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八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中錯綜複雜,而創造這個因緣。所以當我們經常想:其實每一個有情都想離苦得樂,這個本質是沒有改變的。就是說你不要在因緣所生法這個枝末上去思惟,把因緣所生法撥開來,看到衆生的本性是相同點,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離苦得樂,如此而已。這個時候,你就沒有所謂的對立,你跟誰對立呢?他也想離苦得樂、我也想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平等的心。雖然這個法門還不是空觀,但是這個法門比空觀好修,空觀是甚深甚深,當然空觀是更爲徹底的。人跟人之間的仇恨,哪一個國家跟哪一個國家宿敵經年打仗,這個都是依止對立心;其實每一個國家人民都想離苦得樂,爲什麼我們不這樣思惟!每一個人都思惟「每一個有情都想離苦得樂」,這個時候把衆生的因緣拉得更近。所以這個地方是化解仇恨非常好的一個方法。

  18 庚四、懷忿不舍戒二

   辛一、有違犯

  這條戒有二科,先看第一科「有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懷忿,相續堅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于他懷忿」,就是他人對我們做出不饒益的事情,所以我們對「他」産生了「懷」恨,衆生來觸惱菩薩,菩薩對這個衆生內心産生了懷恨,懷恨了以後「相續堅持」,內心當中念念的相續,並沒有把這個懷恨的心加以化解,所以「生已不舍」,沒有把這個瞋恨心棄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這一條戒的意思是說,在我們人群接觸的因緣當中有人來觸惱菩薩,菩薩當然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會生氣、發發脾氣,這件事情身爲一個凡位的菩薩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地方還沒有結罪;但是你這個瞋心「相續堅持,生已不舍」,你對這個瞋心的態度是縱容、不加以對治,我們的心識是剎那變化的,也就是說它可以保持在原狀,它不是變得更大就是變得更小,你加以縱容,你一定是一次一次重複的去打這個妄想,妄想愈打愈大,這個瞋心就會相續的擴大,總有一天會把菩提心給傷害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當我們瞋心生起的時候,我們不以觀照調伏的力量來加以化解,就犯到菩薩這條戒。

  我們可以從這條戒的意思去體會佛陀的心情,佛陀的意思是要我們菩薩對瞋心「皎若冰霜、塵點不染」。我們看看前面依止貪煩惱所造的罪,你看貪求名利、貪求各式各樣的資具;但是我們縱觀整個菩薩戒法四重四十叁輕,每一條戒都要付諸行動才結罪的,就是有欲樂、有加行;但是這一條戒,菩薩起了瞋心,他可也沒表達出來就結罪,你就知道這件事有多嚴重。爲什麼佛陀對這件事那麼認真呢?因爲,諸位我們要知道一點,菩薩的可貴在他內心的菩提心,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我們所修的布施、持戒的善業,跟一貫道、天主教的善業其實差不多,就是人天果報,也不可能産生所謂大乘那個乘、那個有運載到成佛之道的功能,那個乘的功能就消失掉了。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失去了菩提心,我們幾乎是沒有價值了,可以這樣講,我們生命沒有什麼歸依處、沒有什麼目標。而菩提心的根本諸位要知道是在大悲心,你對于世間的五欲生起貪求不會傷害大悲心。說這個人貪求名利,我們應該說這個人是一個有瑕疵、有過失的菩薩;他貪求名利,但是並沒有放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目標,我們應該說這個菩薩還可以再進步,因爲他內心當中還有菩提心,他安住在菩薩種性,這個誰也不能否定他的價值,頂多我們說這個菩薩是一個有點過失、有瑕疵的菩薩,貪煩惱本身是不障礙菩提心的。但是瞋恨心不同,瞋恨心這個火一燒的時候,它直接燒到你的菩提心、燒到大悲心,使令你退失菩薩種性,所以你對這個瞋恨心的相續可不能開玩笑。也就是說佛陀要我們一個菩薩,在你的生命當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想辦法寬恕對方,對你絕對有好處。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對衆生寬恕包容,不一定會得到對方的諒解,但是起碼對你自己有絕大的好處,你內心當中保持心平氣和,對你自己只有好處,而這件事情大家千萬不要忽略,不要把瞋心凝結在心中障礙自己,一定要讓自己用觀照力、調伏力化解它,因爲你別無選擇。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爲斷彼故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一個初心菩薩,他在沒有受菩薩戒之前瞋心熾盛、忍力薄弱,剛剛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還是經常的發脾氣;但是很難能可貴的是他已經知道瞋心的過失,而且也「生起」要去對治的意「樂」,也采取了精進的行動來修因緣觀、修空觀;這個時候他的「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這個是暫時的開緣,因爲他已經在努力了,只要他努力他就有希望。

  瞋心從遠處來說是傷害你的菩薩道,會使令你退失菩薩種性;從近處來說,對臨命終會産生障礙。我看蕅益大師的《年譜》裏面講到一件事情,蕅益大師說:他一生當中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看到很多人往生的情形。他說:往往一個個性剛強的人,臨命終的時候總是躁動不安,不管他修行多好;一個個性調柔善順的人,他到臨命終的時候寂靜安詳,屢試不爽。爲什麼會這樣子呢?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淨土法門本身是一個他力法門、佛力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你成就淨土的淨業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是你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而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在加護病房,不是在一種順暢的境界。其實臨命終,諸位讀《瑜伽師地論》就知道什麼叫做四大的分解,地水火風四大的分解。其實臨命終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障礙,你地水火風的敗壞、你內心當中妄想的紛飛散亂,內憂外患。換句話說,你臨命終的時候彌陀不可能馬上感應道交、不可能馬上現前,你的內心當中要度過一個非常惡逆的環境,這個時候就要靠你的本事了。那在加護病房的時候,插滿了管子、旁邊的親屬在那個地方吵鬧,你內心能夠安忍不動,把佛號提起來,等待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就是靠你平常的栽培。一個個性太剛強的人,在這個惡因緣當中,你習慣性是遇到惡因緣就發脾氣,這個時候饒你的佛號念得再好都會被破壞。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平常養成一個對逆境的寬恕包容,到臨命終惡因緣現前的時候,你才有這個力量去熬過這個臨命終的障礙點,熬過了以後,你才能夠去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是講「忍辱度」。

  我們看「己四、障精進度」,首先我們看精進的體性,看《補充講表》第七頁:

  ○附表四─精進度

  (一)精進自性

  首先我們看「精進」的「自性」:

  于攝善法,及作有情義別之故,心生勇悍,

  及由彼心所起叁門之動業。

  ─《菩提道次第略論》─

  對「于」修習「善法」,對于布施、持戒、忍辱種種的善法,或者是「作有情義別之故」,對于做一些利益有情的事物,這個從義理上判斷應該也包括斷惡,就是包括斷除惡法,這個地方省略,就是對于「斷惡法、修善法跟度衆生」菩薩的叁大事業當中,菩薩「心生勇悍」,勇猛強悍,沒有怯弱退縮的心情,依止這個勇猛強悍的心所發動的身口意「叁」業叫做精進。所以精進的體性等于是斷惡、修善、度衆生,你內心當中保持勇悍,那這個就是精進。

  (二)精進差別

  問曰:雲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什麼是「菩薩」成就「精進」的「相」貌呢?這是提出一個問。這以下回答,回答當中分成二科,第一科當中又分成二段,先講內在的習性,再講外在的相貌。先看內在的習性:

  ┌睡眠

  ┌性自翹勤,夙興晚寐,不深耽樂┤

  │    └倚樂

  ┌謂諸菩薩┤

  │  │于所作事,勇決樂爲,不生懈怠,

  │  └

  │  思擇方便,要令究竟。

  這個「菩薩性自翹勤」,他內心當中非常的勤勉,怎麼個勤勉法呢?「夙興晚寐」,他一天當中時間都沒有空過,晚睡早起,對于睡眠「不深」愛「樂」。「睡眠」跟「倚樂」不同:「睡眠」是全躺,整個身體躺下去了;「倚樂」就是斜躺,把床鋪弄得斜斜的樣子躺著。也就是說這個菩薩內心當中對生命是有一些期許的目標,不是一天到晚睡覺,是非常的勤勉,這第一個,成就精進的第一個體性。第二個「于所作事,勇決樂爲,不生懈怠」,他對于自己「所」承辦的「事」情,他有一種性格就是「勇」敢果「決」,「不」會産「生懈怠」之心,遇到了這種障道的因緣,他不會因此退縮,經常「思」惟以種種的「方便」,「要」把這件事情做「究竟」圓滿。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的教務主任是上慧下天老和尚,在我印象裏面,他經常告訴我們一個觀念:你做什麼事情就是要有始有終,不要叁心二意。你今天發願要拜《八十八佛》,你就徹底的拜叁年五年;你要研究《楞嚴經》,你就把這部經從頭到尾研究個徹底,再換另外一部。修行最怕的就是叁心二意,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看人家拜《萬佛》你就拜《萬佛》去了,你今天念觀世音菩薩,明天念地藏王菩薩,你所有的法門一事無成。就是說精進的意思:「精」,專一不夾雜;「進」,你對這個法門相續不斷。我們可以這樣子講,「任何一個法門,法法都是妙法」,但這個法門要對你産生強大的力量,你就是要熟,沒有二話,熟能生巧。所以慧老師以前經常告訴我們:你拿到一本書,你就是從序分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我剛開始也不太習慣,我們總是一本書翻來翻去,後來我強迫我自己「任何一本書都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我發覺這個方法不可思議,就是會養成你做什麼事情都做徹底的習慣,而做徹底的習慣就是精進。做什麼事情,「思擇方便,要令究竟」,一件事情在你的手中,你一定把它做到圓滿爲止,絕對不會中途放棄。這個是講到一個菩薩的種性。再看他外在的相貌,這當中分二段,先看第一段:

  ┌┤  若未皆作未皆究竟,

  ││  ┌

  ││ 凡所施爲,一切│終不中間懈廢退屈。

  ││┌  ┤

  │││事業,堅固決定│于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