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 贰、天台宗的经论依据▪P2

  ..续本文上一页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这些孩子们只顾着戏耍,那里肯理会父亲的话?长者只有权巧的向他们说:“孩子们!赶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车、鹿车、牛车,可供你们玩耍。”就好像现在的小孩一样,喜欢玩摩托车、脚踏车,当然很快地就跑出火宅而得救。长者非常欢喜,赐予每个小孩一辆七宝庄饰而成,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

  这是譬喻: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火”,就是“无常”。

  无常的火,把我们的时间生命烧短了;疾病的火,燃烧我们的身体健康;老化的火,焚烧美丽的容颜,使人老态龙锺;烦恼的火,烧得你不得安宁。所以无常的火逼迫,烧诸世间的一切。我们居住的三界,如同失火的房子,而佛陀就像慈悲的长者,虽有智慧神力要引导众生出离三界的火宅,但一般众生不能体会,因为贪玩五欲的快乐,佛陀只好方便的说“三车”三种修行得度的法门。羊车,小小的力气,是指只能乘度自己一人的声闻乘;鹿车,也是只能乘度自己一人的缘觉乘。牛车,力气大,耐力久,就好像是能度化很多人的菩萨乘。而佛陀却赐给众生七宝庄严、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这就是一佛乘的大车。 穷子喻 《信解品》中的“穷子喻”,大意是说:有一个财富丰足的大富长者,走失了独生子,他不断地寻找,都无所获。时隔多年,孩子长大了,却流落乞丐群中讨生活。有一天,被长者认出,长者非常欢喜,要把这个孩子带回家继承家业,谁知乞丐不能体会,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惊吓的不得了。

  长者就是佛陀,对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如来之家的这些自卑感重的穷子众生,佛陀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粪的工作,给他薪水,鼓励他,以“同事摄”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严,最后才引导他回家,把产业交给他。

  这是譬喻众生流浪在生死中,忘记自己过去是富有的如来之子,因而在生死中失去尊严,见到佛国净土,却不敢回去。 药草喻 《药草喻品》,是佛陀对大迦叶尊者所说的譬喻。内容是说:花草树木有大小粗细的不同,药草也一样有粗细大小的差别。

  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别。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喻“二乘”,大药草喻“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喻为“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菩萨,喻为“大树”。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化城喻 有一位善于引导的导师,带领着大众,前往藏有珍宝财富的地方,但是因为路途遥远,沿路走来好辛苦啊。这时有许多人便生起退堕之心。导师为了要给大家鼓励、信心,就方便的说:“快到了!快到了!前面就是一座大城,我们可先到城里休息,等精神体力完全恢复了,再继续前往藏宝的地方就不困难了。”众人一听,疲惫的身心顿时又精神抖擞。

  就好像现在学佛的信徒们,讲到要往生佛国,觉得那是很遥远的地方,因而没有信心可以到达。这是对“佛道长远”生起了畏惧感。佛陀在《化城喻品》里,方便地提供化城,不是要大家立刻成佛、成菩萨,而是藉此可循序渐进,从人、天、声闻、缘觉,一步一步地走上成佛的路。又好比现在的寺院,提供信徒拜佛、修行,也可以说是“化城”;甚至“东方琉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说都是“化城”,暂时的休息地方。佛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证悟涅槃证得“大圆种智”,达到究竟的解脱。 衣珠喻 《五百弟子品》里的“衣珠喻”说:有一个家财万贯的父亲,唯恐自己的独子将来贫穷,生活困苦,所以暗中在他的衣服里缝上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可以受用不尽。不久,这个父亲过世了,加上天灾人祸,儿子便沦为乞丐,可是他却一直都不知道父亲在自己的衣服中,藏有一颗宝贵的珍珠。

  这个譬喻是说,人人都具有一颗佛心,有如身怀明珠一样,但是大部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如佛性,因而在人间展转流浪,在生死中轮回不已。

  髻珠喻 这个譬喻是佛陀对文殊菩萨说的,大意是说:两国交战,胜利一方的国王,以金银、玛瑙等各种财宝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唯独他自己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主要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说教,尽管讲说阿含、方等诸经,或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但大乘的圆教不随便说,说了,恐一般群众惊疑。佛陀只有等待众生根机成熟,才加以宣说,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医子喻 《如来寿量品》中的一则譬喻:有一群儿女中毒了,父亲开药给儿女吃,但是儿女不听话,不肯服用。父亲不得已,只好离家出走,到远方去,不久传讯回来给儿女们,说他已死在外地了。儿女一听,霎时惊醒过来,深感过去亏负父亲,便把父亲开的药方服下,病就好起来了。

  药,有各种的药性。要“对症”,才能“下药”。对于良医所开的药方,要能信赖服用;但是庸医所开的药方,则不能照单接收。现今的世界,举世滔滔充斥着邪魔外道,如果不慎信了不当的宗教,等于是服错了药一样的可怕。我们奉行佛法,服下佛法的这一帖良药,便能身心健康,造福社会人群。

  %《妙法莲华经》的修持

  随喜功德:《法师品》第十云:“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做人,有随喜功德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必须努力的培养。

  恭敬不轻:《常不轻菩萨品》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常不轻菩萨称赞别人可以成佛,人家不一定高兴,甚至打他、骂他,但是常不轻菩萨还是说:“我深敬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假如我们能尊重别人,把对方当佛祖、圣贤一样的恭敬,乃至不轻视弱小、卑微的人,由这样一颗尊重与平等的心,必能缔造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全世界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新世界。

  普门示现:指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之身,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来度化众生的“普门示现”。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例如:参与义工行列,帮助社会上孤苦贫困的人;人人做警察,维护社会治安;人人做清道夫,做好环境保护等。

  一心称名:以专心的称念名号,作为日常的修持。《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一心”很重要,因为一心能除苦。阿难尊者的背部长了一个脓疮,医师耆婆要为阿难开刀治疗。耆婆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选在阿难听闻佛陀讲经,一心专注的时候,一刀划下,便可取出脓疮。开完刀,耆婆问阿难:“会痛吗?”阿难回答:“一点感觉也没有!”一心称名的“名”,代表功德、清净、慈悲、喜舍。把佛菩萨的功德所薰集的名号,念念相续,自然也会从心中产生功德、清净。

  四安乐行:“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忍辱能安乐。“忍”,可说是《法华经》里的“戒行”。《安乐行品》第十四:“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说是经,当安住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就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

  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盗、淫等恶事,常行善事;口里要常说柔软语、慈悲语、赞叹语;心意所想的都是慈悲喜舍,所有的愿望都是清净誓愿,这样子修“忍”,才能安乐。

  六根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的清净修行。《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云:“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将肉眼修成慈悲眼,修成佛眼俯视众生,修成法眼见到真理。将耳朵修得会善听,把坏话听成好话,把好话听成真理。不仅要善听,还要“谛听”注意听、全听;不是听一面之词。鼻根善嗅诸佛戒定慧清净善法,而非红尘中贪、瞋、痴的浊气。舌根“舌灿莲花”,善嚐般若慈悲法味,善说建设性的语言,而非搬弄是非。身根善调饮食、呼吸,健全自己的身心,而非戕害健康。意根是前五根的双眼与前导,“心净则国土净”意根清净,其他前五根自然清净。这就是六根的修行。

  

  

《天台宗 贰、天台宗的经论依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