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種種的過失如實的說出來,使令衆生知道惡知識的真實相貌。當然這個目的並不是要去傷害惡知識,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這個衆生「離」開「惡友,舍相親愛」,不要再去親「近」這些邪知邪見的「惡」知識,造成內心的邪見。「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不要有情衆生因爲親近惡知識的攝受教化,産生顛倒邪見,長時間墮落到叁惡道受苦。「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這個地方是說離間語的對象就是他親近的惡知識,親近惡知識比一個人造罪還可怕。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偶爾也會有罪業出現,我們並不是一個身心清淨圓滿的衆生,我們很努力的來調伏自己,但是有時候會失控,但是因爲我們有正見,我們內心當中經常有觀照力來調整自己。但是你親近惡知識,這樣就不同了,你完全産生邪見了,你不可能有改變的情況。所以《華嚴經》上說:親近惡知識的過失,比你親近老虎跟師子還可怕。老虎跟師子的傷害傷害你一生,來生就沒事;惡知識傷害你是生生世世的顛倒。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菩薩爲了令衆生離開惡知識,所以只好說離間語,使令他能夠了解惡知識的真實相。

  這一條戒在身口七支當中是唯一共聲聞修學,其實聲聞戒法也有這一條戒的意思,就是「破惡伴黨」,就是說有這個惡伴黨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把惡伴黨的過失如實的表達出來,使令這些僧衆離開惡伴黨,所以這一條戒是唯一共聲聞學的地方。因爲這個地方的過失太重了,如果不說離間語,所産生的過失非常廣大。

   癸六、粗惡語

  說「粗」暴責罵的言詞,看戒文: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诃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看到「有情」衆生「爲行越路」,他的行爲超越了正常的軌範,內心當中「非理而行」,內心隨順煩惱而轉,而且是不知慚愧。 你說一些柔和的言詞、講出一些道理,他已經沒辦法接受,就是他的煩惱特別的堅固熾盛。菩薩這個時候只好采取比較猛烈的手段,就是「出粗惡語,猛利诃擯」,面對衆生的顛倒熾盛,就說一些「粗」暴責罵的言詞,來的「猛利诃」責、來罵詈對方。他的目的就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使令他遠離過失成就善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就是說有些人出現過失,我們的確能夠婉轉的勸谏;但是有時候你看他的樣子,你看他的樣子就知道這個人煩惱堅固,這個時候講道理就沒有用。我們中國的禅宗最喜歡用這種方法,「臨濟棒、德山喝」,你要去問臨濟禅師說:什麼是佛法的真實義?他先給你一棒,先打你一棒。爲什麼呢?我曾經問過我的恩師上達下理老和尚,他說:有些人妄想很重,你跟他講道理,佛法沒辦法進入他的心所。就是說他的內心跟佛法中間有一道牆壁,打妄想,你這個棒子打下去他痛(呵),有能夠截斷妄想的作用。把他妄想截斷,突然間他內心寂靜下來,這個時候你佛法講進去他就有感應。禅宗這種特殊的教育有他的效果,就是以一種罵詈的方式、粗暴的方式來給你一些刺激,你會從這種顛倒妄想當中醒過來,這個就是一時的方便。

   癸七、绮語

  「绮語」就是講出戲論的言詞,我們看戒文: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衢 無義之論。

  菩薩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爲作绮語 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現行绮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見」到「有情」衆生內心喜歡二件事。第一個是遊樂的言詞:遊樂言詞包括「信樂倡伎」,「倡伎」就是舞蹈;「吟詠」,吟詠就是吟詩作曲;或者是「歌諷」就是唱歌,這個是屬于遊樂的言詞。第二個是有情衆生他喜歡閑雜的言詞:他歡喜國「王」論,歡喜跟你談談國家跟國家之間的政治;或者盜「賊」論;或者「飲食」,要怎麼去煮菜;或者是男女的事情;或者是「街衢」,「街衢」就是馬路消息。總之就是對內心滅惡生善完全沒有幫助功能的這種論調。「菩薩」內心當中爲了攝受有情衆生,他也應該要「善巧」的學習這些遊戲言詞、閑雜言詞。爲什麼呢?要對他「起憐愍心」,來「利益」他的緣故。所以有時候菩薩會隨順「現前」的因緣,「作」出一些「绮語」,或者是遊樂的言詞、或者是閑雜的言詞,「種種」的「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菩薩爲什麼要做這些戲論的言詞呢?因爲要「令彼有情歡喜引攝」,就是說衆生佛法的善根沒有成熟,以這樣的戲論言詞來投其所好,對衆生能夠産生一種「引攝」去攝受。攝受以後,這個衆生就會「自在隨屬」,他會主動的親近菩薩,做爲菩薩的眷屬。這個時候菩薩在這樣的一個好的關系之下,就能夠以種種的「方便」來鼓勵他、開「導」他佛法,使令他能夠「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內心當中産生滅惡生善佛法的功德。所以「菩薩」暫時的「現行绮語」,是「無所違犯,生多功德」。也就是說我們如果面對有一類的有情衆生,佛法善根沒有具足,他好樂講一些戲論,就是說你跟他講佛法他還不一定接受,你要跟他算算命、看看風水地理,他就很崇拜你,崇拜你的時候,你跟他開導佛法,他就能夠信受奉行。所以在菩薩戒的後面講到「障智慧度」提到這個觀念,如果你是一個初心菩薩,你應該要一心的修學佛法,一心行道;如果你是老參,對大乘佛法已經通達,你可以撥出叁分之一的時間來學習外道的典籍,但是你還是要撥叁分之二、多分的時間來學習佛法。爲什麼要學外道典籍呢?因爲要攝受衆生,說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沒有方便門,衆生沒辦法進來佛法的真實相。所以這個地方是說對一類的有情衆生,他的佛法善根沒有成熟,我們可以隨順一些世間的绮語來暫時攝受,使他對你産生好感、歡喜,然後再開顯真實的佛法。

  以上的七條戒都是菩薩不共學的地方。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性罪中的不共。在遮罪當中,我們爲了利益有情衆生,若不攝受衣缽財寶是犯戒,所以在遮罪當中你不做是犯戒;但是在性戒當中,你有做有功勞,沒做沒有過失,也就是你可以選擇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爲,所以在性罪當中,佛陀只有鼓勵贊歎,但是並沒有說「你不做就染違犯」、就傷害菩提心,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做的話,如果在這樣的條件具足之下,「善巧方便,爲利他故」,而且是在特殊的境緣,少分現行,這樣子增長菩提心;如果你沒有把握,你不做也不損害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有這樣的差別。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回答一些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受菩薩戒的人要學普賢行嗎?

  答:我們應該說你受了菩薩戒「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所有的善法都要修學,何況是普賢行呢!

  問:普賢十大願王對修行有什麼重要?對淨土的往生有什麼幫助?

  答:普賢十大願王我們應該從二方面來說:先講「普賢十大願」,再講「王」。普賢的願有十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這叁個是修歸依,主要是修對叁寶的信心。就是說我們要對叁寶有信心要怎麼做呢?禮拜、贊歎、供養。當然叁寶不須要你供養,但是我們假借禮拜、贊歎、供養成就一個未來得度的因緣,所以剛開始偏重在禮拜、贊歎、供養。慢慢開始修智慧,請佛住世、請轉*輪,學習佛法。所以前面是偏重在修歸依,忏悔業障、隨喜功德、滅罪生善,其實這些都是前方便,普賢十大願王的前面幾個都是前方便;真正的正修是在請佛住世、請轉*輪,這個時候正式修學佛法,成就內心的戒定慧;最後一個普皆回向修大悲心,把前面的歸依、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的功德,乃至成就智慧的功德,普皆回向一切衆生。普賢十大願王的殊勝點在哪裏呢?爲什麼稱爲「王」?因爲它是時空無盡的,你看他每一個願都是「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拜乃至普皆回向無有窮盡」,這空間無盡,他沒有簡別任何有情;而且他時間上「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菩薩道不共聲聞的地方。聲聞人在生命當中的修學,他僅限于他生命在的時候,所以聲聞人入涅槃以後,什麼事都不做了,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事都不做了;但是菩薩道不是這樣,菩薩道是時空無盡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不管時間、空間都是遍滿時空的。所以爲什麼這個地方也提到「《無量壽經》皆遵普賢之德」。什麼叫普賢之德?《華嚴經》上說:「十方諸佛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說十方諸佛的長子,任何一個人要成佛之前(長子是繼承佛位的),你一定要遵循普賢之德,普賢之德就是時空無盡的行願,沒有休息的;那當然對淨土有幫助的,因爲你往生淨土,你爲什麼往生淨土?你不是去享受,是爲了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求生淨土也是追求無量時空的行願,只是說我們選擇先到淨土去成就聖道。有些人願意以凡夫的階位來行菩薩道、他願意求增上生;有些人認爲以凡夫的階位行普賢願容易退轉,所以他先到淨土去:都可以的,根本上都是時空無盡的行願。諸位你們拜《八十八佛》的時候,後面那個七支供養就是普賢行願。我每一次在上課之前的打坐,我聽到你們在回向內心很感動(哈──),你們唱誦非常莊嚴。

  問:儒家的思想可不可以做菩薩修學的基礎?

  答:儒家思想當然是可以啦,儒家思想跟大乘佛法很接近,它在自利方面是克己複禮,也是講調伏力,說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可以的。其實你看中國的古德,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印光大師都是通達儒學以後才學習佛法的,所以它是可以做基礎的。

  問:對大乘經論的理解、培養菩薩種性信心的方法,有無閱讀的次第?

  答:培養菩薩種性,當然因人而異啦。菩薩種性的修學,我個人認爲《法華經》最殊勝,它比較全面,當然你也可以參考其它的經論。

  問:策發菩提心除了藏系佛法當中《廣論》所言的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換,漢地的方法是否就是修持菩薩戒,做爲策發菩提心的方法?

  答:當然菩薩戒是一個策發菩提心的方法,不過比較偏重在實踐。諸位如果看藏系跟漢系的經論不同。中國的祖師在開顯佛法非常圓融,你讀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開示、你讀印光大師的開示,你讀完一遍,你達不到效果,你感覺不出他在講什麼。不像藏系,藏系的佛法是次第分明,它告訴你,「第一個、你思惟你今生決定要死,修無常觀;思惟死時的時間是不決定的,隨時會死;第叁個是你死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除了佛法的功德,一切都帶不走」,從無常告訴自己什麼該放棄、什麼該去追求,所以藏系的佛法是次第的。但是中國的祖師講出一句話:「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他這個話你看不出他在講什麼,但是你多讀幾遍、把味道讀出來以後,你會覺得祖師大德的話不可思議,他是圓融性的、整體性的。那藏系的佛法是條理性的。但是從現在的思考,我看藏傳佛教會興盛,因爲它跟現在知識分子的思考接近;但是中國漢系的佛教有不共的地方,如果我們只看藏系的、不讀漢系的,你總是會覺得在整個次第當中少一個會歸處:就是漢系的佛教是圓融性的,藏系的佛教是次第性的。所以有些人批評中國佛教沒有次第,這是不應該的,因爲它的特色就是圓融,就好像你批評藏傳佛教沒有圓融性一樣,它每一個教法都它的特色,所以這二個教法都應該要去參考的。

  問:《瑜伽菩薩戒》「棄舍惡人戒」當中講到不可棄舍暴惡衆生,請問法師:有無一闡提跟定性聲聞的存在?定性聲聞會成佛嗎?

  答:當然都會成佛,每一個衆生遲早都會成佛的。爲什麼呢?因爲他的本性如此。我最近在研究《大乘起信論》,我感覺到說是「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麤」,說是我們違背本性,說我現在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違背本性。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具足很多功德,但是表達不出來。爲什麼?因爲違背本性。就好像廚房買一臺機器,這一臺機器有很多功能,但是功能都表達不出來,因爲你沒有遵守它的操作軌則,我們沒有遵循它原來的操作軌則。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本性是不適合作殺盜淫妄,不適合,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原來的設計不是讓你用來造罪的,這個諸位體會得到嗎?它不適合造罪,你用來造罪,你就違背本性。就是爲什麼你造罪以後你內心會不安?就是它不適合造罪,你一定要用它來造罪,那你違背它的本性嘛。那爲什麼我們隨順善業的時候我們內心很坦蕩安樂呢?因爲隨順本性嘛。從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知道,哦,原來我們今天去造善法是正常的,因爲心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應該要造善嘛。你把它拿來造罪,你違背它的操作原則,它本來的設計不是用來造罪業的。這是我最近研究《大乘起信論》的一些觀念、一些心得。所以一闡提、所謂的邪惡衆生,他們只是暫時的迷失本性,不是說他失去本性,所以他還是可以恢複的,因爲本性如此嗎。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