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雨清涼第001期

  

法雨清涼001

  《楞嚴經》的啓示

  

  • 《楞嚴經》的觀念主要就是修六個字:第一個明象位,第二個立德業。
  • 我們一個人很容易犯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站錯位置。
  • 我們在佛法修學不能否定過去的業力,叫循業發現。
  • 就路還家,要從因緣當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然後呢?第二個更重要,立德業,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
  • 整個《楞嚴經》的觀念就是在發明怎麼樣隨緣不變。第一個工作,先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後告訴你,怎麼樣從不變當中來隨緣積功累德。
  • 一個修學《楞嚴經》的人,他在修學善法是不決定的,沒有一定的法門,他依止清淨心,順逆皆方便。

  把握機會是成功的關鍵

  

  • 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是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能把握。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只能影響別人

  

  • 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
  • 在求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善法欲。佛法是你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地配合。
  • 在修學佛法的因緣當中,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善知識有方便力,他能夠幫助我們破惡生善。而所有的善知識最殊勝的就是佛陀。
  • 修行的性格要帶一點鋼骨,但不要帶鋼氣。
  • 面對煩惱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
  • 龍樹菩薩說,無我智是一個如實的觀察。就是說,並不是本來有一個我,佛陀硬生生要我們修觀把這個我消滅掉。而是本來就沒有我,佛陀只是要我們恢複本來面目而已。這是如實觀。
  • 《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它認爲對治妄想産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
  • 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臺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
  • 空性是一個生命的總相,不管是快樂,不管是痛苦,它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的,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 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會平等,平等你就沒辦法修學。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面對惡念,是要善法來對治的,以善破惡。
  • 一切法是染淨和合的,看你用什麼因緣來面對,往往危機也就是一個轉機。所以這當中就使令整個菩薩的法執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來面對一切。
  • 一個初學者來到僧團,跟你講道理也沒有用,幹什麼?拜佛去。拜佛,嘴巴贊歎佛陀,內心觀想佛陀。爲什麼?栽培善根。讓你這個明了的心跟叁寶關系慢慢地密切,就好像一個木材先把它烘幹,總有一天聖道的火就可以把它點燃。
  • 我們對因果的態度,應該是從果報中反省自己的因地,這稱爲“觀果知因”。反省自己今生的果報中,有哪些是滿意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曾經有這樣習慣性的善業;有哪些果報是不滿意的,這也可以看出自己的心中,有一些是你習慣性的罪業,這些應該要處理修正的。
  • 所以修行的內涵,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佛陀宣說衆多的教法,並非要每一個人都去修,而是要針對自己比較弱的部分去補強,若某方面做得很好,就不用再加強。
  • 在修學的方法上,有的經典是屬于破壞性的,如《般若經》專門破執,你講一個東西,它就來破,破到最後就無有少法可得;有的經典則是建設性的,它要你這件事要做,那件事也要做,這是屬于有相行。
  • 在滅惡方面,惡法雖有很多,但哪些惡法絕不能觸犯,若觸犯馬上會障道;在生善方面,善法雖也衆多,佛陀告訴我們哪些功德一定要先成就,否則將一事無成。佛陀在臨命終時,對滅惡生善的內涵已沒有時間廣說,只能抓住重點宣說,諸位在讀本經(《佛遺教經》)時,你將能體會佛陀的徹底悲心……
  • 聲聞法對菩薩來說是共學的,聲聞法主要是對治叁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對凡夫是比較實際一點,因我們現在經常所起的煩惱都是叁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聲聞法,對我們現前的環境來說特別扼要。
  • 精進與不忘念之間的差別,精進的體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動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幾百遍,這是精進,對所修的法門能專一相續不斷的用功;不忘念則偏重在內心智慧的觀照力。

  成佛之道沒有兩人完全一樣

  

  • 我們離開家太久了,但是我們回家的路,不是每個人完全一樣,不可能。
  • 成佛之道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
  •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妄想,而每一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樣,這個人妄想是這樣形成的,他必須這樣對治;你的妄想是另外一個方式形成的,你必須有你的對治之道。
  • 孔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你必須在這麼多的善知識的法當中,聽聞以後融會貫通,安排一個你自己適合的道路,否則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因爲每一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
  • 你得到一個觀念,你就要試著去實踐,即便你走出半步都好,你的心要強迫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往這個方向去思考。
  • 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于真實的受用做基礎。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學了佛法很久以後,你都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那個信心就很薄弱。
  • 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夠聽聞以後,能夠隨轉修心要,你順著去思考而産生利益以後,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新的觀念以後,要強迫你自己盡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要改變過去的老毛病,要去付諸行動。

  房子爲何暗?因爲光明不足。

  

  • 世間上有邪與正兩種力量,若邪不勝正,爲什麼我們內心會生起邪念呢?因爲我們的正念不足,有如房子爲什麼黑暗呢?因爲光明不足。
  • 譬如拜完一部《八十八佛》,或打完佛七,心中有了正念。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汙染境界。別人雖觸惱你,你並不在意。如果內心沒有正念,心中空虛,有一點惡因緣的刺激,自己就會起煩惱。
  • 所以一個人是否會起煩惱,重點不在于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寶。
  • 所以修行不是讓眼睛不看東西,耳朵不聽聞,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
  • 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猶如穿著堅固的铠甲,雖然處在刀、槍的危險軍陣中,刀劍也不能傷害他。
  • 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很多心靈的力量發揮不出來。
  • 其實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産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
  • 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爲什麼能夠産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爲我們自己迷惑顛倒。
  • 我們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妄想走,認賊作父。
  • 如果你的修行是完全不在心地上下工夫,那是粗重的苦行,那就可能什麼事都沒有。但是你心靜下來要面對煩惱的時候,這當中有很多事情要學習的,你要解行並進。
  • 善業本身並不能決定生命的方向,它只能成就安樂的果報,但這安樂果報是在人天受用,或在出世的善根受用,甚或在卑賤的叁惡道果報受用,關鍵點在于心中是否有正念。

  棺材是裝死人的 不是裝老人的

  

  • 我們總是覺得我會經常的存在在這人世間,所以我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在經營今生。要思維死無定期,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
  • 等臨命終的時候,今生經營完全破壞掉。爲什麼當我們知道自己有癌症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地不能接受?因爲我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會死亡。
  • 我們想要積集來生的資糧應該要當下馬上去做的,因爲死亡是沒有決定的日期。
  • 念死無常就像一個照妖鏡,這樣一觀下去,你馬上就看到哪些東西是暫時虛妄的境界,哪些東西是我們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歸依處,馬上能抉擇出來。
  • 你對來生沒有規劃,來生還是會到來。
  • 如果你到現在還是很怕死,那我保證你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你只規劃到今生。
  • 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後面是一場問號,何去何從?你一定恐怖,你不知道要去怎麼樣面對未來。
  • 一個人如果把死亡當作生命的斷滅,生命的結束,所有生命的結束,那你一定怕死。
  • 如果沒有來生,其實你不需要修行的,你就及時行樂就好了嘛!你幹嘛要積集資糧呢?
  • 念死無常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生命的真相,更深入的真相。真實的我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積集,虛妄的話,暫時應付一下就好,反正遲早要破壞的。
  • 唯識學上說,不要說你造惡業,就算你早善業,臨終的時候恐怖都對你非常不利。諸位知道嗎?即使你造善業,你臨終因爲恐慌害怕,都會讓善業表現不出來,可能會刺激你前生的惡業出來。所以你臨終的恐懼對你是非常傷害的,沒有好處的。而你要避免恐懼,只好早一點做好規劃。

  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

  

  • 我們修行人很怕聽到障礙這兩個字,諸位你的障礙是哪裏來的,你知道嗎?所有的障礙只有從一個地方出來,就是你的內心,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
  • 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念頭不轉,你就根本通不過去。其實是你自己跟你自己過不去的,不是別人跟你過不去的。
  • 我們習慣性活在自我意識,這個自…

    《法雨清涼第001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雨清涼第00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