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意识就是你前生的一些经验跟你今生的经验累积而成的一种自我的经验。而我们就活在自我经验当中,叫自我设限。这个我做不到,那个我做不到。其实你做得到,但是因为你自己认为做不到,所以你做不到,这叫自我设限。这是非常可怕的。
听闻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
- 佛法的修学跟世俗的学术研究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抱着怀疑的心态去学习一切的世间法。佛法是以信根为本。
- 佛弟子要有一点宗教情操,对佛陀的法语要生起信心。
- 听闻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
- 知识很容易获得,观念很难改变。
- 你观念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就不能改变。
- 所以宗教是把知识跟你的思想结合起来,变成你一种生命的力量。
- 为什么皈依?如果生命本来就很圆满,那就不需要皈依了。
- 归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善业若不与三归依相应,就是外道法。
- 当我们这个颠倒妄想的心跟这个真理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
行为是暂时的,思想是永久的
- 佛法把生命的功德分两种:一种是福德,它可以产生暂时的安乐;第二个是你的正确的思想,它产生永久的解脱。所以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 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多人不设定目标,当结果出现的时候,你觉得这个结果不是你要的,所以经常生活在后悔当中。
- 你的生命的突破刚开始先思想突破,否则你不可能踏出第一步的。
- 你的精神体力有限,你不设定目标,你的力量就分散。就象一个船在大海当中,你不知道要往哪里飘去,那么到最后的结果你一定是一事无成。
- 一个有正确思想的人,当他建立这样的观念以后,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他都会坚持这样做,因为他有思想的引导,所以他的功德叫解脱,永久会根据他的思想做出抉择。所以行为是暂时的,思想是永久的。
- 一个人有强烈的思想,他会有一时的挫折,但不可能有永久的挫折。
- 善法本身没有方向,必须有正念做引导,才能决定它的方向。
- 安世高尊者成就圣道后来到中国,在洞庭湖遇到前生的同学。他同学虽持戒修福,但内心起颠倒,瞋心极重。因内心没有观照力,结果持戒修福的善业变成一条大蟒蛇。
- 经常用佛法的道理来检查自己,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断进步。虽然我不可能马上成佛,但是我相信我已经在进步当中,我的生命是在increase(增上),这非常重要,表示你这个方法对了,否则你就需要调整。返妄归真的关键是发自内心的觉悟,发自内心的主动对烦恼的抗拒跟调伏,这个对生命是一个大方向的转变。
- 佛法讲空性,简单的讲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规划的。
学佛首要认清路头
- 宗喀巴大师说,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件事就是听闻佛法,建立整个修学的正见,在禅宗叫作认清路头。
- 修行最怕的就是错认消息。你开车开了半天,还在都市打转,还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佛法的引导才能够产生正见的修行。
- 正确的了知,是所有修学的基础。
- 追求智慧的光明,破除无明的黑暗,按照天台宗的思想,第一个次第是教,由正确的教法引生正确的观行。
- 修行最可怕的障碍就是愚痴,因为愚痴,你就没办法生起真实的信心。你要忆念佛陀,你的基础在于正见。
- 如果你对于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没办法忆念佛陀的。我们不能够去忆念一个生疏的东西,不可能!
- 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为主导,没有一件事情是横冲直撞能够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择,发愿,然后再付诸行动。
- 一个人愚痴,他的特点是什么?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说,我不想受戒,因为我看那么多戒我就怕。其实你怕的时候才对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萨就真地害怕了。因为你不知道怕,你造业是尽情地造业,就像一个人开车,你没有踩刹车是整个撞下去。
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
- “禅净双修”是我们在末法时代最适合的方式。净土宗的成功来自于感应道交,是以心力去感动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
- 蕅益大师说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净土宗最圆满的修学方式应该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产生一种心灵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另方面也忆念佛陀的力量来感应道交,帮助你消除无始的业障。
- 诸法因缘生,你念阿弥陀佛的因缘,跟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两个的本愿不同。你不能够说念地藏王菩萨,念阿弥陀佛是完全一样。那你是执理废事,没有说完全一样的。只有证得空性,那个空性是一样的。
- 从净土的角度来说,你往生天界,你的修行是失败的。因为你本来可以得到摩尼宝珠,结果变成糖果了。
- 圆修是以佛号为根本摄持所有的功德。
- 有些人修一贯道临终也能保持安详、身心柔软而升天,他慈善的业力也能够达到这一点。所以善业有一种堪能性,使令我们身心安乐。所以我们不但要信愿持名,还要尽量去息灭身口意的恶业,增长善业,帮助这个佛号,就像一个国王旁边有一些将军来护持这个佛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
- 真是为了解脱三界的生死而发起菩提心,而不是下辈子做大国王,厌弃三界的依报正报,一心地要求得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体,不要再使令这个有漏生命再相续了,就是这种心情。
- 所以蕅益大师讲,所有成佛的菩提道当中,分段生死这一关最难透脱,这个分段生死跳过去,后面就顺了,位不退以后,圣人在修行不像我们凡夫有种种的挣扎,也不会有退转,这个心就是不断地往前走。
- 一个人临命终时的失败,就是一生修行的失败,则要从头再来努力几十年。
- 平时的挫折,可能拜个忏,忏悔几天就走过去了,但临命终时的失败,却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价,这有多可怕。
只有佛弟子最有能力改造生命
- 一般宗教的修学,能在生命中产生善业,但不能对治心中的颠倒,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
- 只有佛弟子最有能力改变生命,他能创造与今生完全不一样的来生,因为他明白因果的道理。
- 在外道的教法传承中,没有法义能引导他们见到生命的真相,因此无法对生命加以改造。
- 佛弟子修善的背后有智慧的回光返照,因此能对生命产生大方向、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修止观的殊胜处,也是身为佛弟子不共于外道的地方。
- 佛陀不能把智慧灌到你的心中啊,佛陀是把法义宣说出来,那你是靠止观来消化,透过止观把文字的佛法转成心中的佛法。
- 其实我们的内心,你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一件事情,讲久了它就会相信,不管是对的、错的。
- 一个人若想要在佛法中产生重大的突破,就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有的经验及感受都是生灭的,都是可以改变的。
- 一个人的生命若要产生扭转性的突破,就一定要相信“觅心了不可得”。
- 生命的改变是由于第一个愿望的改变。
- 那么为什么受戒在我们生命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呢?因为我们一个人习惯性活在过去。
- 生命的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佛陀他不强迫你。佛陀是设定一个戒法,然后让你自己去发愿,你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你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缘境发心,生命当中种下第一种善良的功能,然后慢慢地扩大,产生你生命的改变,这个是戒体的内涵。
- 因为佛陀不能把智慧灌到你的心中啊,佛陀是把法义宣说出来,那你是靠止观来消化,透过止观把文字的佛法转成心中的佛法。
- 你刚开始修止观的时候,你心中的无明会抗拒真理,但是你要坚持下去。你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佛陀是这样子讲的。其实我们的内心,你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一件事情,讲久了它就会相信,不管是对的、错的。
- 教法要弘传,若你本身没有止观的心得,不能够弘传久远,你只是语言文字的了解,这法不能弘传久远。
- 智者大师到三十八岁的时候发觉,慕名而来亲近他的人很多,但真正是法器的少了。在传记上说,第一年有四十个人来亲近他,二十个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到他一佛乘的教法;第二年一百个来亲近,结果只剩下十个;第三年又增加成二百个人来亲近他,也是十个,能够承当一佛乘妙法的人少。既然利他的因缘差了,他就考虑自修,乃谢遣徒众,隐居天台。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
- 很多人不想受戒,不想受戒就表示你根本不想进步。
- 佛法不怕烦恼,就怕你没有善根。
- 当我们发心受菩萨戒以后,我们生命的目标跟佛陀的目标已经调整成同一个,我们正式地进入到佛陀因地的阶位。我们内心当中真实地安住在菩萨种姓,不是凡夫种姓了。
- 只有受了菩萨戒,你才有资格称为佛陀的亲生儿子。这表示佛陀以后的功德都是由你来继承。只要这个儿子不要死亡,他迟早会继承他父亲的家业。
- 一个菩萨他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他不放弃他的目标,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他迟早要成就佛陀所有的功德。
-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因为你受菩萨戒,你内心因为有清净的誓愿,就产生两种强大的功能,第一个增上惭愧,第二个增上意乐。
-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是一种中道的实相。你一个菩萨,你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这往往是一个双向的思考。
- 空性给菩萨的观念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去创造、去改变的,所以当菩萨看到“空”的时候,他不是一种消极的悲观。
- 菩萨戒是很难持的,因为你的念头有所差错,行为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当我们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当你产生了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过失已经产生了,已经既成事实了,我们要通过如法的忏悔,把这个过失在我们死亡之前消灭掉,不要构成临终的障碍。
- 一般遇到染污的因缘,我们抗拒不了烦恼,你拿它没办法。它要你发脾气,你就发脾气,它要你产生贪欲,你就只好产生贪欲。那么持戒的人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多了一个警觉的功能,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你内心会发出一个声音,我不可以这样做!这个声音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你得到了戒体。
- 乌龟遇到危险,它还知道把全身缩进壳里以保护自己。而凡夫无量劫来被魔王所控制,却还放纵身心,所以魔王能得其便。惭愧心就像一个人踩刹车了,他不敢尽情地造罪。
- “虽作恶业,庶几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受了菩萨戒,他即使会造罪业,这个罪业以后得果报的时候比一般人轻很多。即使他有些痛苦的果报,很快地就过去了,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造罪,他产生强烈的惭愧心,把这种罪业的力量折损了一大半。
- 你这个车子是撞了墙壁,但是你踩刹车了,势力减少很多了。
法雨清凉第001期圆满
《法雨清凉第001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