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講師廖本聖
提要
印度佛教主要分爲四大宗派:屬于小乘的毘婆沙宗、經部宗,以及屬于大乘的唯識宗、中觀宗。其中,每一宗均有它獨特、不共的修行理論,這些修行理論被稱爲「宗義」或「學說綱要」;而闡明這些修行理論的著作,就名爲「宗義書」或「學說綱要書」。
依據佛教的宗義,若不了解「無我」的道理,是不可能徹底斷除煩惱及痛苦的根本-我執-及其習氣而解脫、成佛;因此,佛教各宗的宗義書,就是從自宗的角度去說明無我的見解。一般均認爲:中觀宗的無我(=無自性=空性=無實有)見解最究竟;而了解下部宗義,則是通往上部宗義的階梯。
在西藏格魯派當中,題名爲「宗義建立」的著作不只一部,本文所要處理的是至尊.法幢吉祥賢所著的《宗義建立》,而這部論也是格魯派叁大寺當中的色拉寺伽僧院及甘丹寺北頂僧院這二個僧院所共同使用的教科書,因此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關鍵詞:1.宗義2.宗義書3.無我4.我執5.至尊.法幢吉祥賢6.宗義建立
【目次】
一、前言
二、至尊.法幢吉祥賢的簡要傳記
叁、文獻來源
四、譯注體例
五、譯注研究
六、《宗義建立》的譯注
(一)總說
1.定義
2.分類
3.分類的個別意義
(二)別說
1 . 解說毘婆沙宗的系統
- 定義
- 分類
- 語詞解釋
- 對境的主張方式
- 有境的主張方式
- 無我的主張方式
- 地道的建立
2. 解說經部宗的系統
2-1.定義
2-2.分類
2-3.語詞解釋
2-4.對境的主張方式
2-5.有境的主張方式
2-6.無我的主張方式
2-7.地道的建立
3.解說唯識宗的系統
3-1.定義
3-2.分類
3-3.語詞解釋
3-4.對境的主張方式
3-5.有境的主張方式
3-6.無我的主張方式
3-7.地道的建立
4.解說說無體性宗的系統
4-1.定義
4-2.分類
4-3.分類的個別意義
4-3-1.自續派
4-3-1-1.定義
4-3-1-2.分類
4-3-1-3.語詞解釋
4-3-1-4.對境的主張方式
4-3-1-5.有境的主張方式
4-3-1-6.無我的主張方式
4-3-1-7.地道的建立
4-3-2.應成派
4-3-2-1.定義
4-3-2-2.分類
4-3-2-3.語詞解釋
4-3-2-4.對境的主張方式
4-3-2-5.有境的主張方式
4-3-2-6.無我的主張方式
4-3-2-7.地道的建立
七、結語
八、參考書目
一、前言
每一位有情都想要究竟離苦得樂,這一點大家都是一樣、都是平等的,這就是寂天 1菩薩在其《學處要集》 2的根本頌第一頌「如自與他等,不欲怖及苦;與我何差別,護自不護他?」及《入菩薩行論》 3第八品當中提到的「自他平等」(頌 90-110)的觀念;因此,我們絕對沒有理由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因爲別人也想要快樂。有「自他平等」的觀念作爲基礎,進一步我們要將「重視自己甚于重視他人」的想法徹底轉變成「重視他人甚于重視自己」,也就是寂天菩薩于《入行論》第八品所說的「自他相換」(頌111-165)。唯有如此,利他、成佛才有可能,否則均將僅是空談,如《入行論》第八品雲:「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爲利他,且觀此二別!」(頌 130)。
雖然每一位有情都想究竟離苦得樂,但因爲無始無明的緣故,所想、所作均與究竟離苦得樂這個目標背道而馳,總以爲自私自利、愛自瞋他、不管他人才是讓自己得到快樂的原因,而這個情況就像《入行論》第一品所說的:「衆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頌 2 8)4亦即愚昧之人雖想得到安樂之果,但卻不懂樂果之因來自于善業或無漏業,也就是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想法與行爲;因此,在心裏想著樂果的同時,卻不斷造做損人利己的惡業,因而與內心希求的樂果距離愈來愈遠。因此,若想要離苦得樂,我們就必須徹底改變原先自私自利的想法,真正去行利他。
要離苦得樂,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目前的處境的確是苦的,如此才會産生自己想要斷除苦、出離苦的想法,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希望解脫一切有情的痛苦;正如《入菩薩行論》第六品所說的:「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定!」(頌 12 cd)。而斷除苦,不只是斷除「苦受」(苦苦)而已,甚至更微細「有漏樂受」(壞苦)及「舍受」(周遍行苦)也要斷除。連動物都知道要免于苦受,更不用說人類了;但光知道免于苦受,而不知道免于有漏樂受及舍受,那人類比起動物並沒有高明到哪裏;人類之所以勝過動物就在于人類有智慧去了解到有漏樂受及舍受在本質上也是苦的,也是應該要斷除的。但因爲人類擁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小聰明及好逸惡勞的劣根性,因此習慣于不斷追逐有漏樂受以便取代苦受,而不去思惟徹底滅苦之法,生命有限的寶貴人身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虛度了。因此,如何體悟到有漏樂受及舍受也是我們應該斷除的對象,是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而光知道要斷除叁苦(苦谛),卻不知要斷除叁苦的因(集谛),仍無法徹底從苦脫離,因爲只要叁苦之因仍在,叁苦的産生只是遲早的事;因此,唯有將叁苦及其因徹底斷除,解脫輪回、甚至成佛才有可能。叁苦的因是什麼?也就是「煩惱」及「業」,其中,煩惱又是業的因。而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執一切法爲實有的顛倒分別)。若能從煩惱的根本-我執-斷除,一切的煩惱、業及輪回的苦果才有畢竟止息(滅谛)的一天。而要正對治我執,則有賴于「無我的見解」(了解一切法爲無實有的見解)或「空性見」,而宗義書主要探討的就是無我的智慧及其所斷的我執等內容。
所修之法,若沒有結合「人身暇滿、義大、難得」、「念死無常」、「思惟叁惡趣苦」、「歸依叁寶」、「信解業果」等「來世爲主、今生爲輔」5的動機或想法,則該法不會成爲人天善法(共下士道),因爲這些內容是確保我們下一世繼續得生人天二善趣的主因。所修之法,若沒有結合「出離心」(出離輪回之心)或「希求解脫苦及苦因之心」,則無法進入二乘(聲聞與獨覺)的資糧道6(共中士道), 因爲它是帶領我們解脫輪回的主因。光生起自己想要出離輪回之心,而沒有産生想要讓一切從無始以來曾經當過自己父母的有情均出離輪回之苦的「大悲心」(上士道), 7以及爲利衆生願成佛的、無造作的「大乘世俗菩提心」來攝持,則無法進入大乘資糧道, 8不配稱爲「佛子」9或「菩薩」 10。11若僅有出離心、菩提心,而沒有「無我的見解」或「空性正見」, 12則不可能斬斷輪回當中惑(煩惱)、業、苦的根本--「我執」或「實執」--而證得二乘的解脫及大乘的佛果,因爲「無我的見解」或「空性正見」才是「我執」或「實執」的正對治。而探討「無我見解」的宗派在印度佛教當中主要分爲四大宗:屬于小乘的毘婆沙、經部二宗,以及屬于大乘的唯識、中觀二宗。其中,每一宗均有它獨特、不共的學說,這些學說就稱爲「宗義」或「悉檀」13或「學說綱要」,而闡明這些學說的論著,就名爲「宗義書」或「學說綱要書」。
佛教的宗義,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已,它的目的主要在引導學習者透過「基」(帶有我執、煩惱及其種子與習氣的心識)、「道」(淨化內心的我執、煩惱及其種子與習氣的方法)、「果」(已完全去除我執、煩惱及其種子與習氣的心識)的步驟,逐漸淨化自己內心的我執與煩惱。依據佛教的宗義,若不了解「無我」(或「無自性」、「空性」、「無實有」)的道理,是不可能徹底去除煩惱的根本--二我執(執著「補特伽羅」或「法」爲實有的錯誤認知)-及其種子與習氣;因此,佛教各宗的宗義書,其重點就是從自宗的角度去說明無我的見解。
雖然每一宗均認爲自己所主張的無我見解最爲究竟,但從大乘的二宗(唯識宗、中觀宗)來看小乘的二宗(毘婆沙宗、經部宗),則後二者的宗義見解不是落入「常邊」就是掉入「斷邊」;甚至在大乘的二宗當中,唯識宗的見解亦被中觀宗評爲不夠究竟。然而一般均認爲:下部宗義與上部宗義彼此是相輔相成的,亦即了解下部宗義,是通往上部宗義的階梯。 14
大約第 10世紀以前,印度佛教的典籍當中就已經有四部宗義的專書出現。例如傑大裏15的《善逝宗義分別論》 16及其自釋17,內容是依序解說毘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與中觀宗等四個學派的中心教義,而將中觀宗的哲學教義視爲最究竟;聖提婆 18《智心集論》 19及菩提跋陀羅 20《智心集論會注》21的內容則是敘述外教及佛教四大學派之主要教義並加以評論;密續學者無二金剛 22的《真性寶鬘》 23則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波羅蜜多乘)及「真言理趣」(密乘)四個方面來說明佛教教義,其中有談到四部宗義,並認爲經部宗屬于大乘,這點很值得注意;另外,無二金剛還有一部名爲《十真性論》 24的小論,而有俱生金剛 25爲其作注,名爲《十真性論廣注》26。27從以上的內容可以得知,四部宗義的分類及敘述方式,並不是西藏人所獨創,在印度佛教傳統當中原本就已存在。
至于中國古代的典籍當中,並無講述印度佛教四部宗義的專書,因此若要了解毘婆沙宗的宗義,必須透過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的《大毘婆沙論…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