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雨清涼第002期▪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好,討一頓飯吃;因緣不好,就餓肚子。我們生死凡夫,流轉叁界中,內心沒有一個依止處,隨業流轉,就像乞丐。

  • 小乘的聖人好一點,叫作大富長者家中的清潔工人,他能夠除糞,把廁所掃得很幹淨,把叁界的愛見煩惱消滅了,還得到這個大富長者的照顧,有房子住、有正常飲食的提供,他覺得很滿意了。
  • 大乘的菩薩,他掌管這個大富長者所有的珍寶,做當家師,准備繼承佛位、准備繼承大富長者的階位。從這個譬喻就知道,小乘觀一切法空跟大乘觀一切法空,他的萬德莊嚴是有差別的。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清楚。
  • 成佛之道的確有二個選擇,這二個都是佛說。你可以先享受後痛苦,先甘後苦──先離開叁界,反正小乘的方法很快,六生、或者是四生、或者六十小劫;但是你要是用小乘的方法修學,後面的路你就很難走下去,所以叫作先甘後苦。小乘一旦回小向大,他要適應大乘的中道思想,就很困難、很難適應的。
  • 大乘菩薩前半段很難走,因爲你要一個生死凡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對凡夫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要求。但是這個菩薩,從剛開始的搖搖晃晃不斷的調整,等到他正常以後,他後面的路就走得很快,初地以後那個船開得很快。看你是要選擇哪一條路!
  • 有人把衆生分成叁個等級:第一個等級,這種人永遠活在過去,他沒有現在、未來,這種人叫下等人。你看一般的工人,他內心當中,他以前做什麼,他現在就做什麼,他一天過一天不思進取,活在過去。
  • 第二種人是中等人,他活在過去、也活在現在,這種人一般來說都是做中階的幹部。他有過去的經驗,但是他也隨時不斷地調整自己,作狀況的處理,就是他活在過去、也活在現在。
  • 上等人是活在過去、又活在現在、又活在未來,他未來有理想目標: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有一個理想,我絕不放棄。這種人大部分都是做老板,老板都是活在未來。你看老板一天到晚在工廠現場走來走去,這公司沒有希望。一個老板要想想這公司未來要怎麼辦?十年後要怎麼經營?
  • 所以你要走大乘路線,你實在要有一點目標才走得下去,否則你看到叁界的痛苦,你就會害怕。當然你也可以不要害怕,你求生淨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到這個地方,是把大乘空觀的莊嚴殊勝,跟小乘單純的空觀作一個比較,勉勵我們應該要堅持這一條路,不要退大取小。
  •   

      當你很痛苦的時候——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 當我們想要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爲什麼會有痛苦。從大乘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這痛苦是內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 諸位我們可以試試看,你如果情緒不好很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很熱惱的力量在幹擾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産生錯誤的聯想,而且這個聯想一定是單向的聯想:這個人真是壞,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忘恩負義。
    • 其實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想:其實這個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壞,他是一個因緣法,雙向否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經常用雙向否定,你的內心會慢慢慢慢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
    • 我們內心當中,經常生起一種不平等的單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壞得失當中,所以我們産生了很多的痛苦。這個時候,佛陀要我們修四尋思,用這種雙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們安住在一種平等的、無分別的內心狀態,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破遍計執。
    • 我們一個修行人,你要經常去觀照你的念頭:你一天當中,你的心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你發覺你一天當中,睡覺不算,你都在這些人事上分別:這個人對我很好,那個人對我怎麼樣,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得失……你都在這個人事因緣上打轉,你的生命很難增上。你來生來的時候,還是這樣子,沒有增上的力量。
    • 一個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時候,要往道理上會。這個人對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結善緣;這個人對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結惡緣。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觀察道理,這個人事只是借事來顯理。當然我們從人事當中,哦!你看這個人長得很莊嚴,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個人事上的莊嚴去打轉。就是說,看到什麼因緣,你就想到什麼道理。
    • 這個無我性真如,包括人無我,也包括法無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經常說: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說如如智是從如如理引生的,然後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 這個無分別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壞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無分別智,你的心的去處,就是觀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壞的。因爲你要修無分別智,它的所緣只有一個──無我性真如。你要經常把生滅的因緣,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這個就是你的所緣境。
    • 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你從什麼地方來?從阿賴耶識而來。說你怎麼會有這個分別心呢?因爲你前生有這樣的經驗,阿賴耶識就是業識。我們從阿賴耶識而來,又攀緣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果報,這些根身器界,然後又造業,造業以後又回熏到阿賴耶識,又加強一個經驗;這個經驗,來生又産生一個新的分別,又去分別這些人事的因緣,然後又造業,又回到阿賴耶識。這個就是爲什麼構成十二因緣流轉的一個主要問題,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
    • 現在你要修無分別智,這個思考要改變。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從真如而來。你從什麼地方去?我從真如而去。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個地方就是,其實這個所依、因緣跟所緣,這叁個就是告訴你怎麼修無分別智,後面只是在講它的功德作用。
    •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緣當中,你都要觀察──不管是順境、逆境,它的真實義就是無我性真如,這是你的所緣境,你只有一個所緣境而已。
    • 你要慢慢體驗大乘佛法,它那個無住的意思就是說:當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時候,你就擁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處是舍,結果是得。說是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還在流轉、痛苦當中,就是我們不願意舍掉自我意識,不舍掉心中的法執。

      

      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才會讓自己痛苦?

      

    • 我們還沒修止觀之前,我們總是認爲外境是真實的,它跟我的想法沒有關系,它永遠都是有獨立體性的。就是所謂的好人、壞人,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是離開我們的心,有獨立體性的,有自主性、不能改變的。但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因爲所有外境的安立,“唯是意言”,其實都是我們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心,或者說虛妄的聯想所引生的。
    • 當我們安立很多名言──好人、壞人的時候,我們就産生不同的見解,這個叫義相。其實這個義相,也是我們第六意識再一次的分別産生。由這個名、義所帶動的一切法的自性,跟一切法的差別,都是我們內心的分別心所假立的。
    • 因爲你有不同的分別心,所以這些人事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他扮演什麼角色,不是他有體性,是你自己安立他扮演這個角色,這些都是一個假立,內心的分別所假立的。離開你的分別心,這一切的好壞、得失都不存在。
    • 我們現在應該很冷靜的回顧過去的生命,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才會讓自己痛苦。我們産生很多的聯想,當然不能說聯想錯,因爲佛菩薩也有很多的觀想,若佛菩薩要沒有任何的想法,佛菩薩是沒有辦法度化衆生的。
    • 我們凡夫的聯想錯在哪裏?就是我們的聯想是一個單向的思考。當我們看到一個好人,我們就認爲這個人絕對是好人;這個人是一個壞人。人有好壞,事有得失,這件事情對我有利,這件事情對我有傷害,就是我們心中的聯想是不平等,內心不平等,就是有所執取。
    • 在所有的金剛般若的經典當中,佛陀教誡我們:不能生起單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經》都是雙向思考──是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滅,不是垢也不是淨、不是增也不是減,它是雙向思考,而且是雙向的否定。
    • 你在佛前很認真地告訴自己、告訴十方諸佛菩薩: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叁件事情:斷惡、修善、度衆生,這是你的目標,誓願力。但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我們發覺不是那麼容易,搞到最後自己傷痕累累。爲什麼呢?就是我們沒有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這觀照力最重要,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是不是落入一種習慣性的單向思考?永遠都保持一種對立──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你産生這樣的聯想,你永遠在好壞得失當中打轉,你很難跳脫你心中的遍計執。

      

      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只有一種情況……

      

    • 我們凡夫不經常修真如叁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緣法裏面活動,一個人內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體,而在因緣上活動,你會産生二種思考,只有二種思考:第一個,你會把所修的資糧,轉成人天安樂的果報;第二個,你會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資糧,轉成二乘的偏空涅槃。這二個都是因緣法、都是極端的,一個是因緣的生起,一個是因緣的消失。
    • 菩薩之所以能夠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能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當你經常把心帶回家,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你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因爲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這個時候你會發覺:既然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
    • 如果你過去發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薩有很多莊嚴的果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

      《法雨清涼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雨清涼第00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