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五頁。
我們剛剛講到的這條戒是「庚二、不行悔謝戒」,這一條戒的大意是說:菩薩可能去侵犯到衆生;或者是菩薩並沒有侵犯衆生,但是衆生懷疑菩薩侵犯到他。總之就是這個衆生對菩薩已經生起了嫌恨的心情,菩薩如此了知以後,假設沒有如理的去忏悔、去化解彼此的惡因緣,使令這個惡因緣一直這樣子相續下去,這個菩薩就犯了菩薩戒,這是「不行悔謝戒」的大意。
辛二、無違犯相
看戒文: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鬥诤,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複知彼爲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開緣當中有六個情況:第一個「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這個菩薩的善巧「方便」,知道這樣的因緣,假設菩薩不去忏悔,反而能夠使令對方産生反省對治的力量,而「出」離過失、「安立」功德,這是以不忏悔的方便給衆生産生一種滅惡生善的方便;第二個「若是外道」,對方根本就是一個邪見外道,邪見外道當然內心當中有很粗重對立的心情,特別是對于有志于弘揚正法的菩薩,所以菩薩再怎麼樣的去忏悔,基本上都沒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對邪見外道就可以不加以忏悔;第叁個「若彼希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就是對方待人處事很有原則,他希望你要忏悔一定是要有真實非法的事情出現,「現行非法」,你一定要有非法的現行才能夠忏悔,而這個時候菩薩是被冤枉的,所以在對方是這麼一個有做事原則的情況之下,菩薩就不必去忏悔了,只要直接解釋就好了,因爲對方的要求是「你既然沒有錯,那就不要忏悔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隨順衆生的心意,就直接解釋不必忏悔;第四個「若彼有情性好鬥诤,因悔謝時倍增憤怒」,對方的衆生體「性」特別「好鬥诤」,就是這個人瞋心很重,現在這個時候正在氣頭之上,菩薩觀待因緣,就是等待他的瞋心稍微平息了以後再行忏悔,就是在瞋心的熾盛之下暫時的回避而不忏悔,這個是無犯的;第五個「若複知彼爲性堪忍,體無嫌恨」,菩薩雖然觸惱他,但是菩薩「知」道這個人的個性,他的習「性」特別的「堪忍」,忍力很強、胸量廣大,怎麼說呢?因爲他是「體無嫌恨」,這個人過去生什麼事情發生他也不往心上放,他的內心就像是「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種人胸量廣大,事情過了不當一回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就不要忏悔了;第六個「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有些人他有深重的慚愧心,你向他忏悔,反而加深他的慚愧心,他更加的過意不去、更加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不忏悔:我們在這六種的境緣之下,「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諸位要知道,「不行悔謝戒」這一條戒,佛陀的慈悲,一方面是要增長菩薩的慈悲心,我們不要讓衆生産生損惱;一方面這條戒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就是廣結善緣,不要樹立敵人。諸位我們看看,現在這個衆生的世界,人跟人之間是互相影響,人跟人之間總有一天要相遇的。你看有些人他修行很精進,但是他個性太剛,太剛的時候,人跟人之間接觸就會造成一些問題,他的問題「個性太剛,不跟人家忏悔、也不去化解,不管別人,我修我的」,他認爲「問心無愧就好」,這種人以後在道場住就有困難,很難安住。很難安住就到其它地方去,性格使然,沒多久又撞到惡因緣,他又不能安住,就會對他修學聖道造成一種障礙。你看有些人還很奇怪,有些人你看他懈怠,但是他很能住(呵呵),他這個道場一住住幾十年,這也是一種功德。他爲什麼呢!所以你看世間上的事情一定是因緣所生法,他有這個相貌出現、他有這個果報,一定有他的因緣,可能是個性調柔,他在人群當中姿勢站得很低,所以他就很能住下去(呵──)。所以蕅益大師說:「律己宜帶秋氣,處事宜帶春風。」對自己你不能太縱容、太調柔,對自己的確是要剛,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對自己要嚴苛;但是待人處事你要調柔一點,調柔一點的時候人際關系好,你在道場住就會受歡迎,就算有一點事情別人也會幫助你,你經常對衆生散發一種和氣,別人也就回報你和氣,這個時候你道場就能夠住得久。道場住得久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修學善道不是短時間,你要長時間在一種穩定性的一個寂靜處、衣食具足的道場,長時間的修習,你的生命才會慢慢的變化、慢慢的滅惡生善,這個修行不是短時間的。那麼在大衆當中你要受歡迎,你就是心性要調柔一點,不要太剛,這一點很重要。這一條戒就有這個意思。
17 庚叁、不受悔謝戒二
辛一、有違犯
這當中分成二科,先看「辛一、有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雖複于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這當中「他所侵犯」,他人來侵犯菩薩,前面那一條戒是菩薩去侵犯衆生,現在剛好相反,就是有衆生來侵犯菩薩,對方已經知道過失了,「還如法」的「平等」來向菩薩「忏」悔。「如法」指的是忏悔的身口二業,就是在忏悔的時候,對方具足了忏悔的儀軌,也就是態度謙卑、口氣柔順,這叫「如法」;他的意業也是保持「平等」,也就是說對方已經把這種對立的心調伏下來。對方以這種平等的心情如法的來跟菩薩忏悔,但是菩薩卻采取以下二個行動,這是屬于犯戒的:先看第一個「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菩薩爲了要「嫌」棄對方,就是看不起對方,或者是要使令對方産生怨恨,他對對方有怨恨心,希望能夠因爲不接受他的忏悔,來對衆生産生折「損」,使令「他」産生損「惱」,所以故意的「不」接「受」對方的忏悔,這樣子是犯到菩薩戒,這是第一種情況,就是因爲這個「嫌恨心」想要去「損惱」對方,所以「不」接「受」忏悔,希望能夠因爲不接受忏悔,使令他能夠增加身心的痛苦,這個是第一個犯菩薩戒的理由。第二個「雖複于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說你不接受忏悔實在是沒有「嫌」棄怨「恨」之心,你也不是要使令對方因爲這樣而「損惱」,但是你爲什麼不接受忏悔呢?因爲「禀性不能堪忍」,就是有些人的個性,在多生多劫的習性當中,他的個性情執特別重,就是這件事情發生以後,發生很久很久,他的內心把這個事情抓在心裏不放,這件事情總是揮之不去,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你並沒有意思要使令衆生因爲這樣而增加痛苦,但是你一直不能原諒對方,把這件事情一直執著在心中,這樣也是傷害你的菩提心,所以你這樣也是「染違犯」,就是情執太重,就是沒辦法把發生的事情放下,一定要把它抓住。
辛二、無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開緣的情況是說,你希望能夠不接受忏悔,來使令對方産生反省對治,「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乃至于「廣說一切如前應知」,「如前應知」就是說就像前面庚二那一條戒有六種的開緣,前面六條戒的開緣都是適合于庚叁的「不受悔謝戒」,這就是所謂的「廣說一切如前應知」,前面的六條開緣都跟這一條戒完全一樣。這以下講出另外一個開緣,就是如果對方的忏悔是「不如法」、或者「不平等」,他的態度傲慢、口氣粗重,內心當中也是充滿了對立、不平等,這就是所謂的「不如法、不平等」的忏悔,菩薩可以不接受。不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因爲希望能夠「方便調彼伏彼」,因爲他這個忏悔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忏悔,菩薩不接受也不是一種損惱心,是希望能夠依止這樣的方便使令對方反省,這種情況就是「無違犯」的情況。
前面一條戒主要是在培養一個菩薩調柔的個性,這一條戒是要培養菩薩一種寬恕包容的個性。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心,一個對衆生沒有大悲心的人,他永遠不可能生起菩提心,他頂多能夠修小乘法而已,大悲心的根本在于不損惱有情。不損惱有情怎麼說呢?當然有情衆生一定會去刺激菩薩、去損惱菩薩,菩薩爲什麼不損惱有情呢?主要就是修習寬恕跟包容。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修習寬恕跟包容:在果報方面,在當來世能夠無多怨敵、無多憂惱,就是說我們在未來的生命當中,經常的寬恕包容衆生,不要去傷害衆生,這樣子能夠無多怨敵,避免很多的怨敵,內心當中也不會太多的憂惱,而且是身相莊嚴,這個是講到這個果報。
寬恕跟包容當然不容易,就是對方觸惱你,有時候觸惱得非常的深,你要你自己去原諒對方,這個你要先正確的觀照,這不是說勉強,我勉強的寬恕你這不算,就是你一定要有方便力化解之間的對立。有一個很好的觀想方法,我自己也覺得這個方法非常好,提供給大家作參考。一個人的瞋心是來自于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化解對立之道就是你要觀察人性的本質。說是每一個人在因緣所生法當中有很多的差別相,有些人貧窮、有些人富貴、有些人邪惡、有些人善良,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當我們把這些因緣所生法都去掉以後,你要觀察,其實每一個衆生的本性,他那個明了的心性都是想離苦得樂,靈靈覺覺的心性,他想要離苦得樂的心跟我們一樣。就是把這些因緣所生的差別相都撥掉、都撥開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想離苦得樂、我也想離苦得樂。換句話說,他損惱我,其實他是不得已,因爲他想離苦得樂,他爲了保護自己;我們站在他的因緣,我們可能也會這樣做。所以當我們想:其實每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他不是真的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他就是想要追求快樂如此而已,我們也想追求快樂;只是說在因緣所生法當…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