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缘好,讨一顿饭吃;因缘不好,就饿肚子。我们生死凡夫,流转三界中,内心没有一个依止处,随业流转,就像乞丐。
当你很痛苦的时候——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 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从大乘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这痛苦是内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 诸位我们可以试试看,你如果情绪不好很痛苦的时候,有一种很热恼的力量在干扰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产生错误的联想,而且这个联想一定是单向的联想:这个人真是坏,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忘恩负义。
- 其实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想: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他是一个因缘法,双向否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经常用双向否定,你的内心会慢慢慢慢从不平等而变成平等。
- 我们内心当中,经常生起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坏得失当中,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这个时候,佛陀要我们修四寻思,用这种双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们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无分别的内心状态,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破遍计执。
- 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经常去观照你的念头:你一天当中,你的心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你发觉你一天当中,睡觉不算,你都在这些人事上分别: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对我怎么样,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得失……你都在这个人事因缘上打转,你的生命很难增上。你来生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子,没有增上的力量。
- 一个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时候,要往道理上会。这个人对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结善缘;这个人对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结恶缘。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观察道理,这个人事只是借事来显理。当然我们从人事当中,哦!你看这个人长得很庄严,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个人事上的庄严去打转。就是说,看到什么因缘,你就想到什么道理。
- 这个无我性真如,包括人无我,也包括法无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经常说: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说如如智是从如如理引生的,然后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 这个无分别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坏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无分别智,你的心的去处,就是观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坏的。因为你要修无分别智,它的所缘只有一个──无我性真如。你要经常把生灭的因缘,会归到不生不灭的真如理,这个就是你的所缘境。
- 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你从什么地方来?从阿赖耶识而来。说你怎么会有这个分别心呢?因为你前生有这样的经验,阿赖耶识就是业识。我们从阿赖耶识而来,又攀缘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果报,这些根身器界,然后又造业,造业以后又回熏到阿赖耶识,又加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来生又产生一个新的分别,又去分别这些人事的因缘,然后又造业,又回到阿赖耶识。这个就是为什么构成十二因缘流转的一个主要问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
- 现在你要修无分别智,这个思考要改变。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真如而来。你从什么地方去?我从真如而去。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地方就是,其实这个所依、因缘跟所缘,这三个就是告诉你怎么修无分别智,后面只是在讲它的功德作用。
-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缘当中,你都要观察──不管是顺境、逆境,它的真实义就是无我性真如,这是你的所缘境,你只有一个所缘境而已。
- 你要慢慢体验大乘佛法,它那个无住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时候,你就拥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处是舍,结果是得。说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还在流转、痛苦当中,就是我们不愿意舍掉自我意识,不舍掉心中的法执。
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才会让自己痛苦?
- 我们还没修止观之前,我们总是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它跟我的想法没有关系,它永远都是有独立体性的。就是所谓的好人、坏人,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是离开我们的心,有独立体性的,有自主性、不能改变的。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所有外境的安立,“唯是意言”,其实都是我们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或者说虚妄的联想所引生的。
- 当我们安立很多名言──好人、坏人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个叫义相。其实这个义相,也是我们第六意识再一次的分别产生。由这个名、义所带动的一切法的自性,跟一切法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心所假立的。
- 因为你有不同的分别心,所以这些人事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他扮演什么角色,不是他有体性,是你自己安立他扮演这个角色,这些都是一个假立,内心的分别所假立的。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一切的好坏、得失都不存在。
- 我们现在应该很冷静的回顾过去的生命,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才会让自己痛苦。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当然不能说联想错,因为佛菩萨也有很多的观想,若佛菩萨要没有任何的想法,佛菩萨是没有办法度化众生的。
- 我们凡夫的联想错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联想是一个单向的思考。当我们看到一个好人,我们就认为这个人绝对是好人;这个人是一个坏人。人有好坏,事有得失,这件事情对我有利,这件事情对我有伤害,就是我们心中的联想是不平等,内心不平等,就是有所执取。
- 在所有的金刚般若的经典当中,佛陀教诫我们:不能生起单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经》都是双向思考──是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灭,不是垢也不是净、不是增也不是减,它是双向思考,而且是双向的否定。
- 你在佛前很认真地告诉自己、告诉十方诸佛菩萨: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三件事情: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你的目标,誓愿力。但是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觉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没有观照力。誓愿力、行动力,这观照力最重要,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是不是落入一种习惯性的单向思考?永远都保持一种对立──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永远在好坏得失当中打转,你很难跳脱你心中的遍计执。
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
- 我们凡夫不经常修真如三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缘法里面活动,一个人内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体,而在因缘上活动,你会产生二种思考,只有二种思考:第一个,你会把所修的资粮,转成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你会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资粮,转成二乘的偏空涅槃。这二个都是因缘法、都是极端的,一个是因缘的生起,一个是因缘的消失。
- 菩萨之所以能够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你经常把心带回家,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因为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这个时候你会发觉:既然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
- 如果你过去发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萨有很多庄严的果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
《法雨清凉第002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