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清凉第002期
阿罗汉为什么不敢来到三界?
- 其实以阿罗汉四果证得无生的功力,他来三界流转是不会退转的,他是有实力可以来的。那他为什么不来三界呢?在经论上说:主要是他心理有障碍。 他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厌离三界苦果的观法,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妙法,但是当他以这样的观法把三界厌离以后,留在心中的那个印象,对他行菩萨道变成一种障碍。
- 所以为什么菩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依止一念心性作平台,然后观察法门是如梦如幻的,是暂时借用的。以如梦如幻的法门,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把这个烦恼调伏了,这个能对治的法门你也要把它忘掉。因为有的法门你不把它忘掉,以后你要成佛,这个法门会变成障碍。
- 譬如说厌离三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其实小乘的学者,他有足够的功力来三界度化众生,对他没有任何的伤害,他的实力是够的,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三界害怕的阴影挥之不去,所以对他要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造成严重的伤害。就是他的法执太重,把杂染的生死法、清净的涅槃法,那种对立性、真实性看得太严重。
- 菩萨能够看到三界是如梦如幻的火,他知道其实这个火是心随境转。你说它是火,但是你观察它是一个温暖的火、冬天温暖的火,它就不会伤害你。所以大乘菩萨能够观察万法唯识,境是由心所变现的,所以它这个思考模式,比小乘高明。
- 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同样在断烦恼,有些思考模式你用了以后,要适可而止。你用得太厉害,虽然这个药吃下去很有效果,但是你要注意它以后会有后遗症,有些法门你用的时候没有后遗症。
暗合道妙 巧入无生
- 很多法门,都必须要透过止观的观照、作意,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念佛这种感应道交的法门,它的重点在于一种无心的感通。
- 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居士跟印光大师说:他从今天开始七天不吃饭,我一定要真实地见佛,我才开始要吃饭。印光大师说:你这种有所得的心来念佛,已经跟佛不相应了,而且你这样子很可能会着魔的。所以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的重点在于至诚恳切,而至诚恳切的重点在于一念不生。
- 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我们只要是修习本尊相应的法门,你的内心都是要属于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的,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因为你所要感应的佛陀,他内心的造业力是诸事无功用的,所以你要随顺这样的心态,这个地方要注意的。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 这个地方,六波罗蜜的殊胜,它不共于一般世间法的地方,应该是在出世间的“胜生无罪”。修行人有二种:第一种人,他不想起烦恼,不想起烦恼他怎么办呢?他逃避果报,灭色取空。我不敢去碰触我的烦恼,就产生远离了,趋向于偏空涅槃。第二种人,他知道我不能起烦恼,但是我不必去排斥这个庄严的果报。他广泛地修习布施、持戒,而且这个果报现前的时候,他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 当然有些人是根本不想从百花丛里过;但是诸位要知道,如果你的目标最后是要成佛,那你一定要从百花丛里走过去,因为你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六度它一定会产生庄严的果报。
- 这个时候,菩萨为什么能够走得过去呢?我们说过,因为菩萨他内心当中,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有一个目标。他有空性的观照,他知道这个只是一个生灭之法,他要的是后面的摩尼宝珠,所以他有一个更深的思惟。
- 这个名闻利养,当我们用无常观来看它的时候,它的价值感就消失掉。其实名利之所以迷惑人,是因为我们用常见的思想把它包装得很好。
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
- 佛陀的清净法身,简单地讲,他的相貌就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也就是说,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摄持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这种状态我们叫作法身。
- 佛陀内心的功德庄严,跟我们人天的众生、二乘的功德有二种的差别:第一个就是自在跟不自在的差别。我们凡夫跟二乘在修习波罗蜜善法的时候,心中都是有所得、有所住的,我们修习善法都是有特定的对象,所以我们成就的功德是不能自在。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他内心修习善法,是以我空、法空的真如来安住的,也可以说以无住来安住自己,所以他成就功德的时候,是能够随时以任何的情况,作任何的变现,“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 第二个,他是广大的。佛陀在因地修习善法的时候,心中依止一个无穷尽的愿力,“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由这个无穷尽愿力的摄持,他在成就果地的时候,功德就特别的广大,是无止尽的,受用无尽的。所以我们从前面四科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法身的功德庄严,他是自在的、广大的,这二点是不共于我们人天跟二乘人的。
- 小乘的教法一直认为:二千五百年前来到印度示现八相成道的佛是真身。换句话说,佛陀的真实相貌,也是会生老病死的,当这尊佛死亡以后,他就完全跟众生不能有任何的感应,因为佛陀死亡、入涅槃了。当然,这一点大乘的菩萨是不能接受,因为大乘的法门是强调法身常住,特别是净土法门。
- 净土法门能够建立,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法身常住,如果法身不能常住,念佛法门通通是戏论了。所以这个法身常住的理念,在净土法门是非常重要的,它一定要去建立这样的概念,深信诸佛皆充满,念佛才能够感应。所以说,大乘菩萨提出了八个理由来说明佛陀的真身已经灭度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就是说,佛陀的八相成道,只是佛陀从法身所变现的一个应化身,那个应化身灭度了,佛陀的法身没有灭度的。
- 佛陀的法身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慈、悲、喜、舍,他随时跟众生感应道交。在大乘菩萨道当中的大悲心,就是你对众生的感受,要有一种同体之心。
- 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最可怕的想法,就是“我跟你没有关系,你跟我也没有关系”。
- 你有什么感受跟我没有关系,我有什么感受跟你也没有关系,这样子你这个大乘菩萨道就很难走下去了。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什么事情,但是那种感同身受的心情要培养起来,这是整个慈悲喜舍最根本的一个思想。
- 我们是基于怜悯有情众生的感受,来生起和合的心,这个和合就是慈心,众生没有这种种安乐的资具,佛陀愿意把他的功德跟他来分享,我的功德跟你和合一下,我们就能够受用佛的功德叫作慈,慈者与乐。
- 佛陀希望以佛法开导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生起种种利益安乐的事业,佛陀希望我们能够真实地修习善法、断除恶法,成就利益安乐的事业。佛陀的大功德,其实大部分都是为了利他而设计的。
大小乘空观的比较 教我不会退大取小
- 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所缘差别。小乘的空观是缘苦谛而发动,大乘的空观是缘道谛而发动。小乘的空基本上是偏空的,它不能有妙用;大乘的空是真空妙有。
- 资持差别。小乘的空观主要是靠出离心跟四念处的善根,由少善根、少福德的资粮所产生。大乘空观的背后,是由菩提心跟六波罗蜜的广大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所资持。
- 通达差别。小乘的空观是我空法有,小乘的法执、对立性非常严重坚固。大乘菩萨能够观察万法唯识,境是由心所变现的,他没有法执的障碍,到了初地走得很快,二地更快,因此他后劲的通达是有差别的。
- 涅槃差别。小乘的涅槃叫作偏真涅槃,偏在真谛,对世俗的因果是没有交集的。大乘菩萨的涅槃叫作无住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永远是走中道的路线。
- 由地差别。小乘的空观没有大地的资持,而大乘的空观有大地的资持。大地有二层意思:不动义和荷负义。随着内心的功德增加,从初欢喜地到法云地,地地不动的力量,使他对众生的承当荷负的力量增长,依止这种承当力来出离烦恼障、所知障。
- 由清净差别。一个是自受用的清净,一个是他受用的清净。菩萨断烦恼,也断习气,这一点是比小乘断得更彻底。而且大乘菩萨观一切法空,他总是想:以后要把自己福德、智慧的资粮,成就一个国土,把有缘的众生摄受来这个地方修学,他有一种要成就净土的目标。
- 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小乘的空观是自他不平等,他的空是有法执的对立;大乘菩萨的空是自他平等,他对一切众生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所以他能够生起成熟有情的加行,假借方便度化众生,而且是尽未来际没有休息的。
- 由生差别。生就是安住。小乘的空观是安住在心外的一个法上。大乘的空是安住在内心,叫作现前一念心性、叫真如。所以佛陀在经典上说:小乘他不是真佛子,叫外子,因为他没有生如来家,没有安住在真如的家,只有菩萨才是真佛子。
- 由受生差别。这是讲自受用的果。菩萨的受生在因地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福德、智慧资粮的加持,他能够在十方诸佛的大集会中(就是实报庄严土),他能够摄受,莲华化生。小乘只要还没有达到四果之前,甚至于他在有余依涅槃,没有入无余依涅槃之前,他那个老病死的身躯是不能够解脱的。
- 由果差别。这是讲他受用的果。菩萨的一念空性,具足了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无量的功德成就。小乘的空,是空空荡荡的一个素法身,什么都没有。
- 佛陀在《法华经》上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流转,你作不了主,你自己也不能生产事业、也没有资产。没有资产怎么办呢?向人家乞求,完全靠你因缘的业力。…
《法雨清凉第002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