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雨清涼第001期▪P2

  ..續本文上一頁我意識就是你前生的一些經驗跟你今生的經驗累積而成的一種自我的經驗。而我們就活在自我經驗當中,叫自我設限。這個我做不到,那個我做不到。其實你做得到,但是因爲你自己認爲做不到,所以你做不到,這叫自我設限。這是非常可怕的。

  • 一個人建立一個好的思想,你的過去就不等于未來。如果你沒有建立一個好的思想,你的生命就被算命先生算死了。
  • 所以一個人要有美好的未來,你一定要有美好的思想。你如果真實要讓生命脫胎換骨,很明確地、堅定地走上安樂的道路,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思想,你別無選擇。否則你有可能一時的興起,一時的善念,造了善法,但是這個在你生命當中只是昙花一現而已。
  •   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

      

    • 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去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爲本。
    • 佛弟子要有一點宗教情操,對佛陀的法語要生起信心。
    • 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
    • 知識很容易獲得,觀念很難改變。
    • 你觀念不能改變,你的行爲就不能改變。
    • 所以宗教是把知識跟你的思想結合起來,變成你一種生命的力量。
    • 爲什麼皈依?如果生命本來就很圓滿,那就不需要皈依了。
    • 歸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善業若不與叁歸依相應,就是外道法。
    • 當我們這個顛倒妄想的心跟這個真理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

      行爲是暫時的,思想是永久的

      

    • 佛法把生命的功德分兩種:一種是福德,它可以産生暫時的安樂;第二個是你的正確的思想,它産生永久的解脫。所以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 不同的思想會産生不同的行爲,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很多人不設定目標,當結果出現的時候,你覺得這個結果不是你要的,所以經常生活在後悔當中。
    • 你的生命的突破剛開始先思想突破,否則你不可能踏出第一步的。
    • 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不設定目標,你的力量就分散。就象一個船在大海當中,你不知道要往哪裏飄去,那麼到最後的結果你一定是一事無成。
    • 一個有正確思想的人,當他建立這樣的觀念以後,不管什麼樣的環境,他都會堅持這樣做,因爲他有思想的引導,所以他的功德叫解脫,永久會根據他的思想做出抉擇。所以行爲是暫時的,思想是永久的。
    • 一個人有強烈的思想,他會有一時的挫折,但不可能有永久的挫折。
    • 善法本身沒有方向,必須有正念做引導,才能決定它的方向。
    • 安世高尊者成就聖道後來到中國,在洞庭湖遇到前生的同學。他同學雖持戒修福,但內心起顛倒,瞋心極重。因內心沒有觀照力,結果持戒修福的善業變成一條大蟒蛇。
    • 經常用佛法的道理來檢查自己,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斷進步。雖然我不可能馬上成佛,但是我相信我已經在進步當中,我的生命是在increase(增上),這非常重要,表示你這個方法對了,否則你就需要調整。返妄歸真的關鍵是發自內心的覺悟,發自內心的主動對煩惱的抗拒跟調伏,這個對生命是一個大方向的轉變。
    • 佛法講空性,簡單的講就是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規劃的。

      學佛首要認清路頭

      

    • 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件事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在禅宗叫作認清路頭。
    • 修行最怕的就是錯認消息。你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還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才能夠産生正見的修行。
    • 正確的了知,是所有修學的基礎。
    • 追求智慧的光明,破除無明的黑暗,按照天臺宗的思想,第一個次第是教,由正確的教法引生正確的觀行。
    • 修行最可怕的障礙就是愚癡,因爲愚癡,你就沒辦法生起真實的信心。你要憶念佛陀,你的基礎在于正見。
    • 如果你對于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沒辦法憶念佛陀的。我們不能夠去憶念一個生疏的東西,不可能!
    • 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爲主導,沒有一件事情是橫沖直撞能夠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擇,發願,然後再付諸行動。
    • 一個人愚癡,他的特點是什麼?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說,我不想受戒,因爲我看那麼多戒我就怕。其實你怕的時候才對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薩就真地害怕了。因爲你不知道怕,你造業是盡情地造業,就像一個人開車,你沒有踩刹車是整個撞下去。

      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

      

    • “禅淨雙修”是我們在末法時代最適合的方式。淨土宗的成功來自于感應道交,是以心力去感動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的。
    • 蕅益大師說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淨土宗最圓滿的修學方式應該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産生一種心靈的力量來調伏煩惱,另方面也憶念佛陀的力量來感應道交,幫助你消除無始的業障。
    • 諸法因緣生,你念阿彌陀佛的因緣,跟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因爲他們兩個的本願不同。你不能夠說念地藏王菩薩,念阿彌陀佛是完全一樣。那你是執理廢事,沒有說完全一樣的。只有證得空性,那個空性是一樣的。
    • 從淨土的角度來說,你往生天界,你的修行是失敗的。因爲你本來可以得到摩尼寶珠,結果變成糖果了。
    • 圓修是以佛號爲根本攝持所有的功德。
    • 有些人修一貫道臨終也能保持安詳、身心柔軟而升天,他慈善的業力也能夠達到這一點。所以善業有一種堪能性,使令我們身心安樂。所以我們不但要信願持名,還要盡量去息滅身口意的惡業,增長善業,幫助這個佛號,就像一個國王旁邊有一些將軍來護持這個佛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
    • 真是爲了解脫叁界的生死而發起菩提心,而不是下輩子做大國王,厭棄叁界的依報正報,一心地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爲菩提道求生淨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要再使令這個有漏生命再相續了,就是這種心情。
    • 所以蕅益大師講,所有成佛的菩提道當中,分段生死這一關最難透脫,這個分段生死跳過去,後面就順了,位不退以後,聖人在修行不像我們凡夫有種種的掙紮,也不會有退轉,這個心就是不斷地往前走。
    • 一個人臨命終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則要從頭再來努力幾十年。
    • 平時的挫折,可能拜個忏,忏悔幾天就走過去了,但臨命終時的失敗,卻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價,這有多可怕。

      只有佛弟子最有能力改造生命

      

    • 一般宗教的修學,能在生命中産生善業,但不能對治心中的顛倒,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
    • 只有佛弟子最有能力改變生命,他能創造與今生完全不一樣的來生,因爲他明白因果的道理。
    • 在外道的教法傳承中,沒有法義能引導他們見到生命的真相,因此無法對生命加以改造。
    • 佛弟子修善的背後有智慧的回光返照,因此能對生命産生大方向、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修止觀的殊勝處,也是身爲佛弟子不共于外道的地方。
    • 佛陀不能把智慧灌到你的心中啊,佛陀是把法義宣說出來,那你是靠止觀來消化,透過止觀把文字的佛法轉成心中的佛法。
    • 其實我們的內心,你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一件事情,講久了它就會相信,不管是對的、錯的。
    • 一個人若想要在佛法中産生重大的突破,就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所有的經驗及感受都是生滅的,都是可以改變的。
    • 一個人的生命若要産生扭轉性的突破,就一定要相信“覓心了不可得”。
    • 生命的改變是由于第一個願望的改變。
    • 那麼爲什麼受戒在我們生命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呢?因爲我們一個人習慣性活在過去。
    • 生命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佛陀他不強迫你。佛陀是設定一個戒法,然後讓你自己去發願,你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後你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緣境發心,生命當中種下第一種善良的功能,然後慢慢地擴大,産生你生命的改變,這個是戒體的內涵。
    • 因爲佛陀不能把智慧灌到你的心中啊,佛陀是把法義宣說出來,那你是靠止觀來消化,透過止觀把文字的佛法轉成心中的佛法。
    • 你剛開始修止觀的時候,你心中的無明會抗拒真理,但是你要堅持下去。你不斷地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佛陀是這樣子講的。其實我們的內心,你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一件事情,講久了它就會相信,不管是對的、錯的。
    • 教法要弘傳,若你本身沒有止觀的心得,不能夠弘傳久遠,你只是語言文字的了解,這法不能弘傳久遠。
    • 智者大師到叁十八歲的時候發覺,慕名而來親近他的人很多,但真正是法器的少了。在傳記上說,第一年有四十個人來親近他,二十個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到他一佛乘的教法;第二年一百個來親近,結果只剩下十個;第叁年又增加成二百個人來親近他,也是十個,能夠承當一佛乘妙法的人少。既然利他的因緣差了,他就考慮自修,乃謝遣徒衆,隱居天臺。

      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 《大般涅槃經》: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
    • 很多人不想受戒,不想受戒就表示你根本不想進步。
    • 佛法不怕煩惱,就怕你沒有善根。
    • 當我們發心受菩薩戒以後,我們生命的目標跟佛陀的目標已經調整成同一個,我們正式地進入到佛陀因地的階位。我們內心當中真實地安住在菩薩種姓,不是凡夫種姓了。
    • 只有受了菩薩戒,你才有資格稱爲佛陀的親生兒子。這表示佛陀以後的功德都是由你來繼承。只要這個兒子不要死亡,他遲早會繼承他父親的家業。
    • 一個菩薩他受了菩薩戒以後,只要他不放棄他的目標,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他遲早要成就佛陀所有的功德。
    •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因爲你受菩薩戒,你內心因爲有清淨的誓願,就産生兩種強大的功能,第一個增上慚愧,第二個增上意樂。
    •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是一種中道的實相。你一個菩薩,你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這往往是一個雙向的思考。
    • 空性給菩薩的觀念就是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努力去創造、去改變的,所以當菩薩看到“空”的時候,他不是一種消極的悲觀。
    • 菩薩戒是很難持的,因爲你的念頭有所差錯,行爲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當我們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當你産生了過失,我們應該怎麼辦?這個過失已經産生了,已經既成事實了,我們要通過如法的忏悔,把這個過失在我們死亡之前消滅掉,不要構成臨終的障礙。
    • 一般遇到染汙的因緣,我們抗拒不了煩惱,你拿它沒辦法。它要你發脾氣,你就發脾氣,它要你産生貪欲,你就只好産生貪欲。那麼持戒的人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多了一個警覺的功能,會産生一種抗拒的力量,你內心會發出一個聲音,我不可以這樣做!這個聲音哪裏來的呢?就是因爲你得到了戒體。
    • 烏龜遇到危險,它還知道把全身縮進殼裏以保護自己。而凡夫無量劫來被魔王所控製,卻還放縱身心,所以魔王能得其便。慚愧心就像一個人踩刹車了,他不敢盡情地造罪。
    • “雖作惡業,庶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受了菩薩戒,他即使會造罪業,這個罪業以後得果報的時候比一般人輕很多。即使他有些痛苦的果報,很快地就過去了,因爲他在因地的時候造罪,他産生強烈的慚愧心,把這種罪業的力量折損了一大半。
    • 你這個車子是撞了牆壁,但是你踩刹車了,勢力減少很多了。

    法雨清涼001圓滿

      

    《法雨清涼第001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法雨清涼第00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