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七頁,「己四、障精進度」。
19 己四、障精進度叁
庚一、染心禦衆戒二
辛一、有違犯
這一科是講到「攝善法戒」,就是菩薩在斷除惡法以後,應該要廣泛的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這個善法當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精進」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法門,「精進」的定義是說:當我們在斷惡、修善、度衆生的時候,內心能夠生起一種「勇悍」的功能,就是我們內心當中不生畏怯退縮之心,能夠保持「勇猛強悍,絕不放棄」,這樣的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安立做「精進度」。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習善法的時候,基本上我們不是成就聖道才來修波羅蜜的善法,我們是在凡夫的時候,就是具足這種有漏的身心果報時就開始要修習善法。凡夫的身心果報有什麼障礙呢?他就是會有煩惱,你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就容易生起貪欲的煩惱、你就容易發發脾氣、容易起高慢心起嫉妒心,這種負面的情緒就會對你修學善法産生種種的障礙,這叫做煩惱障。第二個是業障,我們過去造了一些罪業,現在在修行的時候就容易表現出來,使令你經常身不由己,這件事情你想怎麼做,就是由不得你,就是由業力來牽引著你,對你産生障礙。第叁個是報障,我們凡夫在修習善法有果報體的障礙,就是你這個果報體有老病死,衰老、病痛、死亡的障礙。修行基本上不是像短跑,說一百公尺跑完就算了,他是要幾十年的修學,所以在長時間的障礙當中,我們就很容易産生退縮,「我幹脆不修行,我把我今生的福報用來世間享受榮華富貴多好,修行來生再說」,就會産生這種退轉的心。這怎麼辦呢?宗喀巴大師說:巴大師要我們思惟一件事情:你要退縮的時候,你就想一想:「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就是說我們先冷靜一下想一想,我們無量劫的流轉當中,雖然我們造了很多的善業,善業可以創造安樂的果報,我們可以把今生的善業全部拿出來,今生盡情的享受;但是你可別忘了,我們的內心深處也累積了很多很多五逆十惡的地獄業力,這些業力都還沒有得果報。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選擇放逸、選擇享受福報,你這個善業受完的時候,你就要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因爲你內心當中,我們在凡位的階位,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很多地獄的罪業,在地獄裏面受完苦以後,你從地獄裏面出來,你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你還是得乖乖的修學佛法,還是得走這條路,到那個時候還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還是跟以前那個障礙一樣,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也就是說你現在遇到的障礙,你退縮了,你退轉以後,你會經曆到更多的痛苦,而受完痛苦以後,你來生再來還是一樣走這一條路,沒有其它的選擇。就是說你這條路是遲早要走的,所以我們幾乎是別無退路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告訴自己:修行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因爲你修行很痛苦,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而且不修行所産生的痛苦是白白浪費,這種痛苦是沒有代價;而我們在修行當中,雖然早上起床起得早,睡眠減少、飲食減少,但是這樣的痛苦是有代價的。所以我們透過思惟修行的功德、思惟不修行的過失,就使令自己重新振作,對于所有的障礙能夠勇悍無所退怯,這個就是所謂的精進的體性。這當中有叁條戒,先看第一條戒「庚一、染心禦衆戒」,就是以貪染心來調禦伏衆,這當中分二科,先看「辛一、有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愛染心(sāmiṣeṇa)管禦徒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內心當中「貪著供事增上力故」,「增上力」就是他的一個增上意樂,就是他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什麼樣的動機使令他願意做這件事呢?就是「貪著供事」,他內心當中「貪著」弟子,「供」就是財物的供養,希望弟子提供他一些財物的供養,或者是「事」,就是身體的侍奉、身體的服勞役,這個菩薩爲了貪著弟子的財物供養、或者是身體的侍奉,以這種意樂來攝受衆生。換句話說,他是「以愛染心」來「管禦徒衆」,愛著供養、愛著徒弟的侍奉,依止這樣的動機來攝受徒衆,換句話說他攝受徒衆,不是判斷這個徒衆根機的好壞、他是不是有學習佛法的意願,這些所謂佛法的善根完全不加考慮,完全是以「這個徒衆是不是能夠提供財物的供養跟對他的侍奉」爲他的判斷標准,依止這樣的因緣來「管禦徒衆」,這樣子就「犯」到菩薩戒。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不貪供侍,無愛染心管禦徒衆。
佛法的弘傳必須要靠師生互相的攝受,師父他攝受徒弟,內心是「不貪」著「供」養「侍」奉,沒有「愛染心」,完全是爲了佛法得以久住,這樣子是開緣的情況。
這條戒的意思就是說,師長來管禦徒衆、徒弟來供養侍奉師長,其實這個是應該的事情,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師父剛開始在攝受徒弟的時候,他內心不能以這個當做動機,因爲以這個爲動機,以後在管教徒衆的時候就會有所偏差。蕅益大師倒是滿強調這條戒,他說:染心禦衆戒,法門之衰即在于此。就是說佛法在人世間的流傳爲什麼會衰敗呢?就是這個師父在攝受徒衆的動機有問題。爲什麼這樣講呢?師父如果以愛染心來攝受徒弟,這樣子師父跟徒弟之間就建立在一種私人的感情,久了以後,在佛教界就容易結黨營私,大家在事情的判斷上不以佛法作依歸,就是歸依叁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就是叁寶當中正式歸依的是法,因爲佛陀有說法之恩,僧寶有住持正法之恩,就著說法跟住持正法,所以我們順便歸依佛跟僧。事實上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所歸依的是正法,也就是包括涅槃,所謂的法跟隨法行,隨順涅槃修行的法門,包括涅槃跟隨順涅槃的修行法門都是我們所歸依的。如果師父跟徒弟的關系不是建立在一種清淨的道情,而是世間的感情,這樣子的結黨營私,就使令佛法的清淨傳承因此而斷滅,這個地方就是會在佛教界造成很多的過失。這一條戒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以染心來管禦徒衆,就著菩薩本身來說是你障礙自己的道業;在整個利他的因緣來說,你使令佛法提前衰敗:障礙自己,也障礙了衆生的得度。所以這一條戒等于是在障礙精進當中最爲嚴重的。這是講到「障精進度」的第一個情況。
20 庚二、耽著睡眠戒二
辛一、有違犯
對精進障礙的第二個因緣是「耽著睡眠」,就是對非時非量的睡眠産生愛著,這當中分二科,我們先看「辛一、有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懶惰懈怠,耽睡眠樂、臥樂、倚樂,非時非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發了菩提心「安住」在大乘正見「菩薩」種性的「菩薩」,內心當中依止「懶惰懈怠」。「懶惰」跟「懈怠」在唯識學來說是非常相似,不過如果要詳細的分判,「懈怠」是比較輕微的,就是說你平常是很用功,偶爾一次的懶惰叫「懈怠」,所以「懈怠」是一時的因緣;那你這個懈怠養成習慣了以後,就變成「懶惰」了,因爲「懶惰」變成一種相續的等流性。總之就是說這個菩薩內心當中等于是得少爲足、不思進取,整天就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整天沒有目標就「耽睡眠樂、臥樂、倚樂」,就愛著「睡」眠的安「樂」,就是菩薩他內心當中只要跟睡眠的法接觸的時候,他就産生種種的快樂,以這種快樂來滋養自己,愛著不舍。睡眠的快樂這當中講出二種:第一個是「臥樂」,就是身體全部的平躺在床上;第二個是「倚樂」,「倚樂」就是半躺、斜躺,把床鋪用成斜的樣子。對于睡眠的法「非時非量」,就是「時」間超過了,時間不是睡眠的時間,數「量」也是超過正常的數量,這樣子的耽著睡眠就「違」犯了菩薩戒,「是染違犯」。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遭疾病;若無氣力;行路疲弊;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說一切如前應知。
對于這條戒的開緣有四個情況:第一個是「若遭疾病」,就是你生病了,因爲生病的因緣你必須多休息;第二個是「若無氣力」;「行路疲弊」,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遇到一些因緣外出辦事,外出辦事回來以後就非常的「疲」憊,雖然遇到你做定課的時間,但是這個時候你須要暫時的休息。
這個地方雖然列入開緣,但是這個地方倒滿重要,我們說明一下。就是說修行,修學佛法跟做世間法不一樣,佛法的修學是一個心地法門,所以很強調你內心對法的歸依跟意樂的心情。世間法,你說我一天上班八個小時,我雖然不願意做,但是我爲了賺錢,不管怎麼樣我這個八小時就在那個地方,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是只要把工作做完了,這個卡打完了我就回去了,那也就能夠過關了。但是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雖然每天別人上殿念「大悲咒」你也念「大悲咒」,拜《八十八佛》你也拜《八十八佛》,但是你內心當中對于所修的法門完全沒有好樂心,這個法門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受益,就是說你內心當中對叁寶沒有強烈的歸依,你不認爲這個法門對你有多大的益處,你不認爲這個法在你生命當中能夠扮演著離苦得樂的一個角色,這樣子修學佛法就沒有幫助了。所以說當我們疲憊的時候,你身心已經極度疲憊,你勉強的去拜佛、念佛,雖然你也可以把這個佛拜完、把佛號數目念完,但是這當中會産生一個嚴重的後遺症,就是說你對于佛號的境界,就冥冥當中産生排斥的心裏。就是本來你好不容易跟阿彌陀佛建立一個很深厚的感情,你平常經常思惟「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這個世界上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拔我,對彌陀通身依靠」,哦,這是很好的一個因緣,這是對彌陀一心的歸命,一心歸命極…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