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雨清涼第002期▪P3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轉的,因爲你是從因緣上發菩提心。

  • 你看我們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其實這個願是攝受一些還沒有上路的菩薩,從外在的因緣來說,衆生要度、煩惱要斷、佛道要成。
  • 一個真正上路的菩薩,他是發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他完全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時候,菩薩從修習因緣觀的菩薩,而提升到修真如觀的菩薩,那就不同了,你不容易退轉了。當你從衆生無邊誓願度而轉成自性衆生誓願度,你的生命就開始産生變化了,你的無上菩提,外面的風吹雨打,不容易幹擾你。
  • 你說沒有我,那誰去斷惡、修善、度衆生呢?這個地方是說:你應該依止一念的心識去斷惡、修善、度衆生,依止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生滅的,但是你後後比前前超勝。
  • 菩薩的個體生命不依止自我,是依止菩提心,依止願力。就是說,你的生命之所以存在,它唯一的價值就是你心中的願望,就是菩提願望。這個菩提心是你整個生命的價值、整個生命的主導者。
  • 我們以前都是以自私的心情來主導自己的生命,保護自我、愛著自我,然後跟人家對立,然後就起煩惱造業,這種個體生命是不對的。你應該從今以後觀想:你的個體生命就是一個菩提心,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菩提心,以你的願望,來當作你整個生命的核心價值,這樣子把這個自我意識慢慢地遠離掉。
  •   

      精進:逆境最怕你下定決心

      

    • 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決心,當你下定決心,這個時候生命的環境就有改變。
    • 當我們在精進的時候,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爲。雖然我們因爲過去的罪業,會現出很多如夢、如幻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這些障礙最怕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堅持。
    • 有時候我自己在擬定一個目標的時候、我在修加行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諸位可能也會有這種感覺,你精疲力盡的時候,其實在障礙你的煩惱,它也精疲力盡。你說:诶,煩惱在障礙我,其實對方也精疲力盡。這個時候誰能夠戰勝對方呢?就是誰堅持到最後一分鍾。
    • 其實我們在過去的修行當中,很多都是差一點點就成功,結果你放棄了。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告訴我們:無怯弱精進、無退轉精進、無喜足精進,你相信事在人爲,你只要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這個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
    • 身爲一個菩薩,只要你的生命還在、你的明了性還在,你就不應該放棄努力,因爲你的心有無量的潛能、無量的功德,等待你去開發,我們不應該有這種挫折的念頭。
    • 忍辱是對于已經成就的功德的一個保護。精進是針對于你還沒有成就的功德應該怎麼去追求。

      

      空正見是保護菩提心的

      

    • 大乘的波羅蜜多,它根本的功德相,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見。
    • 我們看世間人,有些真的是福報很大,你看他受用的資具特別的尊貴,但是他沒有時間修學佛法,他爲他的福報所障礙,産生放逸。有些人你看他福報也很大,但是他不把福報當一回事,他能夠把這個福報當作如夢如幻,他繼續修習他的戒定慧,繼續往佛道前進,他不會被這個路旁的小花障礙住。爲什麼呢?因爲他有目標,他有菩提心跟空正見,他有這種大乘的善根。
    • 每一個人充其量是在保護自己,如此而已。如果你是他,你也是這樣子。所以菩薩在知道這個相貌的時候,他一定要跟人事接觸,因爲他要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一定要接觸人群。如果菩薩連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心中,這樣的一個基本概念都沒有,那這個菩薩肯定是傷痕累累。
    • 空正見是保護菩提心的,這句話你要知道。你有菩提心,你沒有空正見,你那個菩提心不會持久。
    • 你的福報,如果背後沒有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個福報對你不是好事情。諸位要知道,所有的地獄果報,都是福報大的人創造出來的。所以印光大師說:你沒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福報愈大,你這個生死業力愈大,你造罪愈大。
    • 當你有福報,你背後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時候,那就不同了,那這個福報是一種資糧,你前進到無上菩提的一種動力。
    • 一個菩薩能夠長時間的度化衆生,他的心一定要安住在無所得的平等心。一個人感情太重,他度化衆生好壞的心太強烈,他一定會産生很大的挫折感,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
    • 我們經常看到經典上,贊歎菩薩沒有休息,其實他不是勉強,是任運的,因爲他內心平等,所以他就能夠不斷地做下去。

      

      你希望創造來生一個什麼樣的生命?

      

    • 我們講循業發現,這個道理你要永遠相信。就是說外境是你內心的業力變現出來的,你有這個心,就會有這個果報。
    • 同樣是水,餓鬼道如果不改變他的心念,他看到的水就是火。重點不是你把這個火拿掉,重點是你心念的改變。所以說唯識無義,其實整個生命是因爲你動念頭才有的。
    • 我自己的修行經驗,我感覺:當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如果你覺得這段時間人事的障礙很多,你這個時候不要去改變別人,你去修忏,你修頂多叁七二十一天、再多叁個月,就會有改變。
    • 《了凡四訓》說: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他跟你講幾句話,他就知道你以後是怎麼樣。爲什麼呢?你嘴巴的話,是你內心安立的。你爲什麼會講這個話?因爲你有這種心情。你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的心念,就看出你這個人的格局是怎麼樣。
    • 你不用去算命,從你講話的口氣,就知道你以後是什麼樣的命運──相由心生。
    • 當然我們不能夠說不動念頭,重點是你要往哪個方向去動念頭?你希望創造來生一個什麼樣的生命?你就盡量往那個方向動念頭,那個果報就會出現。那你經常往不好的方向去動念頭,那以後的果報肯定你不會滿意。
    • 一切法的相貌,是我們的心念所創造的,它本身是沒有真實相,所以修無分別智是合乎道理的。

      

      菩薩成就功德之前,先産生內心的觀照。

      

    • 你看菩薩修善、成就功德之前,先産生內心的觀照。你自己要有反省的力量,否則你這個菩薩道資糧力一修下去,誰也不能改變你,這個地方錯就一直錯下去。所以你看菩薩修六度之前,先成就觀照力,然後再産生行動力。就是你有這個觀照,你在行動的時候,你隨時可以微調一下。
    • 菩薩修學的重點,要成就叁種的功德力:第一個是誓願力,第二個是觀照力,第叁個是行動力。
    • 在我們生命當中,就著能夠産生重大的轉變──轉凡成聖的這個角度來說,那個就是觀照力。也就是說一個菩薩的功德,還不在于他有多大的福報,而是在于他內心當中,對生命是不是有正確而不顛倒的觀照。
    • 我們剛開始是觀照我們的報障,從這樣的觀照,對痛苦的感受,就會産生纾解的作用。但是這樣的觀照是下等的觀照,因爲它不能産生反省。
    • 我們進一步觀照:痛苦的果報爲什麼會出現呢?因爲我們內心有種種的罪業。我們從痛苦的感受當中再繼續地觀進去,觀察它的因緣,觀察這個痛苦的深處有很多的罪業在那個地方累積,我們生起慚愧心,開始忏除罪障,斷惡修善。一方面忏除過去的罪業,一方面從今開始避免造作罪業。這樣的觀照就更深刻了,從痛苦的感受,再觀到內心的業力,來消滅我們的業障。
    • 我們從這個業障再觀進去:什麼是業力的本來面目?我們再觀進去──原來業力的深處,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累積在那裏,就是有煩惱的滋潤,才有業障的現前。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內心的自我意識。我們因爲有自我意識,才會攝持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罪業、很多的痛苦,所謂無明而緣行,乃至生老病死。
    • 菩薩最深的觀照,就是觀察這一念心當中的自我意識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它的本來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這個時候,我們因爲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把心中的自我意識慢慢慢慢地消滅掉了。大地的菩薩之所以稱爲地,他就是觀照真如理地,他能夠從報障、業障、煩惱障當中,觀察整個生命的根源──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然後把它消滅掉。所以煩惱滅則業滅,業滅則報滅,整個生命就産生一種還滅門。
    • 所以大乘佛法的觀照,剛開始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所觀境是現前一念心性,整個障礙是從內心顯現出來的,不管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都是一念心顯現,我們就著它的淺深,開展出報障、業障、煩惱障,是這個道理。
    • 一個有觀照力的人,起碼今生不會有重大的過錯,會有過錯,但不會有重大的過錯。一個人今生會産生重大的罪業,一定是沒有修觀照力。因爲這個罪業不可能馬上産生,所有重大的罪業都是點點滴滴的,今天做一點,沒事;明天再做一點,也沒事;愈做愈大膽,然後罪業愈造愈大、愈造愈大。
    • 爲什麼他這個罪業在生命當中能夠連續那麼久呢?我相信一定很多人點過他,但是有什麼用!他自己不觀照,誰點你也沒有用。所以說,你內心當中有真實在觀照,我們不敢說你沒有過錯,但是你起碼不會有重大的過錯,因爲你有小過錯就可以調整過來。
    • 那菩薩的六度跟其它乘的六度,有什麼差別呢?第一個,菩薩的六度有增上的功德:菩薩在修習六波羅蜜的時候,你每一次的持戒,你每一次的布施,你的菩提心會不斷地輾轉增上,而趨向無上菩提,這一點是其它乘所沒有的;第二個,菩薩的六度有解脫的功德,它能夠讓你在煩惱障、所知障當中得到解脫。因爲菩薩修習六度的時候,他有一種甚深的觀照。
    • 你在佛…

      《法雨清涼第002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雨清涼第00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