..續本文上一頁怯弱
│││ │
│││ └,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
│└┤
│ │ 有力能證于彼。
對于「所」作所「爲」,「一切」自利利他的「事業」,內心「堅固決定」,就是這句話「勇悍爲性」,勇悍其實講白話一點就是「堅固決定」。什麼叫「堅固決定」呢?這以下從二方面來說:從待人處事來說,「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對于還沒有做圓滿的事情,絕對「不」會從「中間」起「懈廢退屈」,這個是約待人處事而說;從佛法的修學上說,「于諸廣大第一義谛」這種諸法實相的道理,「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于彼」,對于大乘的甚深法義,能夠直下承當。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退休以後,有一天應邀到一個大學爲年輕人開示成功的秘訣,他把他一生的經驗講完以後,他作一個總結:一個人的成功,就是你對于你認爲你應該做的事情絕不放棄,絕不放棄,絕不放棄。講叁句絕不放棄。也就是說你認爲斷惡、修善、度衆生是你應該做的,做你認爲對的事情,然後絕不放棄。如果我們今天反省一下我們過去一些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我們往往會把失敗歸究于因緣如此(呵),這樣就很省事了。其實因緣是可以改變的,佛法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失敗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爲我們提前放棄,如果我們願意再堅持五分鍾,事情就會有轉機,這個是事實。所以說一個精進的個性,就是你不到最後關頭,你不要輕言放棄。有些人做什麼事情遇到障礙就放棄、遇到障礙就放棄,這個人肯定是一個失敗種性(呵),容易失敗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做什麼?「堅固決定」,不管做得怎麼樣,我就是有始有終把它做完。再看別相:
│ │ 或入大衆,或與他人共相擊論,
│ │┌
│ ││或余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
│ └┤
│ └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
一個精進種性的菩薩,進「入」到「大衆」當中跟「人」家討「論」法義,或者去做一些「種種難行」的「事業」,內心當中「無」所「畏」懼。「難行事業」指的是菩薩六度的法門,菩薩的六度不是小乘學者所能做的,這叫「難行事業」。「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對于「能」夠「引」生衆生「義利」的「大事務中」,這個地方的「大事務」指的是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大事務」,都沒有厭「倦」之心,「何況」一般的人群「小事」。總之:
│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菩提道次第略論》─
以上的相貌,不管是內在的相貌、外在的相貌,都是「菩薩精進」的「相」貌。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因緣當中、在諸佛的因緣當中,他有一個特色,諸位應該知道就是精進。當然諸佛所證得的法身、諸法實相的真理是沒有差別;但是在整個證得真理的過程當中,因地的相貌是有差別的,每一尊佛的因地各有各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的特色就是精進。精進我們可以從《大智度論》當中提出二點來跟大家作一個勉勵,互相勉勵。第一點、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做一個王子,那個時候國家貧窮,王子就決心帶著五百個大臣去取寶,到大海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暴風雨就把這個船破壞,珍寶就掉到大海去了。我們一般人遇到這種因緣就放棄了,但是王子(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就拿著一個舀水的勺子去舀大海水,發願說:我如果不把這個大海水舀幹,我絕對不放棄。發願以後,不得了,行力不可思議,龍王很緊張。龍王說:你要把大海水舀幹,我龍子龍孫怎麼辦?這個時候就乖乖把珍寶還給王子。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前做在家居士的一個行力。第二點、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出家做一個出家菩薩 ,他有一次去山中修行,結果在山中看到定光如來,定光如來在山洞當中入火光叁昧,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合掌,用一只腳站著合掌贊歎佛陀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這個偈頌贊歎定光如來七天七夜,用一只腳站著。在經典上說: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釋迦牟尼佛因爲精進的緣故,超越九劫的時間先彌勒菩薩成佛。所以這個精進也是很重要的,做什麼事絕不放棄,堅固決定,絕不放棄。釋迦牟尼佛的個性,不做事則已,一做事堅固決定,絕不放棄。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講,每一個祖師大德的修行功德不同,有些人修天臺宗、有些人修唯識宗、有些人參禅,但是諸位如果看高僧傳看多了你會發覺:每一個祖師都有二種特色,一個忍力,一個行力。遇到逆境的時候,他們都安忍不動;遇到修行的時候,他們就有行力。諸位讀《印光大師文鈔》,你會感覺到印光大師的行力。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別無其它,就是一個行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就是這樣子。所以一個內心優柔寡斷、個性怯弱的人,說實在學佛是很慢,覺得你修行修了很久但是沒什麼進步,就是你沒有培養一種精進的個性。淨土宗強調隨念往生,諸位要知道,不是隨業往生,就是說他不在乎你內心當中栽培多少業力,他不在乎這件事情,但是他很在乎臨命終的時候正念分明。所以印光大師說:什麼叫正念分明?就是生起一個決定的信願,你內心當中乃至于臨命終讓你做大國王、做大富長者、做大法師轉大*輪,你都不生起一念的受生之心。就是說你到臨命終的時候,沒有錯,我們沒有資糧,我們也可能今生才修學佛法、也可能善根薄弱,但是我們對彌陀那一分堅固決定歸依的心,這是關鍵點,因爲他是他力法門。也就是說你一心一意的堅持憶念彌陀的聖號,沒有生起一個叁心二意的妄想,這個是往生的關鍵。印光大師說:臨命終的時候是「臘月叁十算總帳」,是一個何等混亂的局面,有無始業力、無始煩惱的幹擾,如果你這個念頭是退縮的、是叁心二意的,你怎麼能夠抵抗無始的業力呢?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隨念往生,而這個念不是普通的念頭,你要在無始的業力當中沖過去,那是一個堅固決定的念頭。這個念頭哪裏來呢?就是你平常的栽培。所以印光大師在平常的開示經常講:修學佛法,第一個、要有忍力,忍人所不能忍,就是你要有忍力,遇到惡因緣的時候要忍得過去;第二個、要有行力,在修行的時候行人所不能行:一個忍力,一個行力,這個是修行成功的關鍵點。修行法門這二個都有需要。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