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 贰、天台宗的经论依据

  贰、天台宗的经论依据

  天台宗六祖荆溪湛然大师撰写的《止观义例》云:“一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这是说明天台宗立宗的诸经论:

  一、经

  《妙法莲华经》:为宗旨依据。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的圣洁完美。本经强调佛陀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主要思想说明人人皆能成佛。智者大师即根据本经而创立天台宗,此经亦为日本镇护国家三部经典之一。九世纪初,日本高僧最澄,于日本开创天台宗后,本经更成为佛教之主干,而主导着日本佛教界。

  《无量义经》:全一卷。南朝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于建元三年(西元四八一年)。此经的旨趣是基于有情的烦恼无量,故佛陀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此一法即无相。内容多以《法华经》为中心。与《法华经》、《观普贤行法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略称《观经》、《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此经是佛陀在宣说《法华经》之后,于毘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由于佛陀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陀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大乘法要,佛陀于是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的忏悔及忏悔后的功德。

  《大般涅槃经》:作为辅助。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论一阐提或声闻、辟支佛等,均得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智者大师依此经立五时教,归属于最高圆满义理的法华涅槃时,亦是化法四教中的圆教。其理论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有相同的地方。南北朝时代,当大家还不知有《涅槃经》的时候,道生大师已经提倡“一阐提皆可成佛”的思想,受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他说的不合佛法。道生大师带着不容于众的无奈,去到苏州虎丘山,面对一堆乱石,讲说一阐提也可成佛的道理,连石头都点头称是,所以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俟涅槃经译出之后,始证明道生的先见之明。

  《大般若经》:用作观想修行。六百卷,唐玄奘译。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菩萨,就是依据这部经,撰疏成为《大智度论》,以阐述此经所显“性空实相”之理。天台宗也以此经为观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为“通教”,此经影响大乘佛教深远。

  二、论

  《大智度论》:为行道指南。印度龙树菩萨晚年的著作,一百卷。全书所引大乘经典约有五十部之多,《法华》一经亦引用了三十多处,是理解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此书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定、僧伽的解说,极为详细,可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由这部论典,可了解龙树菩萨之前的佛教学说大要及以后佛教大乘八宗思想义理的开展。

  《中论》:又称《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此论透过“空”、“缘起”与“二谛”等问题,显示“中道”,是龙树菩萨的代表着作。

  三、义疏

  智者大师说:“传道在行,亦在于说。”于是讲“天台三大部”,此为天台宗的核心思想,也是天台宗基本的理论根据。今简介天台三大部如下:

  《法华文句》:十卷。陈祯明元年,智者大师讲述于金陵光宅寺,灌顶笔记。此疏是对于《法华经》的经文做逐句的注释。书中多运用天台宗独创的方法以解释经文。

  《法华玄义》:十卷。开皇十三年,智者大师讲述于荆州玉泉寺,灌顶笔记。此疏详释《法华经》的经题,并说明《法华经》幽玄的义趣,属教门摄。

  《摩诃止观》:十卷,开皇十四年,智者大师讲述于荆州玉泉寺,灌顶笔记。是智者大师著作中,体系最圆熟的论书。论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作者独特的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是天台宗实践止观修持的参考书。

  以下介绍本宗主要依据经典《妙法莲华经》。

  四、《妙法莲华经》

  当初在灵鹫山上,有百万人天的听众,舍利弗尊者曾三次请求佛陀讲说本经,最初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再次请求,佛陀回答:“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因为这《妙法莲华经》的经意、内容,是佛的境界,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诸法实相,人、天、声闻、缘觉、权乘菩萨乃至辟支佛等,都没有办法体会。因此,当佛陀答应开讲时,竟然有五千人因为听不懂,无法接受而退席。

  《法华经》被誉为“经中之王”,主要是因为蕴涵着微妙、圆融的宗教义理,与深湛的哲学论证。如果以一棵树来比喻佛教的三藏教典,小乘的《阿含经》等,有如树木的枝枝叶叶;大乘方等经,像挺立的枝干;唯有《法华经》,等于是树木的根本。从根本生起,才能开展其他佛法。所以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时,光是经题的“妙”字,就讲了三个月,“九旬谈妙”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妙法莲华经》的思想

  第一、一切众生,由信成佛: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悟道,所悟的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百川入海,同一咸味”,尽管士农工商、贤愚不肖,各有不同,但是“人人有佛性”、“人人平等”是不会变异的。所以,佛陀苦口婆心地在《法华经》文里,二十七处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在强调信仰的价值。

  第二、唯有一乘,无二无三:佛陀一生说法,大部分讲的是权教的方便法门,唯有《妙法莲华经》是整个佛法当中的大乘实教,是佛陀真真实实的本来心怀。佛陀之所以降诞于世,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教化众生。虽然方便说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实则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第三、阐提成佛,顽石点头: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到了涅槃之前才讲说《法华经》,目的是在昭示“一阐提也可成佛”的思想和宣言。尽管是犯了五逆重罪的一阐提恶人,在佛法真理里,都不会被舍弃,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权,是权巧方便;实,是实实在在、本来面目。如经典中处处宣说布施、修福的重要;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修禅定,将来才能升天;观四谛缘起,才能成就声闻、缘觉果;发菩提心,修六度法门,终能成就菩萨道。五戒、十善、六度等,都是佛陀的权教法门,真正佛陀的本怀、境界,是一乘圆教。佛陀一生说法,种种教示,都是为了众生不同的根机所施设的方便权巧。只有在法华会上,他才直畅本怀,演说真实的一乘法。

  第五、诸法实相,本来面目:《法华经》开示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貌,本来面目,究竟圆满的真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诸法实相,即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第六、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在《法华经》里,不但有情众生会说法,连无情的器世间也都演说着妙法。例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闻者喜悦吉祥;花果同时,譬如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具足;一切见闻者,睹其色,闻其香,皆得六根清净。这不都是在为我们说法吗?又看到花开了,生起“人生好美啊!要好好珍惜人生。”花谢了,感叹世间苦空无我,人生无常,更要珍惜人生。花开、花谢,都是在说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世间妙法很多,只是需要一颗灵敏的妙心去发觉而已。

  %《妙法莲华经》的方便

  天台宗依据经论之一的《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句话:“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华经》一共有二十八品,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方便”,就是一种“权教”,由“权教”才能进入真实大乘的根本佛法。善用“方便”,是最高慈悲、智慧的表现。

  《法华经.方便品》里说到佛陀:“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八万四千的无数方便法门,在这里仅提出六种来做介绍:

  随顺方便:因应众生根机,次第教导,令其悟入。

  立要方便:众生有所求时,以利益为誓约,令其修善。也就是“履行契约”,讲究信用的方便。

  报恩方便:意思是要方便地教人懂得感恩。如梁武帝为报答三宝恩,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即是一种唤起全国百姓对“报恩”重视的方便。

  异相方便:对不受教者,示现棒喝,甚至瞋怒之相,令其止恶修善。

  逼迫方便:在禅堂里的“香板”,就是迫使修行人及早开悟的一种方便。举凡求学、做人、处事,碰到一些压力,有时反而更能成长进步。

  清净方便:清净,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佛陀八相成道,以身示范,引导众生善法欲的希求,这就是清净方便。又如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人人向往,由此引发现代人对“人间净土”的自觉,提倡环保,不滥砍滥伐,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能源,进一步而能做到“心灵环保”,这也是清净方便。方便是智慧,方便是慈悲,方便才能有人缘。给人的方便,就是给自己的方便。佛陀宣讲人、天的佛教,声闻、缘觉的佛教,菩萨的佛教,这就是要给众生的方便。

  %《妙法莲华经》的譬喻

  譬喻,在《法华经》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本品贯穿所有的经意,横跨经中二十八品里的《授记品》、《药草品》、《化城品》、《五百弟子品》、《安乐品》、《如来寿量品》。以譬喻说教,也是如来的一种慈悲方便。深奥的大乘圆教,用譬喻一说,让人很快就明了。譬喻不但含有很深奥的哲理,也有着很美的文学韵味,尤其是“法华七喻”,在哲学上、文学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车火宅喻 这是佛陀在《譬喻品》里,对授记后的舍利弗所说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间房子失火了,里面有二、三十个小孩在嬉戏,父亲非常着急,呼唤孩子们赶…

《天台宗 贰、天台宗的经论依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