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P46

  ..續本文上一頁刊》(《IndoIranian Journal》23,1981。P.187-217)p.188;Judit Feher所譯的第一品可見之于《喬瑪誕生二百周年藏學及佛教研究紀念集》(《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Vo1.I(Budapest:Akademiai Kiado,1984)p.211-4。

  (注279)東京:The Hokuseido Press 1980。

  (注280)例如可以看Fenner的「思擇與觀慧之見關系的研究:以《入中論》爲據」及Huntington「《顯句論》及《入中論》內的二谛系統:中觀解脫論研究」二文。

  第八章:總結:空性與戒行

  (注281)Thurman的宗喀巴《辯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英譯p.65-89據傳統資料寫有一宗喀巴的傳略。

  (注282)同上p.77-82。

  (注283)二十世紀格魯派一位離經背道的僧人格敦群佩(Gen-dun-cho-pel,1905-1951),他的《中觀甚深心要龍樹意趣善部莊嚴論》(dhu ma”i zab gnad snying por dril ba”i legs bshad klu sgrub dgongs rgyan,Kalimpong:Mani Printing Works,年分不明)即落入此窩臼。對格敦群佩及這論著的討論,可見Hopkins的《觀空》(《Meditation on Emptiness》p.544-7)。在格魯派內部一直有人想重寫曆史,並否認這論著是格敦群佩的手筆(中譯按:甘肅省西北民族學院的多識教授便抱此立場),也許主要的原因是因他攻擊宗喀巴,但他們的努力沒有說服力。有關格敦群佩的更多討論,可見Heather Stoddard的研究,《安多的苦行僧》(《Le Mendiant de I”Amdo》,Paris:Societe d”Ethenographie,1985)。中譯按:有關格敦群佩的思想,可參考下列中、英文文獻:

  【a】Gedun Chopcl著,J.Hopkins譯,《Tibetan Arts of Love:Sex,Orgasm and Spiritual Healing》(Snow Lion1992)。本書是格敦群佩《論欲望》的英譯,該書是他對性欲及兩性關系的探討。

  【b】更頓群培著,格桑曲批譯,周季文校,《更敦群培文集精要》(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c】Donald Lopez,Jr.,"dGe Dun Chos Phel”s《Klu Sgrub dGongs Rgyan》: a preliminary study"收于《Tibetan Studies》Vol.I,The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Human Culture,Oslo,1994。簡述格敦群佩著作《龍樹意趣》的思想。

  【d】Donail Lopez,Jr.,"dGe dun Chos phel”s position on Vigrahavyavartini29",《The Buddhist Forum1991-1993》Vol.III,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1994.對《回诤論》廿九頌的討論。

  【e】杜永彬著,《二十世紀西藏奇僧:人文主義先驅敦群培大師評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筆者對這書有一評論文章,正侯出版)

  而有關他的政治反抗活動,可參考以下文獻;

  【f】M.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U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Ch.13,p.427-463。

  【g】H.Stoddard,“Tibetan publi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收于《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Tibet》,R.Barnett及S.Akiner合編(C.Hurst Publisher,1994)P.126.

  【h】恰白.次旦平措等著,格桑益西等合議,《西藏通史,松石寶串》(拉薩:西藏社科院等聯合出版1996)第七章第十節的「格敦群佩」專題p.9560970。

  【i】杜永彬著,更敦群培與西藏革命黨」,收于《西藏研究季刊》總71期,1999年5月,p.38-43。

  【j】Tsring Shakya,《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1947》(Pimlico1999)p.116.

  (注284)例如宗喀巴下結論斷定清辯肯定意識是「人」,因這少許也表示他肯定在勝義抉擇下,可找得到或肯定自性有。這判斷據清辯《思擇炎》內一個扼要的段落而來。在其中,清辯說當其他學派企圖去證明意識是我時,這些其他學派正在證明對清辯來說已是確立了的東西。見Hopkins的《觀空》(《Meditation on Emptiness》)一書p.695-6對這一點的討論。

  (注285)《廣論》(Dharamsala藏文版)381a.6-381b.1;亦見Wayman英譯p.198及法尊法師中譯本p.416-417。

  (注286)《廣論》(Dharamsala藏文版)408b.1;亦見Wayman英譯p.241及法尊法師中譯本p.445-447。

  (注287)《廣論》(Dharamsala藏文版)337b.5-377b.6;亦見Wayman英譯p.193及法尊法師中譯本p.413。

  (注288)《聖道叁要》(lam gtso rnam gsum),格西.索巴(Geshe Sopa)及J.Hopkins譯,亦見丹增嘉措著,《慈悲與徹見》(《Kindness,Clarity and Insight》)p.148。

  (注289)《慈悲與徹見》p.43。

  附錄:當代西方的藏傳佛教哲學研究

  1980-2001(劉宇光撰、編)

  Ⅰ.導論習202

  a.定義:藏傳佛教哲學202

  b.藏傳佛教哲學在佛教史上的座標204

  c.當代西方藏傳佛教哲學研究近況208

  Ⅱ.拉薩桑耶寺論诤213

  a.事件213

  b.文獻213

  c.義理評估214

  d.事件對西藏佛學的影響216

  e.書目:桑耶論诤218

  Ⅲ.西藏中觀225

  a.何謂「西藏中觀」?225

  b.西藏中觀的中文論著簡略回顧225

  c.中後期印度中觀藏譯本的西方研究228

  d.宗喀巴所引起的爭論229

  e.西藏各學派、宗派中觀诠釋的西方研究231

  f.書目:西藏中觀238

  Ⅳ.西藏量論254

  a.西藏「集類學」與學問寺經院教育體製254

  b.不同存在論立場的西藏量論258

  c.量論與解脫論262

  d.書目:西藏量論264

  Ⅴ.西藏唯識272

  a.藏傳唯識272

  b.書目:西藏唯識274

  總結277

  本文是以哲學、宗教學、佛學及藏學等學術領域的研究者爲主要對象,系統地說明當代西方學界的西藏佛教哲學研究成果,其中首要著重的是英語著作,其次也包括少量德文著作。

  Ⅰ.導論

  a.定義:藏傳佛教哲學

  這裏「哲學」一詞是采取較狹義用法,專指透過概念的界定、分析、推論,系統地建構對認知、語言、論理、存在、意識等課題之論述。而所謂「西藏佛教哲學」是指藏傳佛教當中以嚴格學術著稱的學派、宗派所建立的典型「學問寺」【按1】屬下各類教學院(即「聞思院」,紮倉,藏grwatshang)教育體製內所研、教的經院式(Scholasticism)佛教顯教(mtshan nyid)哲學。具體包括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大「宗義」(grub mtya),及由因類學(量理)、心類學(量識)、攝類學(量境)所組成的西藏知識論綜合學科。從製式用書上來講,是指以法稱《釋量論》、世親《俱舍論》、無著《現觀莊嚴論》、月稱《入中論》及德光《律論》所謂「五部大論」爲軸心,輔以寺內聞思院一級爲基本教學單位所使用的配套教科書系統。

  但屬宗教修持部份的密教則不入本部範圍。此一宗教/哲學劃分准則並非來自現代的西方哲學。盡管佛教哲學本來就源自宗教背景,亦實踐于宗教目標,然而晚期印度佛教向來便以顯教及密教來區分宗教的哲學討論與修持實踐,這一點在藏傳佛教尤有清楚的劃分【按2】。若以格魯派六大學問寺爲例,那是指在投考「拉燃巴·格西」學位(Lharampa Geshe)前接受的十多個學級訓練時所習的內容。一般而言,此一較嚴格意義下的「藏傳佛教哲學」被書寫成以下四類學術文獻,由淺入深依序爲:1.「習辯指南」(Yig cha),2.「集類學」教程(bsdus grwa),3.「宗義書」(grub mtha)及4.「辯難書」(dmar khrid)及「臨場指引」(myong khr…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