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八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中错综复杂,而创造这个因缘。所以当我们经常想:其实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这个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就是说你不要在因缘所生法这个枝末上去思惟,把因缘所生法拨开来,看到众生的本性是相同点,每一个人其实都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这个时候,你就没有所谓的对立,你跟谁对立呢?他也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平等的心。虽然这个法门还不是空观,但是这个法门比空观好修,空观是甚深甚深,当然空观是更为彻底的。人跟人之间的仇恨,哪一个国家跟哪一个国家宿敌经年打仗,这个都是依止对立心;其实每一个国家人民都想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不这样思惟!每一个人都思惟「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这个时候把众生的因缘拉得更近。所以这个地方是化解仇恨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18 庚四、怀忿不舍戒二

   辛一、有违犯

  这条戒有二科,先看第一科「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于他怀忿」,就是他人对我们做出不饶益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他」产生了「怀」恨,众生来触恼菩萨,菩萨对这个众生内心产生了怀恨,怀恨了以后「相续坚持」,内心当中念念的相续,并没有把这个怀恨的心加以化解,所以「生已不舍」,没有把这个瞋恨心弃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一条戒的意思是说,在我们人群接触的因缘当中有人来触恼菩萨,菩萨当然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会生气、发发脾气,这件事情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地方还没有结罪;但是你这个瞋心「相续坚持,生已不舍」,你对这个瞋心的态度是纵容、不加以对治,我们的心识是剎那变化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保持在原状,它不是变得更大就是变得更小,你加以纵容,你一定是一次一次重复的去打这个妄想,妄想愈打愈大,这个瞋心就会相续的扩大,总有一天会把菩提心给伤害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不以观照调伏的力量来加以化解,就犯到菩萨这条戒。

  我们可以从这条戒的意思去体会佛陀的心情,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菩萨对瞋心「皎若冰霜、尘点不染」。我们看看前面依止贪烦恼所造的罪,你看贪求名利、贪求各式各样的资具;但是我们纵观整个菩萨戒法四重四十三轻,每一条戒都要付诸行动才结罪的,就是有欲乐、有加行;但是这一条戒,菩萨起了瞋心,他可也没表达出来就结罪,你就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为什么佛陀对这件事那么认真呢?因为,诸位我们要知道一点,菩萨的可贵在他内心的菩提心,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的善业,跟一贯道、天主教的善业其实差不多,就是人天果报,也不可能产生所谓大乘那个乘、那个有运载到成佛之道的功能,那个乘的功能就消失掉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失去了菩提心,我们几乎是没有价值了,可以这样讲,我们生命没有什么归依处、没有什么目标。而菩提心的根本诸位要知道是在大悲心,你对于世间的五欲生起贪求不会伤害大悲心。说这个人贪求名利,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一个有瑕疵、有过失的菩萨;他贪求名利,但是并没有放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我们应该说这个菩萨还可以再进步,因为他内心当中还有菩提心,他安住在菩萨种性,这个谁也不能否定他的价值,顶多我们说这个菩萨是一个有点过失、有瑕疵的菩萨,贪烦恼本身是不障碍菩提心的。但是瞋恨心不同,瞋恨心这个火一烧的时候,它直接烧到你的菩提心、烧到大悲心,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所以你对这个瞋恨心的相续可不能开玩笑。也就是说佛陀要我们一个菩萨,在你的生命当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想办法宽恕对方,对你绝对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众生宽恕包容,不一定会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起码对你自己有绝大的好处,你内心当中保持心平气和,对你自己只有好处,而这件事情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不要把瞋心凝结在心中障碍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用观照力、调伏力化解它,因为你别无选择。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一个初心菩萨,他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瞋心炽盛、忍力薄弱,刚刚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还是经常的发脾气;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已经知道瞋心的过失,而且也「生起」要去对治的意「乐」,也采取了精进的行动来修因缘观、修空观;这个时候他的「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这个是暂时的开缘,因为他已经在努力了,只要他努力他就有希望。

  瞋心从远处来说是伤害你的菩萨道,会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从近处来说,对临命终会产生障碍。我看蕅益大师的《年谱》里面讲到一件事情,蕅益大师说:他一生当中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看到很多人往生的情形。他说:往往一个个性刚强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总是躁动不安,不管他修行多好;一个个性调柔善顺的人,他到临命终的时候寂静安详,屡试不爽。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净土法门本身是一个他力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你成就净土的净业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是你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而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不是在一种顺畅的境界。其实临命终,诸位读《瑜伽师地论》就知道什么叫做四大的分解,地水火风四大的分解。其实临命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障碍,你地水火风的败坏、你内心当中妄想的纷飞散乱,内忧外患。换句话说,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不可能马上感应道交、不可能马上现前,你的内心当中要度过一个非常恶逆的环境,这个时候就要靠你的本事了。那在加护病房的时候,插满了管子、旁边的亲属在那个地方吵闹,你内心能够安忍不动,把佛号提起来,等待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就是靠你平常的栽培。一个个性太刚强的人,在这个恶因缘当中,你习惯性是遇到恶因缘就发脾气,这个时候饶你的佛号念得再好都会被破坏。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平常养成一个对逆境的宽恕包容,到临命终恶因缘现前的时候,你才有这个力量去熬过这个临命终的障碍点,熬过了以后,你才能够去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讲「忍辱度」。

  我们看「己四、障精进度」,首先我们看精进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七页:

  ○附表四─精进度

  (一)精进自性

  首先我们看「精进」的「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别之故,心生勇悍,

  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

  ─《菩提道次第略论》─

  对「于」修习「善法」,对于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或者是「作有情义别之故」,对于做一些利益有情的事物,这个从义理上判断应该也包括断恶,就是包括断除恶法,这个地方省略,就是对于「断恶法、修善法跟度众生」菩萨的三大事业当中,菩萨「心生勇悍」,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缩的心情,依止这个勇猛强悍的心所发动的身口意「三」业叫做精进。所以精进的体性等于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内心当中保持勇悍,那这个就是精进。

  (二)精进差别

  问曰: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成就「精进」的「相」貌呢?这是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分成二科,第一科当中又分成二段,先讲内在的习性,再讲外在的相貌。先看内在的习性:

  ┌睡眠

  ┌性自翘勤,夙兴晚寐,不深耽乐┤

  │    └倚乐

  ┌谓诸菩萨┤

  │  │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

  │  └

  │  思择方便,要令究竟。

  这个「菩萨性自翘勤」,他内心当中非常的勤勉,怎么个勤勉法呢?「夙兴晚寐」,他一天当中时间都没有空过,晚睡早起,对于睡眠「不深」爱「乐」。「睡眠」跟「倚乐」不同:「睡眠」是全躺,整个身体躺下去了;「倚乐」就是斜躺,把床铺弄得斜斜的样子躺着。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当中对生命是有一些期许的目标,不是一天到晚睡觉,是非常的勤勉,这第一个,成就精进的第一个体性。第二个「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他对于自己「所」承办的「事」情,他有一种性格就是「勇」敢果「决」,「不」会产「生懈怠」之心,遇到了这种障道的因缘,他不会因此退缩,经常「思」惟以种种的「方便」,「要」把这件事情做「究竟」圆满。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教务主任是上慧下天老和尚,在我印象里面,他经常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你做什么事情就是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你今天发愿要拜《八十八佛》,你就彻底的拜三年五年;你要研究《楞严经》,你就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研究个彻底,再换另外一部。修行最怕的就是三心二意,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看人家拜《万佛》你就拜《万佛》去了,你今天念观世音菩萨,明天念地藏王菩萨,你所有的法门一事无成。就是说精进的意思:「精」,专一不夹杂;「进」,你对这个法门相续不断。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任何一个法门,法法都是妙法」,但这个法门要对你产生强大的力量,你就是要熟,没有二话,熟能生巧。所以慧老师以前经常告诉我们:你拿到一本书,你就是从序分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刚开始也不太习惯,我们总是一本书翻来翻去,后来我强迫我自己「任何一本书都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发觉这个方法不可思议,就是会养成你做什么事情都做彻底的习惯,而做彻底的习惯就是精进。做什么事情,「思择方便,要令究竟」,一件事情在你的手中,你一定把它做到圆满为止,绝对不会中途放弃。这个是讲到一个菩萨的种性。再看他外在的相貌,这当中分二段,先看第一段:

  ┌┤  若未皆作未皆究竟,

  ││  ┌

  ││ 凡所施为,一切│终不中间懈废退屈。

  ││┌  ┤

  │││事业,坚固决定│于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