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天臺宗的經論依據
天臺宗六祖荊溪湛然大師撰寫的《止觀義例》雲:“一家教門所用義旨,以《法華》爲宗骨,以《智論》爲指南,以《大經》爲扶疏,以《大品》爲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觀心爲經,諸法爲緯,織成部帙,不與他同。”這是說明天臺宗立宗的諸經論:
一、經
《妙法蓮華經》:爲宗旨依據。後秦鸠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妙法,意爲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的聖潔完美。本經強調佛陀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主要思想說明人人皆能成佛。智者大師即根據本經而創立天臺宗,此經亦爲日本鎮護國家叁部經典之一。九世紀初,日本高僧最澄,于日本開創天臺宗後,本經更成爲佛教之主幹,而主導著日本佛教界。
《無量義經》:全一卷。南朝蕭齊昙摩伽陀耶舍譯于建元叁年(西元四八一年)。此經的旨趣是基于有情的煩惱無量,故佛陀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生自一法,此一法即無相。內容多以《法華經》爲中心。與《法華經》、《觀普賢行法經》,合稱爲“法華叁部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全一卷。劉宋昙摩密多譯。略稱《觀經》、《觀普賢經》、《普賢觀經》。此經是佛陀在宣說《法華經》之後,于毘舍離國大林精舍所說。由于佛陀宣告叁個月後將般涅槃,阿難等隨即請問佛陀入滅後,弟子應如何修行大乘法要,佛陀于是爲說普賢觀門、六根罪的忏悔及忏悔後的功德。
《大般涅槃經》:作爲輔助。四十卷,北涼昙無谶譯。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不論一闡提或聲聞、辟支佛等,均得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智者大師依此經立五時教,歸屬于最高圓滿義理的法華涅槃時,亦是化法四教中的圓教。其理論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有相同的地方。南北朝時代,當大家還不知有《涅槃經》的時候,道生大師已經提倡“一闡提皆可成佛”的思想,受到許多人的反對,認爲他說的不合佛法。道生大師帶著不容于衆的無奈,去到蘇州虎丘山,面對一堆亂石,講說一闡提也可成佛的道理,連石頭都點頭稱是,所以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俟涅槃經譯出之後,始證明道生的先見之明。
《大般若經》:用作觀想修行。六百卷,唐玄奘譯。中觀派創始人龍樹菩薩,就是依據這部經,撰疏成爲《大智度論》,以闡述此經所顯“性空實相”之理。天臺宗也以此經爲觀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爲“通教”,此經影響大乘佛教深遠。
二、論
《大智度論》:爲行道指南。印度龍樹菩薩晚年的著作,一百卷。全書所引大乘經典約有五十部之多,《法華》一經亦引用了叁十多處,是理解大乘佛教的重要論書。此書對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曆史、地理、實踐規定、僧伽的解說,極爲詳細,可稱爲佛教的百科全書。由這部論典,可了解龍樹菩薩之前的佛教學說大要及以後佛教大乘八宗思想義理的開展。
《中論》:又稱《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釋,姚秦鸠摩羅什譯。此論透過“空”、“緣起”與“二谛”等問題,顯示“中道”,是龍樹菩薩的代表著作。
叁、義疏
智者大師說:“傳道在行,亦在于說。”于是講“天臺叁大部”,此爲天臺宗的核心思想,也是天臺宗基本的理論根據。今簡介天臺叁大部如下:
《法華文句》:十卷。陳祯明元年,智者大師講述于金陵光宅寺,灌頂筆記。此疏是對于《法華經》的經文做逐句的注釋。書中多運用天臺宗獨創的方法以解釋經文。
《法華玄義》:十卷。開皇十叁年,智者大師講述于荊州玉泉寺,灌頂筆記。此疏詳釋《法華經》的經題,並說明《法華經》幽玄的義趣,屬教門攝。
《摩诃止觀》:十卷,開皇十四年,智者大師講述于荊州玉泉寺,灌頂筆記。是智者大師著作中,體系最圓熟的論書。論中詳說圓頓止觀之法,闡述作者獨特的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是天臺宗實踐止觀修持的參考書。
以下介紹本宗主要依據經典《妙法蓮華經》。
四、《妙法蓮華經》
當初在靈鹫山上,有百萬人天的聽衆,舍利弗尊者曾叁次請求佛陀講說本經,最初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再次請求,佛陀回答:“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因爲這《妙法蓮華經》的經意、內容,是佛的境界,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諸法實相,人、天、聲聞、緣覺、權乘菩薩乃至辟支佛等,都沒有辦法體會。因此,當佛陀答應開講時,竟然有五千人因爲聽不懂,無法接受而退席。
《法華經》被譽爲“經中之王”,主要是因爲蘊涵著微妙、圓融的宗教義理,與深湛的哲學論證。如果以一棵樹來比喻佛教的叁藏教典,小乘的《阿含經》等,有如樹木的枝枝葉葉;大乘方等經,像挺立的枝幹;唯有《法華經》,等于是樹木的根本。從根本生起,才能開展其他佛法。所以當初智者大師講說《法華經》時,光是經題的“妙”字,就講了叁個月,“九旬談妙”的典故,就是從這裏來的。
《妙法蓮華經》的思想
第一、一切衆生,由信成佛: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悟道,所悟的就是:“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百川入海,同一鹹味”,盡管士農工商、賢愚不肖,各有不同,但是“人人有佛性”、“人人平等”是不會變異的。所以,佛陀苦口婆心地在《法華經》文裏,二十七處強調信仰的重要性。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在強調信仰的價值。
第二、唯有一乘,無二無叁:佛陀一生說法,大部分講的是權教的方便法門,唯有《妙法蓮華經》是整個佛法當中的大乘實教,是佛陀真真實實的本來心懷。佛陀之所以降誕于世,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爲了要教化衆生。雖然方便說有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的佛法,然而實則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
第叁、闡提成佛,頑石點頭: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到了涅槃之前才講說《法華經》,目的是在昭示“一闡提也可成佛”的思想和宣言。盡管是犯了五逆重罪的一闡提惡人,在佛法真理裏,都不會被舍棄,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四、開權顯實,會叁歸一:權,是權巧方便;實,是實實在在、本來面目。如經典中處處宣說布施、修福的重要;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修禅定,將來才能升天;觀四谛緣起,才能成就聲聞、緣覺果;發菩提心,修六度法門,終能成就菩薩道。五戒、十善、六度等,都是佛陀的權教法門,真正佛陀的本懷、境界,是一乘圓教。佛陀一生說法,種種教示,都是爲了衆生不同的根機所施設的方便權巧。只有在法華會上,他才直暢本懷,演說真實的一乘法。
第五、諸法實相,本來面目:《法華經》開示一切諸法的真實相貌,本來面目,究竟圓滿的真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諸法實相,即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第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在《法華經》裏,不但有情衆生會說法,連無情的器世間也都演說著妙法。例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妙香廣布,令見者聞者喜悅吉祥;花果同時,譬如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具足;一切見聞者,睹其色,聞其香,皆得六根清淨。這不都是在爲我們說法嗎?又看到花開了,生起“人生好美啊!要好好珍惜人生。”花謝了,感歎世間苦空無我,人生無常,更要珍惜人生。花開、花謝,都是在說法。“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世間妙法很多,只是需要一顆靈敏的妙心去發覺而已。
%《妙法蓮華經》的方便
天臺宗依據經論之一的《維摩诘經》,裏面有一句話:“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法華經》一共有二十八品,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方便”,就是一種“權教”,由“權教”才能進入真實大乘的根本佛法。善用“方便”,是最高慈悲、智慧的表現。
《法華經.方便品》裏說到佛陀:“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八萬四千的無數方便法門,在這裏僅提出六種來做介紹:
隨順方便:因應衆生根機,次第教導,令其悟入。
立要方便:衆生有所求時,以利益爲誓約,令其修善。也就是“履行契約”,講究信用的方便。
報恩方便:意思是要方便地教人懂得感恩。如梁武帝爲報答叁寶恩,叁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即是一種喚起全國百姓對“報恩”重視的方便。
異相方便:對不受教者,示現棒喝,甚至瞋怒之相,令其止惡修善。
逼迫方便:在禅堂裏的“香板”,就是迫使修行人及早開悟的一種方便。舉凡求學、做人、處事,碰到一些壓力,有時反而更能成長進步。
清淨方便:清淨,是每一個人所向往的。佛陀八相成道,以身示範,引導衆生善法欲的希求,這就是清淨方便。又如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人人向往,由此引發現代人對“人間淨土”的自覺,提倡環保,不濫砍濫伐,不亂丟垃圾,不浪費能源,進一步而能做到“心靈環保”,這也是清淨方便。方便是智慧,方便是慈悲,方便才能有人緣。給人的方便,就是給自己的方便。佛陀宣講人、天的佛教,聲聞、緣覺的佛教,菩薩的佛教,這就是要給衆生的方便。
%《妙法蓮華經》的譬喻
譬喻,在《法華經》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爲本品貫穿所有的經意,橫跨經中二十八品裏的《授記品》、《藥草品》、《化城品》、《五百弟子品》、《安樂品》、《如來壽量品》。以譬喻說教,也是如來的一種慈悲方便。深奧的大乘圓教,用譬喻一說,讓人很快就明了。譬喻不但含有很深奧的哲理,也有著很美的文學韻味,尤其是“法華七喻”,在哲學上、文學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叁車火宅喻 這是佛陀在《譬喻品》裏,對授記後的舍利弗所說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間房子失火了,裏面有二、叁十個小孩在嬉戲,父親非常著急,呼喚孩子們趕…
《天臺宗 貳、天臺宗的經論依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