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與索甲仁波切對談▪P2

  ..續本文上一頁就很難改了。

  師:如果一個人的習氣太重,可能會阻礙他對空性的了解,並造成許多不好的後果。不過依據漢傳佛教的傳統說法,一個人可以藉由持戒、布施、忍辱等修行來轉化其習氣。

  索:是的,這就好比是五波羅蜜多,如河流一樣彙歸于般若波羅蜜多的大海。就某種角度而言,這些修行法門都是技巧性的手段,是方便法。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智慧和五波羅蜜是結合運用,要以智慧來結合五波羅蜜,若沒有空性的了解,即使修習了種種相關的善行,也不是真正的波羅蜜多。

  當人們了解了空性,才有可能淨化重業。也就是了解到,所謂負面的業是不實存的,甚至連造業的人也不存在的,只有領悟到,明了這些事實上都是幻化的,才有可能淨化。問題是,在修行的時候,可能可以領悟到一些空性;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很快就會忘記,壞習慣又回來了。

  因此,如何將空性持續在日常生活是很重要的,讓心常保澄澈明覺的狀態,讓空性的體悟與人的現實生活結合。我們常教人觀想,在下座時自己是幻化之子,能夠如此,在空性現前的當下,心就會被淨化,壞習慣不會再出現;可是如果不經常練習,一些負面的習性很快就會故態複萌了。

  證悟之路要從知到行

  索:誠如法師所說,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悟空性;但並不是只停留在概念而已,而是直接從上師教導後,達成一種非僅概念性的、不二的、真正的領悟。我十分尊敬您們傳統的禅法傳承,而在我們大圓滿的傳承中,也非常小心,非常強調要跟隨上師一起修學。因爲體見空性並非只是概念上的,而要經由上師以多種方式測試的實際經驗。我相信空性的認證是最重要的。

  師:空性如果僅僅只是一個概念的話,還是有用的,可以幫自己解釋煩惱,可以爲自己消化一些煩惱,當煩惱出現的時候,用來告訴自己這是空的。但這不能徹底,它只能夠減輕煩惱,但不能徹底消除煩惱;消除煩惱不容易,一定還是要修持。

  但有些人看到一些有關空的觀念的書,在概念上理解了空,就認爲自己已經知道到空是什麼;其實不是,那只能說是知識上的,而不是實際所謂的證量。要有實際證量的體驗,是要透過修行。

  譬如說《西藏生死書》在臺灣十分暢銷,但是人們讀了這本書,在臨終之際就能對自己的死亡有信心嗎?

  索:不,那是不行的,一開始可能得先讀個上百遍。但光是閱讀也還不夠,閱讀、學習的確能帶來一些智慧與洞見,但之後仍必須不斷思惟、反觀,再不斷的修行。

  臺灣信衆需要什麼樣的法?

  索:以法師的經驗和高見,認爲臺灣民衆在佛法上需要的是什麼?他們需要聽到的是什麼,應該教導他們什麼?

  師:很難說,因爲臺灣人有不同的信仰層次。只有少數人希望聽一聽什麼叫作空,更少更少的人願意修行。多數人希望發財,希望像你這樣的仁波切來的時候,能給他們加持、灌頂。

  索:確實如此。

  師:這是一個普通的答案,但卻是個真實的答案。

  索:可不可以給我一點建議,我在臺灣教什麼東西比較有用?因爲我只是偶爾來,對臺灣沒有這麼了解。

  師:我想應該讓臺灣所有佛教徒,正確了解藏傳的佛教是什麼。其實現在藏傳佛教在臺灣傳的還是藏傳中的顯教部分,而不是密的部分。但臺灣人凡是看到西藏的仁波切,看到轉世的人來,就認爲那是密法,我建議應該讓臺灣的人知道那不是,以及當中的區別是什麼。

  其實藏傳佛教的次第,尤其是顯教部分的修學次第非常清楚,但是只讓臺灣的人一味地追求速成,這是很危險的。

  索:那的確是危險的,我也常說那是不可能的。西藏有句諺語說,如果你愈想走得快反而更慢到達,慢慢走反而還會快點到。

  師:密勒日巴也講,修行不是求開悟,那反而會很快地證悟。但臺灣的人往往希望來一位仁波切,就能馬上教他成佛。

  索:我想那是期望太多了。有兩件事是人最大的敵人,那就是太多期望和太多的恐懼,甚至連打坐也是如此。我記得我的上師常說:“沒有期望,沒有恐懼。”所有這些有關期望及恐懼的念頭,都是導致輪回的主因。

  師:禅宗的祖師們也講,如果將心待悟,把自己的心拿來等待開悟,這是求升反墮。其實修行就是修行,如果能用正確的態度,用正確的方法,相信老師教的,我想這個修行應該是非常幹淨、純粹的。

  禅的心要是什麼?

  索:我很想多認識禅宗,能否請您告訴我禅的心要。

  師:“沒有一個東西是禅宗的心要”,這就是禅宗的心要。

  索:我就知道您會這樣說。(兩位都大笑起來)

  師:我們講方便法和究竟法,一般人適合方便法,需要次第,需要有著力點。但是究竟法是沒有東西的。

  索:如果沒有教理的基礎,就講究竟法是很困難的。

  師:所以中國禅宗講不立文字,這是講究竟法。但中國佛教有八個宗派,文字最多的便是禅宗,它就是要教你知道什麼叫作不立文字,所以講得特別多。

  關于大圓滿的傳承

  索:有一個很有名的藏傳文句,《心經》裏面開始有一個四句的祈請文,是對般若波羅蜜多的皈敬:“超越文字,超越思想,超越敘述,般若波羅蜜多。不生、不滅,有如虛空的本質。但能被體悟,能爲我們內在的智慧所認證,皈敬叁世諸佛之母。”

  師:過去、未來佛,叁世諸佛的母親,就是智慧。所以文殊菩薩就是叁世諸佛的母親,而宗喀巴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是西藏近代佛教的開創者。

  索:西藏有叁位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龍欽巴、薩迦巴利達和宗喀巴,叁位都是文殊師利菩薩。

  師:您是哪一位文殊菩薩的傳承?

  索:龍欽巴,也就是甯瑪巴的傳承,這一派是從蓮花生大士所開始的,主要的教法傳承是大圓滿,跟禅也有關系。

  師:在印度是不是沒有大圓滿這樣的修持?

  索:不,在印度並不是沒有大圓滿法,而是非常秘密地傳承。像無垢友上師,還有Sri Singha他是從中國來到印度的。還有Manjusrimitra以及其他許多上師都是,只不過都是很秘密的。

  以印度一般的教法來說,如大乘思想早期發展時也算是秘密的,而金剛乘更爲秘密,大圓滿則是更加秘密的傳承了。例如龍樹,他是偉大的大乘導師,但在秘密傳承中,他是金剛乘的上師,也是大圓滿的傳承者。他是蓮花生大士的老師之一,可說是大圓滿傳承中八位偉大的大師之一。

  師:在西藏的傳說中,龍樹菩薩的壽命很長,還有蓮花生大師的壽命也很長,是不是有這樣的講法。

  索:是,但有趣的是,這又非常難以理解,很難用一般人的概念來理解。例如蓮花生大士似乎是佛滅後八到十二年到印度的,但到西藏卻是西元八世紀的事,佛也預言蓮花生大士在佛涅槃後十到十二年來到印度。所以以凡夫的心很難理解這個概念。

  師:今天談得很好,很感謝您前來。

  索:我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非常謝謝您,我要祝福您長命百歲,您要常住此世。

  師:謝謝。

  

《聖嚴法師與索甲仁波切對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西藏生死書·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