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七卷

  第十七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四頁,「己叁、障忍辱度」。

  在《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法華經》上說:我們生命的差別因緣有十法界的因緣果報,說是「諸法」,這個十法界的因果它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呢?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把每一個人的生命,把這些因緣所生法的力量都去掉,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回歸到原點,我們會觀察到:原來每一個人生命最初的原點是「常自寂滅相」,就是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清淨本然、都是無有少法可得。在整個清淨本然的心中,我們怎麼樣能夠成就佛道呢?「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也就是說成佛並不是那麼的神秘,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如何做到呢?就是你內心當中必須要累積聖道的功能,你就能夠成就佛道。什麼是聖道的功能呢?按照菩薩的戒法來說,這當中主要有叁種功能: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具足觀照力,就是你能夠根據大乘的正見,對內心産生如實的觀照,觀照當然主要是觀照我們一念的心性。我們的內心的相貌,在大乘經論當中講到主要有二個相貌:第一個是虛妄相,第二個是真實相。虛妄的心就是我們依止個人的私欲,我們隨順我們內心的無明,以自我意識爲中心所發動的業力,這樣一種無明的心,會帶給我們生命種種痛苦的果報;第二個、我們依止一個真實的心性,真實的心性就是所謂的真如,以一種無私的大悲心所發動的業力,就會招感種種安樂的果報。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經常的觀照我們的內心是安住在虛妄心、或者真實心,這是我們要成就聖道的第一個功能,所謂的觀照力。有了觀照力以後,我們應該進一步發起所謂的誓願力,內心當中要發一個願,就是所謂的「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對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生起一個希望,建立你生命努力的目標,這個聖道當中的修學第二個就是誓願力。由前面觀照跟誓願力的成就,你這個時候就是安住在菩薩的戒體,在戒法當中就是安住在菩薩種性。有了這個觀照跟誓願的根本,第叁個、我們應該發起所謂的行動力,把你內心觀照跟誓願的心情,以身口意叁業如實的表達出來,這個就是行動力。到底是創造什麼樣的行動呢?也就是所謂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叁大行動,就是在本戒法當中提到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這叁件事情是菩薩生生世世所必須修行的叁大行動,所謂的斷惡、修善、度衆生。換句話說,當我們內心當中已經具足了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開始隨順于清淨的佛道,這個就是整個菩薩戒的修學內涵。在整個行動當中:所謂的攝律儀戒主要是指斷惡,斷除我們身口意的惡法,這一部分是共聲聞來修學的;第二個是所謂的攝善法戒,修習一切波羅蜜的善法,這個是不共聲聞修學,是菩薩獨有的;第叁個是攝衆生戒,就是欲拔一切衆生的痛苦,這一部分也是不共聲聞修學。我們這一科主要是講到攝善法戒,要修學六度的善法,這當中講到第叁科「忍辱度」,如何來修習忍辱波羅蜜的善法,首先我們看「忍辱」的體「性」,看《補充講表》第六頁:

  ○附表叁─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

  什麼叫「忍辱」的「自性」呢?我們把《略論》的文念一遍:

  耐他損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勝解。彼相違品,謂瞋恚怯弱,不解不樂也。

  此中忍度圓滿者,但是滅自忿等,心串習圓滿,

  非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也。

  ─《菩提道次第略論》─

  我們先把忍辱的體性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什麼是忍辱的體性呢?就是于諸境緣,內心不動 。就是一個菩薩遇到種種順逆的境緣,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功力,使令我們內心能夠安忍不動,他有這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安立做忍辱。內心不動,這樣子跟禅定就有點類似了。跟禅定有什麼差別呢?龍樹菩薩說:禅定跟忍辱是一種粗細的不同,忍辱的不動是比較粗淺的,它的不動是比較粗的;禅定的不動是比較精致的,比較精細,有這樣的差別。 這個地方說忍辱的體性是「于諸境緣,內心不動」,到底是什麼境緣呢?在《略論》當中講到叁個境緣:第一個「耐他損害」,這個是遇到一個人、、一個有明了性有情衆生的損害,我們在整個菩薩斷惡、修善、度衆生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一些非理的衆生來損害我們,這種事情我們應該要忍耐,不能起瞋心,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前面的忍受是針對有情衆生,這個地方的苦是針對外在的事緣,比如說我們在修行佛道的時候,寒冷、炎熱、饑餓,乃至于身體種種的病痛,我們對于這樣一種障道的因緣,內心沒有怯懦退縮的心情,這樣就是忍辱,對于事情因緣的障道而能夠安忍;第叁個「心正直住,于法善思勝解」,內心當中能夠如實的安住在佛法的義理當中,對佛法的義理能夠産生所謂的「善思勝解」,「善思勝解」就是一種隨順好樂。這個地方忍的所緣境是一種大乘佛法的道理,大乘佛法的道理對諸法實相描述是「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這樣子一種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菩薩對于這樣一種甚深法義能夠隨順好樂,安忍不動。這個就是所謂的「于諸境緣」,等于是有叁種境緣: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事情,第叁個是佛法。「彼相違品,謂瞋恚怯弱,不解不樂也。」跟忍辱相違背的就是對衆生的「瞋恚」、對事情承當的「怯弱」,對大乘法義的「不解不」好「樂」。「此中忍辱」的「圓滿」,是就著我們在遇到種種境緣刺激的時候,能夠消「滅自」己的瞋心,對于這樣一種消滅瞋心的觀照跟調伏的力量,我們內「心」當中數數的修「習」,使令這種觀照力跟調伏力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乃至「圓滿」,而安立做忍辱的;不是說要等「待一切」惡劣的「有情」都「離」開「暴惡」、一切障道因緣都不來幹擾菩薩內心才安忍,不是這個意思的。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的因緣,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強自己的觀照跟調伏。在《入菩薩行論》上說:「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就是說我們今天所生長的環境不是一個淨土,是一個穢土,在這個穢土當中「惡有情如空」,性情暴惡的有情就像虛空一樣的充滿人世間,依我們的力量不可能一一的去降伏,「不能盡降伏」。菩薩在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當中如何自處呢?這當中講出一個方法,「唯摧此恚心,如破一切敵」,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強自己的觀照力跟調伏力,來調伏我們這一個擾動的心識,這樣子就能夠消滅一切敵人。就是你內心能夠忍辱,你就沒有敵人,不是外在的敵人消失了才沒有敵人。這個地方是簡要的把忍辱的體性先作一個說明。

  (二)忍辱差別

  先看問:

  問曰:雲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什麼是菩薩成就忍辱的一種相貌呢?看回答:

  謂諸菩薩,性于┌無恚害心,亦不反報┐終不結恨,

  ┌  ┤  ├

  │他所遭不饒益,└若他谏謝,速能納受┘不久懷怨。│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一個「菩薩」在整個修行的過程當中,有時候遭遇到順境,有時候「遭」遇到逆境,就是不隨順我們心意的境界,我們內心是這樣的希望,但是這個境界跟我們的希望相違背,當這個「不饒益」的境界去刺激我們內心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當中有二個相貌:第一個「無恚害心,亦不反報。」如果今天是一個深位菩薩,就是加行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他長時間的修學,內心當中有堅固的觀照力跟調伏力,所以不饒益的境界刺激這個菩薩的時候,他內心當中能夠生起一個般若波羅蜜的觀照,能夠在這些人事的障道因緣當中觀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在整個人事的障道因緣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其實我們一個人會起瞋恨心就是有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就是在各式各樣因緣當中,你自己捏造一個、假想一個自我,你也假想別人是一個他,你認爲我跟他之間對立起來。當然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所以般若波羅蜜其實就是把相貌還原,其實我們自己捏造的自我意識是不存在的,其實這個生命就是一個因緣法,這件事情是過去的因緣業力出現了,如此而已。所以深位菩薩他對于般若智慧觀照特別的深厚,所以他對這種「不饒益」的境界,不會産生我相、人相的對立,也就沒有瞋「心」可得,他也不會對這個事情産生「報」複,這個是深位菩薩的可貴。對一個資糧位淺位的菩薩,「若他谏謝,速能納受」,資糧位的菩薩他的特色就是觀照力、調伏力薄弱,他主要仰仗信心積集一點善業,對叁寶有一點真實的信心,這個信心的支持使令他發起了菩提心,他對自我意識的執著非常堅固,人世間一接觸的時候,他就會造成種種假想的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他自然就會生起瞋心了。但是身爲一個菩薩起碼的條件,這個地方講出一個最低的標准,說一個凡位菩薩發起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他谏謝,速能納受」,就是說當對方已經如法忏悔的時候,你就要使令自己的瞋心調伏下來,也就是說你這個瞋心不能太粗猛,要淡薄,你內心當中要多少有一些觀照跟調伏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出一個菩薩忍辱最低的限度,如果他已經向你「谏謝」了,不管他做了再大的錯事,你要馬上能夠接「受」、馬上調伏你的瞋心。這以下作一個總結,總之菩薩對于這種不饒益的境界,內心「終不結恨,不久懷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在面對不饒益境界有二種相貌:一個是埋怨,一個是怨恨。「不久懷怨」,就是說一個淺位菩薩內心是有所得的,對自我意識的執著也是非常堅固,所以遇到不饒益的境界內心埋怨幾句,這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不能夠把這個埋怨的力量轉成一種怨恨,不能結成一種怨恨。就是說我們無…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