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緣好,討一頓飯吃;因緣不好,就餓肚子。我們生死凡夫,流轉叁界中,內心沒有一個依止處,隨業流轉,就像乞丐。
當你很痛苦的時候——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 當我們想要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爲什麼會有痛苦。從大乘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這痛苦是內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 諸位我們可以試試看,你如果情緒不好很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很熱惱的力量在幹擾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産生錯誤的聯想,而且這個聯想一定是單向的聯想:這個人真是壞,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忘恩負義。
- 其實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想:其實這個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壞,他是一個因緣法,雙向否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經常用雙向否定,你的內心會慢慢慢慢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
- 我們內心當中,經常生起一種不平等的單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壞得失當中,所以我們産生了很多的痛苦。這個時候,佛陀要我們修四尋思,用這種雙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們安住在一種平等的、無分別的內心狀態,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破遍計執。
- 我們一個修行人,你要經常去觀照你的念頭:你一天當中,你的心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你發覺你一天當中,睡覺不算,你都在這些人事上分別:這個人對我很好,那個人對我怎麼樣,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得失……你都在這個人事因緣上打轉,你的生命很難增上。你來生來的時候,還是這樣子,沒有增上的力量。
- 一個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時候,要往道理上會。這個人對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結善緣;這個人對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結惡緣。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觀察道理,這個人事只是借事來顯理。當然我們從人事當中,哦!你看這個人長得很莊嚴,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個人事上的莊嚴去打轉。就是說,看到什麼因緣,你就想到什麼道理。
- 這個無我性真如,包括人無我,也包括法無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經常說: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說如如智是從如如理引生的,然後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 這個無分別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壞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無分別智,你的心的去處,就是觀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壞的。因爲你要修無分別智,它的所緣只有一個──無我性真如。你要經常把生滅的因緣,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這個就是你的所緣境。
- 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你從什麼地方來?從阿賴耶識而來。說你怎麼會有這個分別心呢?因爲你前生有這樣的經驗,阿賴耶識就是業識。我們從阿賴耶識而來,又攀緣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果報,這些根身器界,然後又造業,造業以後又回熏到阿賴耶識,又加強一個經驗;這個經驗,來生又産生一個新的分別,又去分別這些人事的因緣,然後又造業,又回到阿賴耶識。這個就是爲什麼構成十二因緣流轉的一個主要問題,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
- 現在你要修無分別智,這個思考要改變。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從真如而來。你從什麼地方去?我從真如而去。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個地方就是,其實這個所依、因緣跟所緣,這叁個就是告訴你怎麼修無分別智,後面只是在講它的功德作用。
-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緣當中,你都要觀察──不管是順境、逆境,它的真實義就是無我性真如,這是你的所緣境,你只有一個所緣境而已。
- 你要慢慢體驗大乘佛法,它那個無住的意思就是說:當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時候,你就擁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處是舍,結果是得。說是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還在流轉、痛苦當中,就是我們不願意舍掉自我意識,不舍掉心中的法執。
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才會讓自己痛苦?
- 我們還沒修止觀之前,我們總是認爲外境是真實的,它跟我的想法沒有關系,它永遠都是有獨立體性的。就是所謂的好人、壞人,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是離開我們的心,有獨立體性的,有自主性、不能改變的。但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因爲所有外境的安立,“唯是意言”,其實都是我們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心,或者說虛妄的聯想所引生的。
- 當我們安立很多名言──好人、壞人的時候,我們就産生不同的見解,這個叫義相。其實這個義相,也是我們第六意識再一次的分別産生。由這個名、義所帶動的一切法的自性,跟一切法的差別,都是我們內心的分別心所假立的。
- 因爲你有不同的分別心,所以這些人事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他扮演什麼角色,不是他有體性,是你自己安立他扮演這個角色,這些都是一個假立,內心的分別所假立的。離開你的分別心,這一切的好壞、得失都不存在。
- 我們現在應該很冷靜的回顧過去的生命,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才會讓自己痛苦。我們産生很多的聯想,當然不能說聯想錯,因爲佛菩薩也有很多的觀想,若佛菩薩要沒有任何的想法,佛菩薩是沒有辦法度化衆生的。
- 我們凡夫的聯想錯在哪裏?就是我們的聯想是一個單向的思考。當我們看到一個好人,我們就認爲這個人絕對是好人;這個人是一個壞人。人有好壞,事有得失,這件事情對我有利,這件事情對我有傷害,就是我們心中的聯想是不平等,內心不平等,就是有所執取。
- 在所有的金剛般若的經典當中,佛陀教誡我們:不能生起單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經》都是雙向思考──是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滅,不是垢也不是淨、不是增也不是減,它是雙向思考,而且是雙向的否定。
- 你在佛前很認真地告訴自己、告訴十方諸佛菩薩: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叁件事情:斷惡、修善、度衆生,這是你的目標,誓願力。但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我們發覺不是那麼容易,搞到最後自己傷痕累累。爲什麼呢?就是我們沒有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這觀照力最重要,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是不是落入一種習慣性的單向思考?永遠都保持一種對立──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你産生這樣的聯想,你永遠在好壞得失當中打轉,你很難跳脫你心中的遍計執。
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只有一種情況……
- 我們凡夫不經常修真如叁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緣法裏面活動,一個人內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體,而在因緣上活動,你會産生二種思考,只有二種思考:第一個,你會把所修的資糧,轉成人天安樂的果報;第二個,你會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資糧,轉成二乘的偏空涅槃。這二個都是因緣法、都是極端的,一個是因緣的生起,一個是因緣的消失。
- 菩薩之所以能夠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能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當你經常把心帶回家,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你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因爲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這個時候你會發覺:既然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
- 如果你過去發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薩有很多莊嚴的果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
《法雨清涼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