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看中、印佛教區別

  從「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看中、印佛教區別

  【漢地傳統的論證】

  『聯燈會要』卷第四的記載是個典型——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禅師說自己可以理解『華嚴經』上的講「須彌藏芥子」,但理解不了「芥子納須彌」是怎麼回怎麼回事。

  智常禅師以頭爲比喻說李渤的頭顱只要一粒椰子那麼大,但被稱能夠裝得下萬卷書,兩者是一個道理。

  【印度傳統的論證】

  印度和藏地的論師一般論證「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的大致過程是——

  1、依『俱舍論』等論典抉擇「無分方極微」在「無分刹那」下生滅一體。而于外境的當下刹那以外的過去、未來皆不存在。

  2、依『因明』等論典,抉擇分析「無分方極微」在世俗谛的真實義的聚合粗大時,有否方分。

  3、依『中論』『釋量論』等經論,抉擇「因爲組成芥子之無方分極微」同于「因爲組成須彌山之無方分極微」,因爲聚合皆同,故在世俗谛義的真實角度,互相可以容納。

  【此例表現的漢印佛教的差異一斑】

  1、漢地只把此句當成是一個比喻;印度是以事實而論的。

  2、漢地論證時,一般不引經據典找依據;而印度的整個過程每一步,都會有大量的教證、理證、實證依據。

  3、漢地論證時,只要講通即是合理,至于符合不符合原意,不重要;印度要求在事實的角度上能夠完全符合文字內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