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菩薩不能忽略律儀戒
菩薩的叁聚淨戒,從教法上是比聲聞戒更廣泛,有攝善法戒、饒益有情,它有更積極的一面,不像聲聞戒只是消極的遠離過失;但是第二段就說明,你一個初學菩薩,不能忽略了律儀戒的重要性,因爲這是你修善、度衆生的根本。
不過菩薩律儀戒跟聲聞戒也有所不同,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律儀戒,菩薩如果犯了,嚴重的話是會失戒體的。所以你剛開始修行菩薩道,最好把菩薩的律儀戒弄清楚,否則你連菩薩戒的戒體失掉了都不知道。菩薩戒的律儀戒有二種:第一個是共聲聞學,叫根本戒,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成就身口意的清淨解脫,這一部分我們就不談,這是共聲聞學的。但是菩薩律儀戒有不共聲聞的,叫增上戒,《梵網經》有六條、《瑜伽菩薩戒》有四條,這二個合起來,扣掉重複的部分,事實上只有六條。你一個初心菩薩,在律儀戒有六條的增上戒要注意,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第一個跟貪愛煩惱有關的「悭惜財法戒」: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有能力的菩薩,遇到要付出的因緣,你對財物跟佛法的悭貪,這樣子是犯了菩薩的波羅夷罪。
我剛開始學菩薩戒的時候,覺得很奇怪:菩薩貪著名利結輕罪,悭惜財法判重罪?可能很多人也會質疑:貪求名利這明明是貪,我只是悭惜財法不想付出而已,判重罪?不過這個地方,諸位慢慢深入地去想,就知道佛陀大智慧的境界。現在很多曆史學家對曆史的判定,有一些新的看法。不管是人類的曆史、或者是佛教史來看,佛法會衰敗、人類會再來浩劫,我們總是覺得這是因爲小人當道,惡人太多的緣故,惡人邪惡的行爲,讓整個衆生痛苦、佛法衰敗。其實這樣講,只對一半。現在曆史學家發現:衆生的災難,惡人邪惡的行爲負一半的責任,好人也要負另一半的責任。爲什麼呢?好人逃避責任,漠不關心。惡人爲什麼會當道?好人、有能力的人,本來應該采取行動,他不采取行動,他愛惜他的名節、愛惜他的財物、或者他的法等等,悭吝。所以我們不能把過去的痛苦曆史,全部歸咎到惡人。惡人的福報也不是很大;如果好人、有能力的人,他出來講幾句話、出來承當一下,我們講「有爲諸法仗緣而生」,一個因緣的變化,整個曆史都會變化。好人的漠不關心,跟惡人的邪惡行爲,是一樣的可惡(哈──),事實上是這樣子。因爲你有能力,你該承當的時候你逃避,結果因爲你的逃避,惡人當道,然後我們把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因爲惡人當道」。那你爲什麼不作努力呢?所以悭惜財法戒,看似輕微,但是你深入地去看,會影響正法久住。如果諸位研究菩薩戒透徹,你就會知道這個「悭惜財法戒」,你說一個菩薩貪著名利,這個不好,但是不至于影響正法久住,這是他個人的過失;一個有能力的菩薩,該承當的時候不承當,使令小人當道:我看二個人各負一半責任,僧團的毀滅、正法的消失,好人、壞人各負一半責任。所以這個悭惜財法戒,諸位好好去看,這條戒是很重要的,那這跟貪有關系。第二個跟瞋有關系。跟瞋有關系的戒有叁條:「自贊毀他、說四衆過、瞋心不受悔」。就是說你用瞋心,散發一種破壞性的身業跟語業,來破壞衆生的信心,這個也是重罪。初學菩薩,你不一定要馬上采取行動去教化衆生,但是你不應該釋放破壞性的言詞,來傷害衆生的善根。「說四衆過、瞋心不受悔、自贊毀他」,跟瞋有關系。第叁個跟癡有關系。「酤酒戒」:你沒有教化衆生已經是很嚴重了,你還把酒拿給衆生喝!酒是無明藥。第二個是「謗亂正法、說相似法」,令衆生産生邪知、邪見的顛倒,這是破壞衆生智慧的善根,前面是破壞信心。所以初心菩薩,起碼要把這幾條戒弄清楚,不要因爲你的逃避責任,讓正法消失;不要因爲你破壞性的言詞,傷害衆生的信心;不要因爲你的邪知、邪見,讓衆生産生錯誤的知見。這六條戒,嚴重的話,都會失掉戒體的,這些都是菩薩的根本律儀戒。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它是整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