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意乐,所以他没有过失,因为他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这个地方古德也再三强调:在家居士虽然有这种淫戒的开缘,但是是要先纳为妻妾,如果是邪淫的话也是犯戒。
子二、明出家菩萨不许
这一条戒「出家菩萨」不管是任何理由都「不」开「许」,看戒文: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
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身为一个「出家菩萨」,我们有责任「护」持「声闻」法,因为这是大「圣」佛陀的「教诫」,大圣佛陀为了使令正法久住,必须要维持僧众的清净幢相,所以为了使令僧宝乃至于三宝的正法「不坏灭」,在任何的情况之下,出家菩萨都「不应」该开许「行非梵行」。这个地方是说,正法的住世是不能以任何理由取代,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一个人的需要,而使令整个僧团的形象因此而破灭,让众生对三宝产生讥嫌、乃至退失信心,不能够因小失大。所以这个地方身为一个僧众,这种情况是完全不能开缘的,不管在任何理由之下都不能开缘。所以这条戒很特别,在整个身口七支当中基本上都是通于在家、出家,只有淫戒出家众是不允许的,因为要维持僧团的形象。乃至于你看密宗的双修法,他也必须要舍戒还俗的。不管你是上求佛道、不管下化众生,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就是「一切不应行非梵行」,所以你只要看到出家众行非梵行,这个一定是过失相、一定是违背佛陀的教诫,这一点是说明出家众不允许。
癸四、妄语
「妄语」的定义就是说不真实的语言、说一些心口相违的话,内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说的相违背了,所以叫妄语。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
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hita)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为了「有情」众生要「解脱命难」,妄语的境界就是有情众生他的生命出现了灾难。什么样的灾难呢?以下提出了五种:第一个「囹圄」,他有牢狱的灾难,或者是「缚难」,他会被绑住的灾难,「囹圄缚难」他有牢狱或者被绑住的灾难;第二个「刖手足难」,他可能会被斩断手足,这个也是非常苦恼的,「刖」就是斩断,斩断手足的灾难;第三个是「劓鼻,「劓」就是割除,他可能会被割除鼻子;或是「刵耳」,「刵」跟「劓」都是割除的意思;「剜眼」,「剜」就是挖除,他眼睛要被挖掉:总之,这个菩萨是看到有情众生他有这种生命的重大灾难即将现前。「虽诸菩萨为自命难 ,亦不正知说于妄语」,这个地方是先强调菩萨本身的德行,说身为一个菩萨,他如果今天是为了自己的命难,他绝对不说谎。意思是说,菩萨对于功德的好乐强过对于自己的生命。当然身为一个众生,生命是我们所好乐,但是内心的功德也是我们所好乐,如果说要逼我们去选择的话,二个不能兼备,我们只好说是「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就是我们宁可放弃暂时的生命,去追求内心永恒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是先强调菩萨的妄语不是为自己,就是说如果这件事情是出现在菩萨本身,菩萨绝对不说妄语。但问题是这件事情是出现在有情众生的身上,有情众生他内心不一定有这样的见地,所以菩萨为了「救脱有情」众生的命难,「知而思择,故说妄语」。比如说你看到一个猎人、或者很多的恶人,拿刀拿枪去追杀一个人,你明明看到这个人往东边跑过去了,他们问你说「你看到这个人吗」?你说「有看到,他往西边跑过去了」。这个就是说,「知而思择,故说妄语」,就是说菩萨知道他必须要善巧妄语,才能够解脱有情众生的灾难,是这样的因缘。「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菩萨的内心是观察对众生的生命有没有「义利」而作出妄语的行动。「自」己没有这种欺诳的「染心」,完全是为了「饶益」解脱「有情」的命难,所以暂时的「覆想正知而说」出不真实的「语」言。「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这样的方便妄语,因为内心当中是依止清净的慈悲心,所以「无所违犯」,因为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
这一条戒,诸多的古德都强调「其实我们很容易犯打妄语」,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知道「说真实语对我们的重要性」。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 上说:说真实语的人内心端正,内心端正的人容易解脱烦恼罪业,譬如丛林之中拖曳树木,直者易出。说在丛林的树木当中,我们要把树木拉出来,弯弯曲曲的树木不容易拉出来,但是端直的树木就容易从丛林当中拉出来。就是说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我们内心都累积很多的烦恼罪业,我们同时亲近了佛法:有些人对佛法的接受速度很快,他很快就能从烦恼罪业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些人,他亲近佛法的时间很久,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经常讲真实语,内心端正,他容易解脱烦恼罪业。你妄语讲多了以后,内心就容易邪曲不正,你要解脱烦恼罪业就有困难。所以龙树菩萨(Nāgārjuna)讲完这个观念以后,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作参考: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叫因儒童 ,这个居士准备要结婚,根据婆罗门的规矩,在结婚的时候要先礼拜太阳,他们所归依的是大梵天王 ,所以就在大富长者的门口建了一个礼拜太阳的台子,一个高高的台子。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知道这个事情,就带阿难尊者来到因儒童家的门前,佛陀请阿难尊者去跟里面的人说:今天因儒童的善根成熟了,我佛陀要来度化他。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如是的宣说,婆罗门就大笑说:因儒童今天明明要结婚了,沙门为了饮食说此妄语。在他哈哈大笑的时候,婆罗门群中有一个叫五顶婆罗门 ,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智慧,而且非常冷静的婆罗门,他说:诸位!我们不要如此轻视佛陀,从过去的观察,佛陀每一次讲的话都灵验的,我们一定要早作准备。因儒童是我们的大护法居士,绝对不能被佛陀度化。怎么办呢?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于是大家就手拉着手,把礼拜的台子绕成七圈。就是说只要因儒童结婚的典礼结束,佛陀要度化他就有困难,大家就把因儒童保护住,不让佛陀靠近因儒童。慢慢的太阳升到天空去了,在日正当中的时候,因儒童开始礼拜的仪式,礼拜以后,从太阳当中出现一个人影,白发苍苍、满面慈祥,穿着一件羊皮的衣服,拿着一只金的手杖,就从太阳当中慢慢的飘下来。婆罗门就合掌鼓掌说:因儒童是大福德,因为至诚礼拜,招感大梵天的现前。这个时候大梵天就问因儒童说:你在干什么?因儒童就很害羞的说:我是随顺世间法在做婚嫁的事。大梵天说:你今天办婚嫁准备多少钱呢?他说:我今天准备三千金。大梵天说:你这三千金是怎么利用?他说:我一千金供养这些婆罗门、亲属饭菜的钱;另外一千金是给婆罗门当红包衬金,吃完饭以后给他们带回去;第三个一千金是给女方当聘金。大梵天就说:你前面二件事都会招感可乐果报,但是你第三件事做得不恰当。为什么不恰当呢?你用一千金来做聘金值得吗?你要算一算,女众的头发值多少钱?她的眼睛值多少钱?她的鼻子值多少钱?她内脏的心肝脾肺肾、脓血屎尿汗、肪膏脑膜种种的不净物值多少钱?佛陀这样子讲以后,因儒童就随顺佛陀的言词思惟,内心寂静离诸染爱,这个时候佛陀为他说四圣谛法,就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当然初果就是有正见,这个时候佛陀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原本来面目,带着因儒童从虚空飞出去了,回到僧团出家,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龙树菩萨对这样的公案作出评论说:一般人在结婚的时候烦恼非常坚固,因儒童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能转得过来呢?有些人内心,佛法进去的时候他没办法吸收;有些人的内心,你跟他讲佛法,他有办法吸收,转成一种功能、善的功能。就是因儒童过去的个性,内心端正、讲真实语,所以他跟佛法接触的时候,佛法能够马上产生很大救拔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在利益有情的因缘之下是开许方便妄语,但是不能养成习惯,所以古德在这个地方再三的教诫,就是说菩萨的方便妄语是为了解脱有情的命难,如果就着菩萨本身,菩萨即使面对了生命的灾难,也不会为了挽救暂时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永恒的功德,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癸五、离间语
「离间语」就是二舌,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乖离亲厚,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友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
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见诸有情」,「有情」众生「为恶友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有情众生一时的迷糊,被邪知邪见的恶知识所摄受,有些人邪知邪见,但是他有广大的福报,他有他的摄受力,众生被恶知识所摄受的缘故,彼此的感情「亲爱不舍」,感情非常的深厚,你不可能有其它的方法来劝谏他离开这个恶知识,不可能。「菩萨见已,起怜愍心」,菩萨见到这个众生因为亲近恶知识的缘故,不管是他的道心、或者正见,都一天一天的在堕落当中,所以这个菩萨内心当中非常着急,「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生起要利益有情众生的意乐、一个希望。他采取什么行动呢?「随能随力说离间语」,菩萨就依止自己的智慧能力,就讲出了「离间语」。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什么叫离间语呢?在这个情况之下,你把对方的过失如实的说出来、如实的说出来,也不要去加油添醋,把恶知识…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