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 壹、天臺宗的曆史傳承

  天臺宗

  天臺宗成立于陳隋之際,因智者大師駐錫天臺山修持法華叁昧,故以天臺爲宗名。又因以《妙法蓮華經》的思想爲依據而建立思想體系,所以又稱爲“法華宗”。以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來說,天臺宗具有最完備的教理組織與觀行實踐法門,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創立的宗派。

  天臺教學的特色是教觀雙美。教,是指教理;觀,是指修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兼備,解行並重的意思。從天臺宗的立場來看,中國大乘八大宗派之中的唯識宗、叁論宗、華嚴宗等,都是偏重理論,屬于教相門的宗派;禅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則是注重修行,屬于觀心門的宗派。只有天臺宗,既注重教理,又能兼重修行,所以是教觀兼備,事理圓融的宗派。

  天臺宗以一乘圓教,最高圓滿義理的《妙法蓮華經》作爲依據,又有天臺叁大部中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來解經玄義及消文,這種方式,成爲千百年來研究經文,貫穿經意,講經說教的最好規範。尤其《摩诃止觀》,不只是天臺宗觀心法門的至寶,也是修禅定,開智慧的聖典。義理方面,智者大師提出“一念叁千”、“叁谛圓融”的思想以顯心境。組織方面,開“五時八教”,判攝佛陀一生說法教化的次第;立“五重玄義”,歸納經典的內容。修持方面,有二十五法門,作爲修行的前方便;行四種叁昧,證悟諸法的實相。以上都是說明天臺宗具備教觀圓融的思想體系。

  壹、天臺宗的曆史傳承

  智者大師可說是天臺宗的開創者,因其完成“天臺叁大部”,使本宗思想完備。智者大師的思想承襲于南嶽慧思,慧思又承襲于北齊慧文,這是中土的淵源。又因慧文思想系統來自于龍樹所撰《大智度論》、《中論》,因而遠溯印度龍樹菩薩爲初祖。《摩诃止觀》卷一載:“臺衡慧文,宗于龍樹。”所謂“臺”,即天臺智顗。“衡”,即南嶽(衡山)慧思。

  一、初祖印度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約生于西元一五○至二五○年間,南印度維達婆( Vidarbha 現代比爾哈地區)人,屬于“南俱屍羅國”的婆羅門族。聰明才智,遍學世間學,與至友叁人均是“外道”,而且耽迷欲樂,不務正業。後因契友叁人均死于亂刀之下,始悟“欲爲苦本,衆禍之根,敗德危身”,當下立誓:“若得脫身,當詣沙門,受出家法。”由此至一佛寺,隨上座比丘出家受戒。

  龍樹于九十日內遍學叁藏典籍,猶未適意,更至喜馬拉雅雪山處,隨一長老僧學習大乘典籍。一生大部份時間停留于南印度的室利巴爾伐陀( Sri Parvata),這也是他弘揚大乘空觀的重要地區。

  龍樹爲了弘揚正法,曾經幾次與外道鬥法,終于引度外道入佛。又爲度化引正王,曾經應征從軍作戰,前後七年間,“不食廪,不取錢”(從軍作義工),而又勇猛多謀。國王終于召見龍樹,展開熱烈辯論,至終,“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成爲佛教的護法仁王。在同一時間,“殿上有萬婆羅門,皆棄束發,受成就戒”。龍樹經七年努力,終于在一日之間度化了國王及貴族上萬人。

  根據《大唐西域記》載,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引正王,爲了護持龍樹弘揚的大乘佛教,在該國西南叁百裏的黑蜂山,建大伽藍,亭臺樓閣,巍峨莊嚴,鑄有多尊等身高的金佛。又有千余僧衆,淨人數百,居住其中。還設有“藏經樓”。

  龍樹曾撰《密友書》,寄與娑多婆漢那王(引正王),在我國有叁種譯本,其中以義淨所譯《龍樹菩薩勸誡王頌》較爲完善。據聞義淨遊印度時,曾見兒童背誦這部作品,成人亦作爲終身學習要典。連鄰國的佛教徒也遠來參學,提婆菩薩即是其中傑出者。其度化之廣之深,可見一斑。

  玄奘大師所說“照耀世界的四個太陽”,其中之一就是龍樹菩薩(其他叁者爲馬鳴、鸠摩羅多、聖天)。

  龍樹菩薩,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有第二佛陀之稱。因他撰寫許多論書,又有“千部論主”美譽。所著論典被中國大乘八大宗派所根據,其中《大智度論》、《中論》等論典,即是天臺宗所根據的論書。

  二、二祖北齊慧文禅師

  慧文禅師,世稱“北齊尊者”,約生于五、六世紀間。渤海(山東)人,俗姓高,年壽不詳。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西元五叁五年),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間十分活躍。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爲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從可查資料綜合而知:慧文禅師,幼年出家,天資獨悟。一日,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恍然大悟,證得“一心叁智”的妙旨。又讀《中論》,至卷四《觀四谛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頓悟空有不二的中道義,因而成立了空、假、中叁谛一心,也就是“一心叁觀”的觀法。

  二祖慧文傳法給叁祖慧思之後,慧思在“一心叁觀”的基礎上,以“十如是”爲“諸法實相”。四祖智者大師據此,發展爲“一念叁千”與“叁谛圓融”。

  叁、叁祖南獄慧思禅師

  慧思禅師(西元五一五至五七七年),南北朝時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歸崇佛法,尤其喜歡《法華經》,曾持經到冢間讀誦,深受佛陀講說此經,方便度化衆生的慈悲感動,而涕泣不已,當天晚上即夢見普賢菩薩爲其摩頂而去。自此智慧大開,不認識的字句經文都能懂得。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跟隨慧文禅師學習禅法。他白天爲衆講說、統理僧事,夜間則坐禅修定。持續十年的時間,每日誦持《法華經》,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叁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經叁七日,獲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動八觸,發根本初禅。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四肢軟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觀:“病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生清淨,所苦消除,夏安居圓滿,慨歎尚無所證,自傷昏沈,空過此生,深懷慚愧,就在放身倚向牆壁的一刹那間,竟豁然開悟,“法華叁昧”大乘法門,在這一念頃,明達融通。

  慧思禅師有感于學道要解行並重,但是當時的佛教界,北方僧衆重視坐禅,不重義理;南方僧衆則重義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雙修,禅教一致”。

  在《天臺九祖傳》裏記載,慧思禅師一生靈異感應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蘇山的十四年當中,爲大衆講經說法,聲名遠播,不分遠近,前來歸仰的學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惡人的妒忌誹謗,並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師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險爲夷,轉危爲安。陳代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入南嶽衡山,悟叁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惡業相,曾在樹林中掘出過去叁世出家爲僧時,所居住過的堂宇層壁地基和瓦缽器皿。他預知智者大師與陳國有緣,特別囑咐智者大師到陳國弘法,廣爲傳燈化物。從上述種種行誼事迹觀知,慧思禅師確是一位證道的高僧。他受到當朝宣帝的禮遇推崇,尊稱爲思大禅師、南獄尊者。著作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隨自意叁昧》一卷、《受菩薩戒儀》一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及《四十二字門》二卷。 四、四祖天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西元五叁八至五九七年),陳隋時代的高僧。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生于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宿具善根,臥便合掌,坐必面西,見像便禮,逢僧必敬。雙眼重瞳,頗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時,好往伽藍親近叁寶,且能背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十八歲投相州果願寺法緒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不久,跟隨慧曠律師學習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經典。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觀普賢菩薩行法》等諸經,曆二旬,即能通曉其義。

  陳天嘉元年(西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蘇山參谒慧思禅師,慧思禅師爲其示現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華叁昧”。一日,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師贊歎說:“這種境界,非你莫證,非我莫識。”自此以後,常令代講解佛法妙義。

  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叁十歲的智者大師受慧思禅師咐囑,辭別大衆,到南朝陳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講《法華》,標立宗義,判釋經教,演繹禅法,講說修禅次第法門,爲天臺宗奠定教觀的基礎。八年契理契機的弘法活動,度人無數,上至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無不欣重頂戴。智者大師與瓦官寺的聲名因此大盛,前來歸仰的學者徒衆也日益增多。其後,智者大師感慨聞法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卻很少。爲了免于名聞利養的束縛,與求更上一層的證悟,乃決定隱居天臺山繼續用功。

  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師隱居天臺山,十年的頭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爲轉進。天臺西南的華頂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陳後主多次的懇請,智者大師于至德叁年(西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及《仁王般若經》,又于光宅寺講《法華經》等。

  智者大師一生,曾多次入住天臺山及廬山,致力于著書立說,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進入皇宮大殿,爲陳後主說法,爲隋炀帝傳授菩薩戒,又至金陵弘法度衆。陳宣帝尊他爲國師,隋炀帝尊稱他“智者大師”。其一生建造寺院叁十六所,度僧一萬四千人,傳法弟子叁十二人,著書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頂記錄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臺叁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

  智者大師將法華思想與龍樹菩薩的教學,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並將佛教經典分爲五種,將佛陀教化的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爲四種。此綜合性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爲具有代表性的…

《天臺宗 壹、天臺宗的曆史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