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台宗的教判组织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当中,对于佛学义理,能建立严密组织,并且有系统的加以阐发者,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有首偈语很能说明中国八大宗派的特点:“禅贫密富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华严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喻、《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喻、《法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将佛陀一生说法的次第分为五时: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并以教化的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将说法的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佛陀一代时教分门别类的归属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因此,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以下大略说明天台宗的教理组织: 一、教相判释
智者大师所主张的天台宗教判,是将佛教各种经论,依其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依佛陀说法的顺序,分判为“五时”。
%五时
下面的偈语,可以说明佛陀一代时教以及说法的顺序: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二十一天),开讲《华严经》,是佛陀从自内证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的山峰一样,此时只有普贤、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小乘人则如聋若哑。好比刚从牛的身上挤出牛乳,非常营养,然而有些人却不敢喝。这就像有些人认为《华严经》太深了,没办法懂一样。这是五味中的乳味,受益的是善根深厚的别教、圆顿教的大菩萨。(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乳味)
第二、阿含时:小乘人在第一时听闻大乘华严经教,如聋若哑,不能领受,因此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以十二年的时间,往来于印度十六大国,讲说《四阿含经》。此时譬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在五味中,犹如用牛乳来加工制成的生酪,方便喜欢酪味的众生。因为是佛陀在鹿野苑所说,所以又称为“鹿苑时”,这是佛陀专为诱引小根机者而说的教法。此时的说法,于“化仪”上是渐、不定、秘密三教,于“化法”上是三藏教。(酪味)
第三、方等时:二乘人于阿含时证悟无学的小果,却误以为那就是究竟之道。佛陀为了要破除他们的偏见,乃于阿含之后的八年间,讲说《楞伽》、《维摩》、《思益》、《胜鬘》、《宝积》等大乘经典,以弹诃小乘,使之耻小慕大而进入大乘。此时譬如太阳照在平地上,等于将酪味再精制成酥味。于“化法”上是藏、通、别、圆,四教相通;于“化仪”上是除了顿教以外的其他三教。(生酥味)
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的二十二年间,佛陀为了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于王舍城灵鹫山、室罗伐悉底国的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及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和大小乘于一味。此时譬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一样,如同将“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所说的法是通、别、圆三教,于“化仪”上是渐、秘密、不定等三教。(熟酥味)
第五、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渐熟,于讲说《般若》之后的八年间,于灵鹫山上宣说《法华经》,开演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又于临入灭之前的一日一夜之间,讲说《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之理,是为法华涅槃时。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制而成“醍醐”。(醍醐味)
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针对不同听众,分成五个阶段,所说出的五类教法。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以譬喻佛陀说教的次第。
%八教
八教,即化仪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使用的仪式方法,有如药方;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使用的教法内容,有如药味。
化仪四教:智者大师依《华严经.性起品》日出光照的理论,立“顿教”;依《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虽然稍有懈怠,但终究当作佛,立为“渐教”;依《大智度论》在阎浮提转第二*轮,立“秘密教”;依《维摩诘经》一音异解,立“不定教”。
顿教:对于利根、堪受大法,听闻佛陀说法,很快就能顿悟体会的人,佛陀将自内证法门,直接传授给他,相当于《华严经》所说的内容。
渐教:对于我执、法执很重的钝根之人,佛陀教化的内容即由浅而深,用种种的方法破除其错误,再循序渐进地告诉他究竟的真理。如:先说小乘教法,再渐次诱引进入大乘。首先于鹿野苑等处说小乘阿含经,其次宣说大小乘混合的方等经,再进入纯大乘学说的般若经等,依次递进的教化。
秘密教:例如佛陀于一处,应众生的根机、能力而说各种法;众生领受的法益也各不相同,有的一闻顿悟,有的仍要渐修,而且彼此互不相知。
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种众生的根机不同,虽然同坐一席,但是依各人能力的差异,所体悟的教法也不一定。说“渐教”时,得“顿益”;说“顿教”时,得“渐益”,都有可能。如是得益不同,所以名“不定教”。
化法四教,是佛陀济度众生所使用的教法内容及意义,也就是对于三界内外种种利钝的根器,以机宜、诱引、弹呵、淘汰等方式,由“观机逗教”而施设的法门。“化法四教”是依《大涅槃经.德王品》的四不可说、《圣行品》的四种四谛*轮、《法华经.药草喻品》的三草二木,以及《中观.四谛品》的四句偈为前提,而组织成立的,是天台宗独特的讲法。以下依次说明:
藏教:三藏教,略称“藏教”,是指在鹿野苑为三乘人所说的阿含经。所教化的对象乃“正化声闻、缘觉乘,旁化菩萨乘”。主要宣说生灭四谛教,以破斥外道的邪因缘,而后宣扬佛法正因缘之理。
通教: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通学的教义。通教有二层意义:一、通入义:钝根菩萨与二乘人同证《般若经》的空理,所以“通入”前三藏教。利根菩萨不仅证空理,并且等证中道之理,由是“通入”别教或圆教。二、共通义:通教为三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的真义,属于同一位,所以名“共通”之教。通教的经典包括小乘的四阿含、《六足论》和大乘的方等、方广经典,如《大集经》、《大宝积经》、《大般若经》、《维摩诘经》等。
别教:因与藏教、通教、圆教的教义不同,所以称为“别教”。这是小乘教所没有的,唯独具足菩萨根器才能修持的法门。要了解“别教”的教义,必须达到某一种内证程度才能通达。“别教”的经典如《华严经》,想要了解《华严经》的道理,必须具有大菩萨的利根器。
圆教:是大乘教中的“实大乘”,对最上利根菩萨丝毫不假方便权说,直接宣说内证究竟真实义的教法。如《法华经》、《涅槃经》就是圆教的教义,代表圆满的完成,而且不属于顿、渐、秘密、不定的根器中。圆教的道理是说,法界万有,情与无情,当下就是诸法实相,当下即能显现全体真如中道。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相即的道理。说浅近一点,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在大乘经典里,凡是说到佛乘的法门,即是圆教。例如《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说:“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因此,“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无明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都是圆教的特色。依《法华经》所说,圆教的修行法门是透过“五品弟子位”,进入“六根清净位”,然后才证入“中道实相”,是一生可成就的速疾法门。
“化法四教”可摄尽佛陀一代的教说,因此,在“五时”的分配上,初时“华严”,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第二时“阿含”,但说三藏教;第三时“方等”,大小乘兼说;藏、通、别、圆,四教并谈。第四时“般若”,是以通、别、圆为教味;第五时“法华、涅槃”,开权显实,以纯一的圆教为教味。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宣讲了三藏十二部的教典,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观众生不同的根机,分为“化仪四教”,又以“化法四教”来调摄众生,这些都是权巧方便法门,但无非是要一切众生都能进入一实佛乘,从烦恼的生死苦海,到达究竟的涅槃彼岸。所以,《法华经》中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就是将三乘会归于一佛乘。 五时、五味、八教关系列表如下:
化仪四教 五 时 五 味 化法四教
顿 教─────华严时─────乳 味 兼 藏 教
┌─初
渐教┤ 中 阿含时─────酪 味 但 通 教
└─末
秘 密 教 方等时─────生酥味 对 别 教
不 定 教 般若时─────熟酥味 带 圆 教
┌约教
非顿、非渐 ┐ ┌法华─┐纯 ┤
│ │ │└约部
├──┤ 时───醍醐味
│ │ │ ┌追说
非秘密、非不定┘ └涅槃─┘ │ 开显圆
└追泯
%六即佛
前面的“五时、八教”,目的在使行者能依次修习,最后进入圆教的法门。但是为了避免行者以为圆教强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起增上慢,误认为自己不需要修行就可成佛,所以接下来又提出“六即佛”论,使之明了修证的层次。
根据《华严经》,大乘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天台宗将之定为“别教”的行位,而另立“…
《天台宗 参、天台宗的教判组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