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的優婆多。釋提桓因說:須彌山可以動搖,尊者優婆多挂上的華鬘誰也不能動。沒辦法了,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次第的找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也說「沒辦法,你現在別無選擇,只好去向優婆多尊者忏悔」,魔王只好乖乖的跟優婆多忏悔。優婆多提出二個條件:第一個、從今以後你不可以再幹擾修行人;第二個、佛陀滅度了以後我才出世,所以我沒有看到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在世的時候你經常幹擾他,你一定看過佛的身相,請你現給我看看。魔王就答應了。答應了以後,這個時候魔王也提出一個疑問說:尊者,我有一個疑問,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做什麼事我都破壞他,但是佛陀都沒有對我采取行動;我爲什麼破壞你,你就對我采取行動呢?這是怎麼回事呢?你們這些聖人是不是有什麼差別?優婆多尊者說:我在定中觀察,佛陀就是把度化你的工作交給我,因爲我跟你宿世有緣。
就是說世間上的事情,你還真不能夠否定因緣法,如果我們出家久了以後,你內心有點功德,你會發覺有些人還真是因爲你得度的(呵呵),他就等待你度他、等待你度他,你要進步他就跟著進步,你要退步他就跟著退步,這些人別人講都沒有用的,但你講話有用。這個時候他有過失出現了,你這個時候「護其憂惱」而不攝受他,但是你明明知道你這樣子诃責他他會接受,而你不采取行動,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因爲這個人的善根就必須因爲你得度,就像魔王的善根必須等待優婆多尊者的出世,所以說我們對衆生應該要「畏愛兼抱」。當然你老是诃責他,他就會怕你;但是你老是用攝受的,有些時候這個效果又不好。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辛楚加行、猛利加行」都有須要。
這個地方是講「障持戒度」,基本上菩薩的持戒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你要能夠調伏自己;第二個、要能夠攝受衆生,這攝受衆生又更困難。
還有一點時間,我再講一件事給大家作一個參考。諸位看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在中國的曆史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春秋戰國五百多年,可以說是一個亂臣賊子最猖狂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幾乎每一天都有人在打仗;但是也是忠臣烈士特別多的時代,在亂世當中有些人表現出美好的德行。我們講齊國,齊國的皇帝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齊桓公,是春秋戰國五霸當中的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就是齊桓公。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因爲齊桓公重用管仲,把天下統一了,避免了外族的侵略。但是齊桓公死了以後,事實上齊桓公到晚年的時候就有一點放逸了,因爲管仲死了以後沒有人勸谏他、輔導他,所以齊桓公到了晚年做了很多荒唐的事、重用很多的小人,所以齊桓公死了以後,整個齊國就大亂,大亂以後就衰敗下去了。傳了幾代到了齊景公,齊景公本身也是一個平庸的人,但是他用了一個很好的宰相叫晏嬰,這個晏嬰很有智慧的,晏嬰觀察齊景公的根性好逸惡勞,他就要提升齊景公的力量,他就思惟:在齊國以前有一個謠傳,就是田氏代齊,就是說總有一天田氏的家族會取代齊國做國君。晏嬰就把這個大家已經忘掉的謠言,把它廣泛的流通出來。這個時候齊景公一聽很害怕,因爲當時的齊國四大家族,田氏家族特別興盛,所以這個時候齊景公幾乎是寢食難安,一想到齊國田氏家族的勢力強大就非常害怕,有一天晚上甚至在夢中驚醒過來,他就叫很多侍衛想要把田氏家族全部殺掉。晏嬰馬上阻止,晏嬰說:田氏沒有過錯,你現在去殺死田氏,馬上引起四大家族的叛亂,你的性命馬上不保。齊景公說:那怎麼辦呢?我現在是恐怖到了極點。(呵呵)晏嬰說:其實大王你不用恐怖,再怎麼說你是君、他是臣,而且從聖賢的開示當中,得天下一定要先得民心,你應該要廣設方便減少賦稅來得到民心。齊景公因爲這樣而勤政愛民,開始關心老百姓的痛苦。田氏家族聽到「田氏代齊」而得到了鼓勵,他也找人去問晏嬰:怎麼樣讓這句話趕快實踐?晏嬰說:你要得到天下,也是要得民心,你家裏那麼多倉庫,老百姓那麼多人在饑餓,你要趕快把倉庫打開去赈災。田氏就做出很多救濟老百姓的事。到晚年的時候,其實晏嬰那個時候快要死掉了,他旁邊一個好朋友就問他說:晏嬰,你一生的所爲我非常贊歎,但是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你真的相信「田氏代齊」這個謠傳嗎?你是一個務實的人,你怎麼會相信這個謠言呢?晏嬰說:其實我壓根都不相信。你不相信,爲什麼把它提倡出來呢?他說:你想想看,我提倡了田氏家族,使令齊景公得到警惕做個好皇帝,使令田氏也得到了鼓勵能夠廣泛的修善,我何樂而不爲呢?因爲這樣子的謠言使令老百姓得到利益。
所以在持戒的時候,說是叁空自調、大悲利他,其實我們調伏自己基本上是比較簡單,但是你要去面對不同根機的衆生、攝受衆生,這件事不容易,你就必須要廣學多聞。當然就是因爲不容易,菩薩才必須生生世世的學習,還要常隨佛學,廣學多聞,成就辯才,這也就是菩薩功德超越小乘的地方,要廣學多聞。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我回答幾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六波羅蜜的圓滿並不是外在的事情,而是以內心的利他爲主。請問法師: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如何解釋?
答:其實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應該這樣子講:地藏菩薩是不是成佛,跟衆生是不是到地獄去沒有關系。地獄當然不是馬上空,但是地藏菩薩發了這個願以後,對他的成佛會加快速度。這個成佛不像我們在選舉、選總統(呵呵),沒有人投你的票你就不當選。成佛是你自己內心的問題,別人墮落、別人增上跟你都沒有關系,所以地藏菩薩什麼時候成佛,跟地獄空不空沒有關系。沒有關系,他發這個願幹什麼呢?他發這個願對他成佛有幫助。
問:自己的煩惱重,跟人群接觸的時候容易造惡,那麼是否現階段不適合度衆生,盡量以自修爲主?
答: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衆笑),對的,你現在煩惱沒辦法調伏先不要去度化衆生;但是你應該要安住菩薩種性,爲以後布局,因爲你總有一天會從煩惱中走出來。那有些人從煩惱當中走出來就走到偏空涅槃,有些人走到大般涅槃。爲什麼?就是你因地的時候有沒有發願、有沒有那個大乘正見。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遠見,不要只看到眼前,眼前的煩惱障礙其實很快就過去了。
問:念佛者是否一心念佛,而度衆生是發願成就無生法忍再回入娑婆度衆生?
答:念佛人把目標著眼在往生淨土,但是他生命在的時候也可以隨緣度化衆生。
問:受菩薩戒是行菩提心否?若是,那是否可以等待以後有能力時再行菩薩道,現階段以自修爲主?
答:其實菩薩戒是包括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當然剛開始先偏重在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有斷惡、修善、度衆生,先偏重在斷惡,先淨化自己。
問: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常會遇到逆境而心生退怯,如何克服這個怯弱之心?
答:我想怯弱之心每一個人都會有。怯弱之心我們可以看看古德的開示,我認爲你可以看蕅益大師等祖師的開示,他們是有廣大胸量的人。我們如果一時的怯弱,讀讀蕅祖的開示,會容易過關的。
問:在修行當中,如何體會我法二空的道理?
答:我法二空當然是要先觀照,在觀照之前要正見。就是說我空,這個我空是怎麼安立的?什麼叫做我?爲什麼在生命當中沒有這個我?一切法因緣生,我們當初是怎麼樣起顛倒的?在清淨心當中捏造一個我?佛陀引導你怎麼去觀察,觀察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滅沒有一個我,你一定要把這個基本定義抓到了,你才知道怎麼觀察。說你以前不小心掉到坑洞去了,佛陀告訴你:你現在往前面走二步、往左邊走一步、往右邊走一步、出來。所以你一定要把我空、法空的定義,佛陀是怎麼安立我空的、在什麼因緣下安立法空的,把那個道理明白了,然後去觀察,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會有變化。
問:法界緣起的重重無盡,牽一法而動全身,是否跟菩提心跟空正見相同?
答:這個空正見跟法界緣起不同:法界緣起是講妙用,這當中有深義的,這個空性是觀察理體,法界緣起是講作用,這個更深了。
問:可否請法師補充說明第四頁「附表第二」的末叁行。
答:你可以聽聽錄音帶,這一段已經說過了。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