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這次講授菩薩戒的因緣,主要是和尚尼的慈悲,希望學人能夠來義德寺跟諸位共同學習《瑜伽菩薩戒》。學人個人也是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一個感恩的心情,希望把自己研究菩薩戒的一些淺薄心得,提供給大家作一個參考。我們在講菩薩戒的內涵之前,我想簡單的說明我們研究菩薩戒的一個目的。基本上我們每一個衆生學習佛法的因緣是有差別的:有些人是在順境的因緣之下學佛,有些人是在逆境因緣的刺激之下而學習佛法。雖然因緣有差別,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一點的心情是沒有差別。但是我們從經典上的學習、或者從自己生命上的體驗,我們發覺在叁界裏面的生命是苦多樂少。佛陀在《法華經》上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T09,14c)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來檢查,我們叁界的果報就像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雖然這個房子裏面有種種安樂的資具,但是房子本身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它不斷的逼迫我們、擾動著我們。這個「火」指的是叁種火。第一個是煩惱之火:我們有情衆生在叁界的果報體,我們不能避免內心貪瞋癡的煩惱,這個煩惱的相貌是煩躁擾動的、使令我們不安穩的;雖然我們在受用快樂的資具,但是所謂的快樂一定要跟內心的寂靜相應,而我們起煩惱的時候身心是擾動的,所以它障礙著我們的安樂,第一個是煩惱火的逼迫。第二個是業力之火:我們過去生當中累積了很多的業力,特別是一些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業力的系縛使令我們不自在,我們往往要面臨一些我們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或者不願意去面對的人,這個就是有業力的系縛使令我們感到逼迫不自在。第叁個是果報火:我們每一個衆生不管你福報多大,你的生命體一定要承受老病死的折磨,老、病痛、死亡它也是一個火,在逼迫、燃燒著我們。所以基本上我們在叁界裏面得到的一個果報,我們就不能避免煩惱火、業力火跟果報火這種逼迫、熱惱的傷害。所以在叁界當中,基本上是「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所以我們冷靜的觀察叁界的果報體,它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個時候我們每一個衆生在面臨這樣一個果報體的時候,我們有二種的選擇:第一個、我們選擇逃避,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問題,反正我就是苦中作樂,一天過一天就罷了,生生世世的流轉下去,這是我們選擇逃避的後果,我們永遠沒有解脫的日子;第二個、一個有志氣的人,我們選擇面對,我們希望能夠尋求一個解脫之道,解脫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幹擾,我們尋求一個真實究竟、一個寂靜安樂的果報體出現。這個時候我們因爲有這種離苦得樂的願望,我們開始歸依叁寶,祈求叁寶的加被,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總之我們歸依了叁寶。歸依叁寶在佛法的修學有二個次第,在《菩薩璎珞經》上說:「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T24,1020b)我們剛開始來到叁寶,主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一分信心,我們相信叁寶能夠救拔我們,它有足夠的能力,能夠使令我們離苦得樂,我們相信佛法僧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的光明。這個時候我們因爲信心的緣故,在叁寶的境界當中,或者是在佛、或者是在法、或者是在僧的境界當中,我們修習禮拜、贊歎、供養,廣修種種的善業;這個時候我們因爲叁寶的加被,我們感到一種安樂、感到一種法喜,也能夠暫時的解脫煩惱、業力跟果報的障礙。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歸依叁寶只是一個信心,我們會發覺我們這個信心是不決定的。有時候我們信心堅強、有時候我們信心羸弱,就是會退轉,進進退退。所以當我們建立了叁寶的信心以後,我們更進一步就是要「住于佛家,以戒爲本」,我們開始奉持佛陀的戒法,使令我們在叁寶當中堅固的安住,使令我們的善根因爲戒法的攝持而能夠不退轉。所以我們歸依叁寶,剛開始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接下來我們應該要學習戒法、修持戒法,來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使令我們的內心跟叁寶的功德慢慢的接近、慢慢的相應。我們研習菩薩戒法,就是透過持戒來斷除罪業、增長善業,使令我們在叁寶當中能夠成就不退轉,所謂的「住于佛家,以戒爲本」,這就是我們學習菩薩戒的一個目的。
接下來請打開《講義》:
《瑜伽菩薩戒本》講表
這個《講表》在講之前,我們先看下面:
彌勒菩薩 造
玄奘大師 譯
我們先把《菩薩戒本》的造論者跟翻譯者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先講「彌勒菩薩造」。「彌勒菩薩」(Maitreya)是佛在世時的一個菩薩比丘,「彌勒」翻成中文叫慈氏,因爲彌勒菩薩生生世世好樂修學慈心叁昧,特別是修持「不食衆生肉」特別的專注、特別的好樂,所以成就了慈氏菩薩、或者彌勒菩薩的名稱。彌勒菩薩往生以後,生到忉利天爲天人說法,准備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下降我們南閻浮提來成就佛道。在佛滅度九百年的時候,印度有一個菩薩出現,叫無著菩薩 (Asavga)。無著菩薩諸位大概不陌生,在唯識學可以說是第一代祖師。無著菩薩剛開始是在小乘有部部派出家,學習有部的教典、修習空觀,成就了小乘的空觀。在思惟小乘空義的時候,他發覺小乘的空義是一種「滅色取空」,就是「小乘的空要透過無常、無我的觀察,把一切的有爲法消滅了以後,才成立了這個空的真理,所以空跟有是對立的」,他覺得小乘的空義是不究竟的;世間上應該有更高的真理、更高的解脫境界存在,所以他用神通力到兜率天請示彌勒菩薩大乘的空義,彌勒菩薩爲他開顯「唯識無義」的真理,這個時候無著菩薩根據唯識的觀法悟入了大乘的空義,他感到非常的殊勝圓滿。他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無著年輕德薄不能使大家信服,希望你老人家能夠下降娑婆世界爲大家演說大乘的法義。彌勒菩薩以慈悲心下降到中印度的阿瑜阇國 (Ayodhya) 講堂,來演說大乘的法義,這當中主要是演說《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造。當初彌勒菩薩下降的時候,有福德、有福報的人是看到彌勒菩薩在講堂當中放大光明;福報比較淺薄的人只看到光明,沒有看到彌勒菩薩的身相;再低劣一點的人只聽到聲音,連光明都沒有看到。彌勒菩薩講完《瑜伽師地論》以後,無著菩薩就把他所講述的內容記載下來廣泛的流通,就是我們現在所讀到的《瑜伽師地論》一百卷。「《瑜伽菩薩戒本》」就是從《瑜伽師地論》裏面〈菩薩地〉的「戒品」所摘錄出來的,所以我們講「彌勒菩薩造」。
接著我們看「玄奘大師譯」。前面的彌勒菩薩是印度人,這個譯者是我們中國唐朝的一個叁藏法師「玄奘大師」(600—664),把印度文翻成中文。翻譯的因緣我們也解釋一下,是什麼因緣翻譯《瑜伽菩薩戒本》?玄奘大師是唐朝的一個法師,他很年輕十幾歲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主要研究二部經:一個是《大般涅槃經》、一個是《攝大乘論》,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這當中有一個觀念他覺得非常矛盾,就是有關我們「打妄想的生滅心有一個真如佛性」的觀念。在《涅槃經》當中對佛性的描述,認爲是當下成就的,所謂的現常(現在的現,常住的常),現在就是佛性,就是所謂的佛性是當下成就的,不必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即禅宗說的「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但是在《攝論》唯識的思想裏面是當常,當來成就,就是你現在的妄想不是佛性,但是你願意慢慢的修習戒定慧,這妄想的生滅心會慢慢的降伏,就現出真如平等佛性的境界出來,這個叫當常,當來成就。在大乘的思想有二個不同的說法,一個是當來成就、一個是現在成就,玄奘大師感到疑惑,這二個思想是互相沖突的,不知道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這個時候大師就決定要到印度去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他在貞觀叁年離開長安,到印度的那爛陀寺跟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師地論》,學習了五年的時間,把戒賢論師的《瑜伽師地論》全部學會了;後來在印度參學了十二年,把印度大小乘各方面的教義廣泛的學習,總共是去了十七年。後來在貞觀二十年左右回到中國的長安,唐太宗當時用很隆重的方式來迎接玄奘大師的歸來。唐太宗當時雖然國務繁忙,但是他把這些事情放下,親自接見玄奘大師,二個人相談甚歡。唐太宗敬佩玄奘大師的德行跟才華,希望大師能夠舍戒還俗幫助處理國事;但是玄奘大師說:我願「守戒缁門,闡揚遺教」(T50,255c),我從小就出家了,我的生命就是在修習佛法、修學佛法,所以在我剩余的生命當中,我希望能夠「守戒缁門」,「缁門」就是出家衆,我希望在僧團當中好好奉持如來的戒法,一方面闡揚佛陀的遺教,使令佛法的光明能夠普遍的照耀到每一個衆生的內心當中。這個時候唐太宗感到敬佩贊歎,就遵重他的意思,在長安蓋了一個譯經院,召集了當時五百位大德來翻譯經典。大師就把從印度帶出來的經典,總共有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叁卷,花了十九年的時間才全部翻譯出來。在這七十五部的經典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品般若經》,跟現在我們所學習的《瑜伽師地論》。本戒就是在《瑜伽師地論》當中〈菩薩地〉的「戒品」。玄奘大師在翻完《瑜伽師地論》以後,覺得《瑜伽菩薩戒本》特別的重要,所以又特別的從「戒品」當中把它別錄出來。我們今天在末法時代能夠如法的修學到《菩薩戒本》,我們應該要感恩彌勒菩薩跟玄奘大師的發心。好,這是在講菩薩戒之前,把傳承教法的造作跟翻譯的大師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接下來我們看正文:
○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壹、解釋標題
貳、修學宗要
參、隨文釋義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