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
Elizabeth Napper
緣起與空性
劉宇光譯
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
作、譯者簡介
Elizabeth Napper 博士,美國俄亥俄州(Ohio)奧博林學院(Oberlin College)及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畢業。後在新澤西州華盛頓的藏傳佛教研究中心(Tibeban Buddhist Learning Centre in Washington,New Jersey),隨原籍西伯利亞卡爾梅克(Kalmyk)的蒙古族格魯派學僧格西。望傑(Geshe Wangyal 1901-1983)學習,並在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佛學課程取得博士學位。作者能操流利藏語及閱讀古典藏文。除本書外,作者還譯有格魯派《集類學》當中的《心類學》教程Mind in Tibetan Buddhism(Snow Lion,1986)。曾任教于維吉尼亞大學宗教系,現于印度參加建立以尼師爲對象的高等藏傳辯經院(Tibetan Nuns Project)。
中譯者簡曆
劉宇光,香港理工學院畢業,臺大哲學學士,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文科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並于甘肅省西北民族學院藏文系進修基本藏文,現從事格魯派中觀學及量論西方論著的翻譯。分別在臺、港學術期刊發表過有關佛學及藏文的論文、譯文及書評多篇。
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
A Tibetan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Madhyamika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Emptiness and Conventional Phenomena
緣起與空性
強調空性與世俗法之間兼容性的藏傳佛教中觀哲學
作者Elizabeth Napper
譯者劉宇光
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
原作者中文版序
筆者爲宗喀巴對“緣起”及“空性”等關鍵概念之闡釋所寫的概論,現在有了一個中譯本,我對此深感高興。源于印度大學者龍樹的中觀學派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而中觀學派在西藏的探索與發展,又把這學派的精密性與細致度提到新的水平上。
由于其深細難握,中觀哲學常被置于諸多不同的诠釋內,甚至有些還落入斷滅邊的惡見。十四、十五世紀之交,偉大的西藏學者宗喀巴在謹慎地以印度佛教疏釋爲據的情況下,發展處對中觀哲學的優秀闡述。宗喀巴所論構的诠釋,一方面當然明確地緊守反本質主義的一切法度,在此之余更展示出一既保住世俗法,而又前後一貫的表述,並因此爲佛法行者維護業論,提供確切的倫理基礎。
對于中譯本,可遇見它將起兩種作用。一者,向讀者們引介既優秀出色而又細密精確的宗喀巴诠釋,展現藏傳佛學所具極高學術水平的特色;其次,中譯本也會但當導論的功能,把西方學界對這些重要課題的著作推介給讀者。一直以來,我的論述架構之目的在于顯示:“如何可精確地理解龍樹中觀學說?”這問題不但是一個讓曆代諸佛教學派深受困擾之疑難,且對那些力圖理解此等深奧而難于掌握的教法之北美及歐洲當代學者們來說,也同樣是艱難的使命。
我感激譯者肩負把我的文字譯爲中文的任務,願此譯饒益一切有情衆生。
Elizabeth Napper
中譯者導言
宗喀巴·羅桑劄巴(1357-1419,生于藏曆第六饒炯火雞年,即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卒于藏曆第八饒炯土豬年,即明成祖永樂十七年),西藏安多宗喀(今青海省湟水縣)地區人,明代著名藏族佛教哲學家,同事亦是藏傳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家之一,格魯派的創立者。宗喀巴大師是佛教哲學史上最優秀的中觀師之一,因見解特殊而廣受爭議。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則是他首部闡釋中觀哲學之論著,有關的討論主要見之于該論的《毗缽舍那》品。
本議集由兩個部分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宗喀巴廣論《毗缽舍那》品中觀思想的導讀,是E.Napper博士所著緣起與空性(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London:Wisdom Publ.1989)[第一部分:分析篇](Part One:Analysis,p.1-150)及相應注釋。([注1]到[注289],p.643-725)的中譯本。該書是據E.Napper博士的學位論文擴充而成的。
該書英文原版的副標題是:[強調空性與世俗法之間相融性的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全書厚達860頁,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中譯于此的[分析篇](p.1-150,注p.643-725);第二部分廣論《毗缽舍那》品的藏.英節譯(p.153-215,及注p.725-779。對應于法尊法師的廣論中譯本p.399-427);第叁部分是廣論《毗缽舍那》品的格魯派四家夾注的藏英選譯(p.219-400,及注p.779-813);第四[附錄](Appendics)
部分(p.403-523,及注p.813-823),包括兩篇長論文及兩個課判表。全書有注624條,合184頁,另英、梵、藏叁語對照表(Glossary)書目及索引合共130頁。中譯部分占英文原書總篇幅的28%。
除E.Napper博士的論文外,本譯集的“附錄”是由譯者執筆的評論文章,回顧最近二十年,一直到2001年止的西方藏傳佛學研究近況。以《桑耶論爭》、《西藏中觀》、《西藏量論》及《西藏唯識》四個議題爲節項去組織八十年代依賴最具學術意義的數百項英、德文專書及論文,作爲哲學、佛學、藏學及宗教學專業的本科生,據英文論著入手研習藏傳佛教哲學時的文獻指導。
全書在內容上作這樣的選擇及安排,背後的考慮是:因爲現有的中文藏傳佛教研究大多只把焦點放在宗教史而不是哲學史上,即使涉及宗教觀念,也都很少從哲學問題出發,大多只循思想史進路鋪陳之。本書《附錄》則以哲學史作爲哲學問題史的方式扼要地論述藏傳佛學發展(並據此組織文獻),以補充從宗教史角度他歐諾藏傳佛學時的不足。故《附錄》的正文部分多少可視爲全書的哲學史北京的總說明。而E.Napper博士的論文則是從上述廣泛的哲學史北京聚焦到宗喀巴這位藏傳中觀的靈魂人物身上,以他最早期的中觀著述,即廣論《毗缽舍那》品爲例進行深入分析,從質上說明宗喀巴中觀特有的不共見,同時也以宗喀巴爲准,分別在正文及注釋內嚴密地回應古代藏人及當代西方人解中觀時所作的論斷。譯者期望本書能先透過哲學史背景的交代,再深入闡釋宗喀巴中觀學在這脈絡下的立場,讓讀者們能體會宗喀巴的哲學精神。
目錄
原作者中文版序
中譯者導言
目錄
譯詞說明
第一章導論
研究的緣起
第二章廣論總覽
第一節廣論撮要
第二節止住(奢摩他)與觀慧(毗缽舍那)
第叁節宗喀巴討論的脈絡
第四節宗喀巴如何研究傳統
第五節一致性的原則
第叁章經籍诠釋
第四章宗喀巴的論證
第一節曆史進程
第二節四宗義的[所破事]
第叁節誰在挨批
第四節宗喀巴的論證
第五節勝義抉擇
第六節四句破
第七節破四門生
第八節結論
第五章宗喀巴與現代诠釋者(I):不及派
第一節龍樹作爲一個宗教家
第二節辨別[所破事]
第叁節中觀不外是破斥其他系統
第四節中觀是反正理的
第五節中觀是[語言批判]
第六節宗喀巴的立場
1中論的目的
2指認無明
3宗喀巴的泉源
4[自有性]與[有]的差別
5其他宗義不一定都是[所破事]
6不破正理
7單純語言不被破斥
第七節共同的理解
第八節語言分析
第六章宗喀巴與現代诠釋者(II):過尤派
第一節 [分別]是[所破事]
第二節 [中觀抉擇]所破斥的世俗有
第叁節中觀無[見]
第四節中觀不立宗
第七章宗喀巴與現代诠釋者(III):其他議題
第一節 [正理]的角色
第二節空性的狀態
第叁節 [道]的結構
第四節結論
第八章總結:空性與戒行
注釋
附錄:當代西方的藏傳佛教哲學研究1980-2001(劉光宇撰、編)
跋
譯詞說明
原則上文中的經論藏引文及專門名相如已有古漢譯者,絕大多數情況下將沿用舊譯,如舊譯不止一個版本,則盡量選用法尊法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漢譯本(采用通行的民初直排繁體字版)的譯詞及譯文,尤其若引文的中譯是轉引自法尊譯本者,將列明中譯本頁碼,以便對照閱讀。至于專門名相,將在中譯詞首次出現時附上英譯及蔵、梵文音標,以盡量維護其准確性。
在關鍵名相的譯詞上,簡述如下:
1世俗
佛教中觀學“二谛說”當中“世俗谛”的“世俗”(Conventional)一詞原分別譯自兩個梵文字:(梵文以後再找)及()。藏文分別用kun rdzob及 tha snyad二詞譯之。據狄原雲來及()直四郎主編的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昭和49年,1974年),()的漢譯是“世、俗、世俗、世谛、世俗谛”等,()的…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