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臺宗的教判組織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當中,對于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組織,並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者,當推天臺法華爲第一。有首偈語很能說明中國八大宗派的特點:“禅貧密富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天臺智者大師根據《華嚴經.如來性起品》的叁照叁喻、《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相生喻、《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將佛陀一生說法的次第分爲五時: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並以教化的方法分爲: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將說法的內容分爲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方式,將佛陀一代時教分門別類的歸屬不同根性的衆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因此,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臺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以下大略說明天臺宗的教理組織: 一、教相判釋
智者大師所主張的天臺宗教判,是將佛教各種經論,依其內容加以分類、解釋,依佛陀說法的順序,分判爲“五時”。
%五時
下面的偈語,可以說明佛陀一代時教以及說法的順序:
@華嚴最初叁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第一、華嚴時:指佛陀成道最初叁七日(二十一天),開講《華嚴經》,是佛陀從自內證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日出時分,初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的山峰一樣,此時只有普賢、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小乘人則如聾若啞。好比剛從牛的身上擠出牛乳,非常營養,然而有些人卻不敢喝。這就像有些人認爲《華嚴經》太深了,沒辦法懂一樣。這是五味中的乳味,受益的是善根深厚的別教、圓頓教的大菩薩。(正說圓教,兼說別教。乳味)
第二、阿含時:小乘人在第一時聽聞大乘華嚴經教,如聾若啞,不能領受,因此佛陀于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谛、十二因緣。以十二年的時間,往來于印度十六大國,講說《四阿含經》。此時譬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在五味中,猶如用牛乳來加工製成的生酪,方便喜歡酪味的衆生。因爲是佛陀在鹿野苑所說,所以又稱爲“鹿苑時”,這是佛陀專爲誘引小根機者而說的教法。此時的說法,于“化儀”上是漸、不定、秘密叁教,于“化法”上是叁藏教。(酪味)
第叁、方等時:二乘人于阿含時證悟無學的小果,卻誤以爲那就是究竟之道。佛陀爲了要破除他們的偏見,乃于阿含之後的八年間,講說《楞伽》、《維摩》、《思益》、《勝鬘》、《寶積》等大乘經典,以彈诃小乘,使之恥小慕大而進入大乘。此時譬如太陽照在平地上,等于將酪味再精製成酥味。于“化法”上是藏、通、別、圓,四教相通;于“化儀”上是除了頓教以外的其他叁教。(生酥味)
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的二十二年間,佛陀爲了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于王舍城靈鹫山、室羅伐悉底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及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處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融和大小乘于一味。此時譬如上午十點鍾的陽光照射大地一樣,如同將“生酥”再精製成“熟酥”味。所說的法是通、別、圓叁教,于“化儀”上是漸、秘密、不定等叁教。(熟酥味)
第五、法華涅槃時:佛陀見衆生根機漸熟,于講說《般若》之後的八年間,于靈鹫山上宣說《法華經》,開演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又于臨入滅之前的一日一夜之間,講說《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之理,是爲法華涅槃時。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製而成“醍醐”。(醍醐味)
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針對不同聽衆,分成五個階段,所說出的五類教法。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雲:“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衆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以譬喻佛陀說教的次第。
%八教
八教,即化儀四教,是佛陀教化衆生所使用的儀式方法,有如藥方;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衆生所使用的教法內容,有如藥味。
化儀四教:智者大師依《華嚴經.性起品》日出光照的理論,立“頓教”;依《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雖然稍有懈怠,但終究當作佛,立爲“漸教”;依《大智度論》在閻浮提轉第二*輪,立“秘密教”;依《維摩诘經》一音異解,立“不定教”。
頓教:對于利根、堪受大法,聽聞佛陀說法,很快就能頓悟體會的人,佛陀將自內證法門,直接傳授給他,相當于《華嚴經》所說的內容。
漸教:對于我執、法執很重的鈍根之人,佛陀教化的內容即由淺而深,用種種的方法破除其錯誤,再循序漸進地告訴他究竟的真理。如:先說小乘教法,再漸次誘引進入大乘。首先于鹿野苑等處說小乘阿含經,其次宣說大小乘混合的方等經,再進入純大乘學說的般若經等,依次遞進的教化。
秘密教:例如佛陀于一處,應衆生的根機、能力而說各種法;衆生領受的法益也各不相同,有的一聞頓悟,有的仍要漸修,而且彼此互不相知。
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各種衆生的根機不同,雖然同坐一席,但是依各人能力的差異,所體悟的教法也不一定。說“漸教”時,得“頓益”;說“頓教”時,得“漸益”,都有可能。如是得益不同,所以名“不定教”。
化法四教,是佛陀濟度衆生所使用的教法內容及意義,也就是對于叁界內外種種利鈍的根器,以機宜、誘引、彈呵、淘汰等方式,由“觀機逗教”而施設的法門。“化法四教”是依《大涅槃經.德王品》的四不可說、《聖行品》的四種四谛*輪、《法華經.藥草喻品》的叁草二木,以及《中觀.四谛品》的四句偈爲前提,而組織成立的,是天臺宗獨特的講法。以下依次說明:
藏教:叁藏教,略稱“藏教”,是指在鹿野苑爲叁乘人所說的阿含經。所教化的對象乃“正化聲聞、緣覺乘,旁化菩薩乘”。主要宣說生滅四谛教,以破斥外道的邪因緣,而後宣揚佛法正因緣之理。
通教:是指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所通學的教義。通教有二層意義:一、通入義:鈍根菩薩與二乘人同證《般若經》的空理,所以“通入”前叁藏教。利根菩薩不僅證空理,並且等證中道之理,由是“通入”別教或圓教。二、共通義:通教爲叁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的真義,屬于同一位,所以名“共通”之教。通教的經典包括小乘的四阿含、《六足論》和大乘的方等、方廣經典,如《大集經》、《大寶積經》、《大般若經》、《維摩诘經》等。
別教:因與藏教、通教、圓教的教義不同,所以稱爲“別教”。這是小乘教所沒有的,唯獨具足菩薩根器才能修持的法門。要了解“別教”的教義,必須達到某一種內證程度才能通達。“別教”的經典如《華嚴經》,想要了解《華嚴經》的道理,必須具有大菩薩的利根器。
圓教:是大乘教中的“實大乘”,對最上利根菩薩絲毫不假方便權說,直接宣說內證究竟真實義的教法。如《法華經》、《涅槃經》就是圓教的教義,代表圓滿的完成,而且不屬于頓、漸、秘密、不定的根器中。圓教的道理是說,法界萬有,情與無情,當下就是諸法實相,當下即能顯現全體真如中道。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叁谛相即的道理。說淺近一點,就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在大乘經典裏,凡是說到佛乘的法門,即是圓教。例如《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維摩經》說:“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因此,“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無明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都是圓教的特色。依《法華經》所說,圓教的修行法門是透過“五品弟子位”,進入“六根清淨位”,然後才證入“中道實相”,是一生可成就的速疾法門。
“化法四教”可攝盡佛陀一代的教說,因此,在“五時”的分配上,初時“華嚴”,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第二時“阿含”,但說叁藏教;第叁時“方等”,大小乘兼說;藏、通、別、圓,四教並談。第四時“般若”,是以通、別、圓爲教味;第五時“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純一的圓教爲教味。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宣講了叁藏十二部的教典,最獨特的地方,就是觀衆生不同的根機,分爲“化儀四教”,又以“化法四教”來調攝衆生,這些都是權巧方便法門,但無非是要一切衆生都能進入一實佛乘,從煩惱的生死苦海,到達究竟的涅槃彼岸。所以,《法華經》中說“一切衆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也就是將叁乘會歸于一佛乘。 五時、五味、八教關系列表如下:
化儀四教 五 時 五 味 化法四教
頓 教─────華嚴時─────乳 味 兼 藏 教
┌─初
漸教┤ 中 阿含時─────酪 味 但 通 教
└─末
秘 密 教 方等時─────生酥味 對 別 教
不 定 教 般若時─────熟酥味 帶 圓 教
┌約教
非頓、非漸 ┐ ┌法華─┐純 ┤
│ │ │└約部
├──┤ 時───醍醐味
│ │ │ ┌追說
非秘密、非不定┘ └涅槃─┘ │ 開顯圓
└追泯
%六即佛
前面的“五時、八教”,目的在使行者能依次修習,最後進入圓教的法門。但是爲了避免行者以爲圓教強調“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而起增上慢,誤認爲自己不需要修行就可成佛,所以接下來又提出“六即佛”論,使之明了修證的層次。
根據《華嚴經》,大乘菩薩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天臺宗將之定爲“別教”的行位,而另立“…
《天臺宗 參、天臺宗的教判組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