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樂,所以他沒有過失,因爲他念念之間增長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這個地方古德也再叁強調:在家居士雖然有這種淫戒的開緣,但是是要先納爲妻妾,如果是邪淫的話也是犯戒。

  子二、明出家菩薩不許

  這一條戒「出家菩薩」不管是任何理由都「不」開「許」,看戒文:

  出家菩薩,爲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

  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身爲一個「出家菩薩」,我們有責任「護」持「聲聞」法,因爲這是大「聖」佛陀的「教誡」,大聖佛陀爲了使令正法久住,必須要維持僧衆的清淨幢相,所以爲了使令僧寶乃至于叁寶的正法「不壞滅」,在任何的情況之下,出家菩薩都「不應」該開許「行非梵行」。這個地方是說,正法的住世是不能以任何理由取代,我們不能爲了滿足一個人的需要,而使令整個僧團的形象因此而破滅,讓衆生對叁寶産生譏嫌、乃至退失信心,不能夠因小失大。所以這個地方身爲一個僧衆,這種情況是完全不能開緣的,不管在任何理由之下都不能開緣。所以這條戒很特別,在整個身口七支當中基本上都是通于在家、出家,只有淫戒出家衆是不允許的,因爲要維持僧團的形象。乃至于你看密宗的雙修法,他也必須要舍戒還俗的。不管你是上求佛道、不管下化衆生,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就是「一切不應行非梵行」,所以你只要看到出家衆行非梵行,這個一定是過失相、一定是違背佛陀的教誡,這一點是說明出家衆不允許。

   癸四、妄語

  「妄語」的定義就是說不真實的語言、說一些心口相違的話,內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說的相違背了,所以叫妄語。我們看戒文:

  又如菩薩爲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爲自命難,亦不正知說于妄語,然爲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爲饒益(hita)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爲了「有情」衆生要「解脫命難」,妄語的境界就是有情衆生他的生命出現了災難。什麼樣的災難呢?以下提出了五種:第一個「囹圄」,他有牢獄的災難,或者是「縛難」,他會被綁住的災難,「囹圄縛難」他有牢獄或者被綁住的災難;第二個「刖手足難」,他可能會被斬斷手足,這個也是非常苦惱的,「刖」就是斬斷,斬斷手足的災難;第叁個是「劓鼻,「劓」就是割除,他可能會被割除鼻子;或是「刵耳」,「刵」跟「劓」都是割除的意思;「剜眼」,「剜」就是挖除,他眼睛要被挖掉:總之,這個菩薩是看到有情衆生他有這種生命的重大災難即將現前。「雖諸菩薩爲自命難 ,亦不正知說于妄語」,這個地方是先強調菩薩本身的德行,說身爲一個菩薩,他如果今天是爲了自己的命難,他絕對不說謊。意思是說,菩薩對于功德的好樂強過對于自己的生命。當然身爲一個衆生,生命是我們所好樂,但是內心的功德也是我們所好樂,如果說要逼我們去選擇的話,二個不能兼備,我們只好說是「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就是我們甯可放棄暫時的生命,去追求內心永恒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是先強調菩薩的妄語不是爲自己,就是說如果這件事情是出現在菩薩本身,菩薩絕對不說妄語。但問題是這件事情是出現在有情衆生的身上,有情衆生他內心不一定有這樣的見地,所以菩薩爲了「救脫有情」衆生的命難,「知而思擇,故說妄語」。比如說你看到一個獵人、或者很多的惡人,拿刀拿槍去追殺一個人,你明明看到這個人往東邊跑過去了,他們問你說「你看到這個人嗎」?你說「有看到,他往西邊跑過去了」。這個就是說,「知而思擇,故說妄語」,就是說菩薩知道他必須要善巧妄語,才能夠解脫有情衆生的災難,是這樣的因緣。「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菩薩的內心是觀察對衆生的生命有沒有「義利」而作出妄語的行動。「自」己沒有這種欺诳的「染心」,完全是爲了「饒益」解脫「有情」的命難,所以暫時的「覆想正知而說」出不真實的「語」言。「說是語時,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菩薩這樣的方便妄語,因爲內心當中是依止清淨的慈悲心,所以「無所違犯」,因爲增長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

  這一條戒,諸多的古德都強調「其實我們很容易犯打妄語」,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知道「說真實語對我們的重要性」。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 上說:說真實語的人內心端正,內心端正的人容易解脫煩惱罪業,譬如叢林之中拖曳樹木,直者易出。說在叢林的樹木當中,我們要把樹木拉出來,彎彎曲曲的樹木不容易拉出來,但是端直的樹木就容易從叢林當中拉出來。就是說我們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我們內心都累積很多的煩惱罪業,我們同時親近了佛法:有些人對佛法的接受速度很快,他很快就能從煩惱罪業中解脫出來;但是有些人,他親近佛法的時間很久,但是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爲什麼呢?因爲一個人經常講真實語,內心端正,他容易解脫煩惱罪業。你妄語講多了以後,內心就容易邪曲不正,你要解脫煩惱罪業就有困難。所以龍樹菩薩(Nāgārjuna)講完這個觀念以後,講一個小故事給大家作參考: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叫因儒童 ,這個居士准備要結婚,根據婆羅門的規矩,在結婚的時候要先禮拜太陽,他們所歸依的是大梵天王 ,所以就在大富長者的門口建了一個禮拜太陽的臺子,一個高高的臺子。這個時候大智慧的佛陀知道這個事情,就帶阿難尊者來到因儒童家的門前,佛陀請阿難尊者去跟裏面的人說:今天因儒童的善根成熟了,我佛陀要來度化他。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如是的宣說,婆羅門就大笑說:因儒童今天明明要結婚了,沙門爲了飲食說此妄語。在他哈哈大笑的時候,婆羅門群中有一個叫五頂婆羅門 ,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智慧,而且非常冷靜的婆羅門,他說:諸位!我們不要如此輕視佛陀,從過去的觀察,佛陀每一次講的話都靈驗的,我們一定要早作准備。因儒童是我們的大護法居士,絕對不能被佛陀度化。怎麼辦呢?大家就想出一個辦法,于是大家就手拉著手,把禮拜的臺子繞成七圈。就是說只要因儒童結婚的典禮結束,佛陀要度化他就有困難,大家就把因儒童保護住,不讓佛陀靠近因儒童。慢慢的太陽升到天空去了,在日正當中的時候,因儒童開始禮拜的儀式,禮拜以後,從太陽當中出現一個人影,白發蒼蒼、滿面慈祥,穿著一件羊皮的衣服,拿著一只金的手杖,就從太陽當中慢慢的飄下來。婆羅門就合掌鼓掌說:因儒童是大福德,因爲至誠禮拜,招感大梵天的現前。這個時候大梵天就問因儒童說:你在幹什麼?因儒童就很害羞的說:我是隨順世間法在做婚嫁的事。大梵天說:你今天辦婚嫁准備多少錢呢?他說:我今天准備叁千金。大梵天說:你這叁千金是怎麼利用?他說:我一千金供養這些婆羅門、親屬飯菜的錢;另外一千金是給婆羅門當紅包襯金,吃完飯以後給他們帶回去;第叁個一千金是給女方當聘金。大梵天就說:你前面二件事都會招感可樂果報,但是你第叁件事做得不恰當。爲什麼不恰當呢?你用一千金來做聘金值得嗎?你要算一算,女衆的頭發值多少錢?她的眼睛值多少錢?她的鼻子值多少錢?她內髒的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汗、肪膏腦膜種種的不淨物值多少錢?佛陀這樣子講以後,因儒童就隨順佛陀的言詞思惟,內心寂靜離諸染愛,這個時候佛陀爲他說四聖谛法,就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後,當然初果就是有正見,這個時候佛陀現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還原本來面目,帶著因儒童從虛空飛出去了,回到僧團出家,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龍樹菩薩對這樣的公案作出評論說:一般人在結婚的時候煩惱非常堅固,因儒童爲什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能轉得過來呢?有些人內心,佛法進去的時候他沒辦法吸收;有些人的內心,你跟他講佛法,他有辦法吸收,轉成一種功能、善的功能。就是因儒童過去的個性,內心端正、講真實語,所以他跟佛法接觸的時候,佛法能夠馬上産生很大救拔的力量。

  所以這個地方雖然在利益有情的因緣之下是開許方便妄語,但是不能養成習慣,所以古德在這個地方再叁的教誡,就是說菩薩的方便妄語是爲了解脫有情的命難,如果就著菩薩本身,菩薩即使面對了生命的災難,也不會爲了挽救暫時的生命而犧牲自己永恒的功德,所以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

   癸五、離間語

  「離間語」就是二舌,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乖離親厚,說一些挑撥離間的話,看戒文: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惡友朋之所攝受,親愛不舍。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舍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菩薩見諸有情」,「有情」衆生「爲惡友朋之所攝受,親愛不舍」,有情衆生一時的迷糊,被邪知邪見的惡知識所攝受,有些人邪知邪見,但是他有廣大的福報,他有他的攝受力,衆生被惡知識所攝受的緣故,彼此的感情「親愛不舍」,感情非常的深厚,你不可能有其它的方法來勸谏他離開這個惡知識,不可能。「菩薩見已,起憐愍心」,菩薩見到這個衆生因爲親近惡知識的緣故,不管是他的道心、或者正見,都一天一天的在墮落當中,所以這個菩薩內心當中非常著急,「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生起要利益有情衆生的意樂、一個希望。他采取什麼行動呢?「隨能隨力說離間語」,菩薩就依止自己的智慧能力,就講出了「離間語」。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什麼叫離間語呢?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把對方的過失如實的說出來、如實的說出來,也不要去加油添醋,把惡知識…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