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 貳、天臺宗的經論依據▪P2

  ..續本文上一頁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這些孩子們只顧著戲耍,那裏肯理會父親的話?長者只有權巧的向他們說:“孩子們!趕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可供你們玩耍。”就好像現在的小孩一樣,喜歡玩摩托車、腳踏車,當然很快地就跑出火宅而得救。長者非常歡喜,賜予每個小孩一輛七寶莊飾而成,安穩舒適的大白牛車。

  這是譬喻:叁界無安,猶如火宅。

  “火”,就是“無常”。

  無常的火,把我們的時間生命燒短了;疾病的火,燃燒我們的身體健康;老化的火,焚燒美麗的容顔,使人老態龍锺;煩惱的火,燒得你不得安甯。所以無常的火逼迫,燒諸世間的一切。我們居住的叁界,如同失火的房子,而佛陀就像慈悲的長者,雖有智慧神力要引導衆生出離叁界的火宅,但一般衆生不能體會,因爲貪玩五欲的快樂,佛陀只好方便的說“叁車”叁種修行得度的法門。羊車,小小的力氣,是指只能乘度自己一人的聲聞乘;鹿車,也是只能乘度自己一人的緣覺乘。牛車,力氣大,耐力久,就好像是能度化很多人的菩薩乘。而佛陀卻賜給衆生七寶莊嚴、安穩舒適的大白牛車這就是一佛乘的大車。 窮子喻 《信解品》中的“窮子喻”,大意是說:有一個財富豐足的大富長者,走失了獨生子,他不斷地尋找,都無所獲。時隔多年,孩子長大了,卻流落乞丐群中討生活。有一天,被長者認出,長者非常歡喜,要把這個孩子帶回家繼承家業,誰知乞丐不能體會,以爲有人要加害于他,驚嚇的不得了。

  長者就是佛陀,對于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如來之家的這些自卑感重的窮子衆生,佛陀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糞的工作,給他薪水,鼓勵他,以“同事攝”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嚴,最後才引導他回家,把産業交給他。

  這是譬喻衆生流浪在生死中,忘記自己過去是富有的如來之子,因而在生死中失去尊嚴,見到佛國淨土,卻不敢回去。 藥草喻 《藥草喻品》,是佛陀對大迦葉尊者所說的譬喻。內容是說:花草樹木有大小粗細的不同,藥草也一樣有粗細大小的差別。

  佛陀說法,如同雲雨普潤衆生,但是因爲衆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別。以小藥草喻“人天乘”,中藥草喻“二乘”,大藥草喻“菩薩乘”。又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者,喻爲“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百千萬億衆生的菩薩,喻爲“大樹”。佛陀平等說法,如一味雨,隨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異。 化城喻 有一位善于引導的導師,帶領著大衆,前往藏有珍寶財富的地方,但是因爲路途遙遠,沿路走來好辛苦啊。這時有許多人便生起退墮之心。導師爲了要給大家鼓勵、信心,就方便的說:“快到了!快到了!前面就是一座大城,我們可先到城裏休息,等精神體力完全恢複了,再繼續前往藏寶的地方就不困難了。”衆人一聽,疲憊的身心頓時又精神抖擻。

  就好像現在學佛的信徒們,講到要往生佛國,覺得那是很遙遠的地方,因而沒有信心可以到達。這是對“佛道長遠”生起了畏懼感。佛陀在《化城喻品》裏,方便地提供化城,不是要大家立刻成佛、成菩薩,而是藉此可循序漸進,從人、天、聲聞、緣覺,一步一步地走上成佛的路。又好比現在的寺院,提供信徒拜佛、修行,也可以說是“化城”;甚至“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說都是“化城”,暫時的休息地方。佛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證悟涅槃證得“大圓種智”,達到究竟的解脫。 衣珠喻 《五百弟子品》裏的“衣珠喻”說:有一個家財萬貫的父親,唯恐自己的獨子將來貧窮,生活困苦,所以暗中在他的衣服裏縫上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以備將來不時之需,可以受用不盡。不久,這個父親過世了,加上天災人禍,兒子便淪爲乞丐,可是他卻一直都不知道父親在自己的衣服中,藏有一顆寶貴的珍珠。

  這個譬喻是說,人人都具有一顆佛心,有如身懷明珠一樣,但是大部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如佛性,因而在人間展轉流浪,在生死中輪回不已。

  髻珠喻 這個譬喻是佛陀對文殊菩薩說的,大意是說:兩國交戰,勝利一方的國王,以金銀、瑪瑙等各種財寶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唯獨他自己佩于發髻中的明珠,不作賞物。主要是因爲只有輪王頭頂上有此明珠,若將此珠賞給將士,輪王的臣屬一定會感到非常驚異。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說教,盡管講說阿含、方等諸經,或說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等諸法,但大乘的圓教不隨便說,說了,恐一般群衆驚疑。佛陀只有等待衆生根機成熟,才加以宣說,如同轉輪聖王解髻中明珠與功臣。

  醫子喻 《如來壽量品》中的一則譬喻:有一群兒女中毒了,父親開藥給兒女吃,但是兒女不聽話,不肯服用。父親不得已,只好離家出走,到遠方去,不久傳訊回來給兒女們,說他已死在外地了。兒女一聽,霎時驚醒過來,深感過去虧負父親,便把父親開的藥方服下,病就好起來了。

  藥,有各種的藥性。要“對症”,才能“下藥”。對于良醫所開的藥方,要能信賴服用;但是庸醫所開的藥方,則不能照單接收。現今的世界,舉世滔滔充斥著邪魔外道,如果不慎信了不當的宗教,等于是服錯了藥一樣的可怕。我們奉行佛法,服下佛法的這一帖良藥,便能身心健康,造福社會人群。

  %《妙法蓮華經》的修持

  隨喜功德:《法師品》第十雲:“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做人,有隨喜功德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必須努力的培養。

  恭敬不輕:《常不輕菩薩品》雲:“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常不輕菩薩稱贊別人可以成佛,人家不一定高興,甚至打他、罵他,但是常不輕菩薩還是說:“我深敬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假如我們能尊重別人,把對方當佛祖、聖賢一樣的恭敬,乃至不輕視弱小、卑微的人,由這樣一顆尊重與平等的心,必能締造我們的家庭、社會、國家、全世界成爲一個幸福快樂的新世界。

  普門示現:指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之身,即皆現之,而爲說法。”這就是觀世音菩薩以叁十二應化身來度化衆生的“普門示現”。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例如:參與義工行列,幫助社會上孤苦貧困的人;人人做警察,維護社會治安;人人做清道夫,做好環境保護等。

  一心稱名:以專心的稱念名號,作爲日常的修持。《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一心”很重要,因爲一心能除苦。阿難尊者的背部長了一個膿瘡,醫師耆婆要爲阿難開刀治療。耆婆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選在阿難聽聞佛陀講經,一心專注的時候,一刀劃下,便可取出膿瘡。開完刀,耆婆問阿難:“會痛嗎?”阿難回答:“一點感覺也沒有!”一心稱名的“名”,代表功德、清淨、慈悲、喜舍。把佛菩薩的功德所薰集的名號,念念相續,自然也會從心中産生功德、清淨。

  四安樂行:“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忍辱能安樂。“忍”,可說是《法華經》裏的“戒行”。《安樂行品》第十四:“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說是經,當安住四安樂行法。”四安樂行,就是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

  佛陀開示我們,身體要遠離殺、盜、淫等惡事,常行善事;口裏要常說柔軟語、慈悲語、贊歎語;心意所想的都是慈悲喜舍,所有的願望都是清淨誓願,這樣子修“忍”,才能安樂。

  六根清淨:指眼、耳、鼻、舌、身、意的清淨修行。《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雲:“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將肉眼修成慈悲眼,修成佛眼俯視衆生,修成法眼見到真理。將耳朵修得會善聽,把壞話聽成好話,把好話聽成真理。不僅要善聽,還要“谛聽”注意聽、全聽;不是聽一面之詞。鼻根善嗅諸佛戒定慧清淨善法,而非紅塵中貪、瞋、癡的濁氣。舌根“舌燦蓮花”,善嚐般若慈悲法味,善說建設性的語言,而非搬弄是非。身根善調飲食、呼吸,健全自己的身心,而非戕害健康。意根是前五根的雙眼與前導,“心淨則國土淨”意根清淨,其他前五根自然清淨。這就是六根的修行。

  

  

《天臺宗 貳、天臺宗的經論依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