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I>
安立「『粗、細品我執及其種子』及『由其(粗、細品我執)勢力所生之貪等及其種子』」爲「煩惱障」--亦即主要對于證得解脫造成中斷的障礙;安立「『實執的習氣』及『由其(實執的習氣)勢力所生的一切〔能、所〕二顯錯亂的部分』」爲「所知障」--亦即主要對于證得一切相智造成中斷的障礙。590
對于「叁乘之補特伽羅所修習的見解」而言,並無優、劣的差別,因爲這叁者均以「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及「細品法無我」作爲「主要的所修」。對于「主要的所斷」而言,〔叁乘之補特伽羅〕則有差別,因爲諸聲聞及獨覺以「二我執 591及其種子」作爲「主要的所斷」;而諸菩薩則以它(二我執)的習氣作爲「主要的所斷」。
- 地道的建立
「處于『根本定』592當中之聲聞及獨覺阿羅漢之心相續中,以『斷除二我執及其種子』而顯出差別的真如性 593」是「無余涅槃」 594;「處于『後得位』595當中之聲聞及獨覺阿羅漢之心相續中,如上那樣〔以『斷除二我執及其種子』而顯出差別〕的真如性」則是「有余涅槃」596。597
從一開始種姓就決定的諸大乘種姓者,他們「斷除煩惱障」與「證得〔菩薩〕第八地」這二者是同時的;而「斷除所知障」與「現證佛的四身」是同時的。
唵斯哇斯帝
分辨自他學說系統中,無謬理及非理善說藏,
由宗義之理付梓所生:極白善聚彙集之勢力,
透過趨入正道之理則,從根拔除邪說之誤謬;
願諸衆生心光中持有:佛教長久清明勝福分!
177參: S&H(1989, 219)。當一個人歸依或禮拜叁寶當中的佛寶時,他不是禮拜佛身,而是禮拜佛智。
178 gang zag。參: Hopkins(1996, 268-271)S&H(1989, 181)。一切法包含二大範疇:「有爲法」(無常法)及「無爲法」(常法)。其中,「有爲法」又包含叁個範疇:色法、認知(包含心及心所)、不相應行。而「補特伽羅」是「不相應行」(ldan min ”du byed, non-associated compositional factors)。因爲它是依于「色法」及「認知」等諸蘊的聚合而假名安立的,所以它既不是色法,也不是認知;而它是無常,所以也不是「無爲法」。「與心或心所不相應之行」(即:不相應行)的實例是有爲法的四個特質:生、住、異、滅。從詞源學來說,這些是與諸心或心所不相應之法;更明確地說,它們既不是色法也不是認知,因此是一個獨立的範疇
179 dkon mchog gsum skyabs gnas yang dag tu khas len zhing/ de las gzhan pa”i skyabs gnas mi ”dod pa”i grub mtha” smra ba”i gang zag de/ Nang pa sangs rgyas pa”i grub mtha” smra ba”i gang zag gi mtshan nyid
180 即:內道佛教徒之說宗義的補特伽羅。
181 Bye brag smra ba, Vaibhasika。
182 mDo sde pa, Sautrantika。
183 Sems tsam pa, Cittamatra。
184 NGo bo nyid med par smra ba, Nihsvabhavavadin。也就是「中觀宗」(dBu ma pa, Madhyamika)。
185 don smra sde gnyis。參: NGag dbang dpal ldan(昂汪奔登) , Kun mkhyen ”Jam dbyangs bzhad pa”i rdo rjes mdzad pa”i grub mtha” rtsa ba gdong lnga”i sgra dbyangs zhes bya ba”i tshig ”grel(遍智.蔣央協悲多傑造《宗義根本頌:獅子吼》之詞義釋) , edited by dGe bshes rNam rgyal skal ldan(南傑給登格西) ,(no publisher”s name, 1973.), ff. 309-310提及:在內道的說宗義者當中,透過「主張實有之事物」及「否定實有之事物」的二種觀點,而分爲「說實事師」(dngos smra ba,即:毘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及「說無體性師」(NGo bo nyid med par smra ba,即:中觀宗)二種;其中的第一種--說實事師,由「主張『外境實有』」及「主張『雖無外境然執內心爲實有』」的差別,又分爲「說外境師」(don smra)及「唯識宗」二種。其中的「說外境師」即毘婆沙宗及經部宗,因爲這二宗均主張外境實有。
解說毘婆沙宗的系統
186根據 L&N(1980, 173~)的 Tibetan Text, f. 3b, l.4,「自證識」的定義爲「具有『能取的形象』者」(”dzin rnam rang rig gi mtshan nyid)。另參L&N(1980, 19&56&60)及 Klein(1998, 111)。「識」或「認知」可以分爲二類:「他證識」(gzhan rig)及「自證識」(rang rig, svasamvedana)。「凡是趨入對境而非趨入內識者」,就是「他證識」,它是屬于朝向外的識;而「凡是能經驗內識者」,則是「自證識」,因爲它趨入內識,因此它可以說是屬于朝向內kha nang lta”i shes pa)的識。將上述的說明應用在「取青色之眼識」時,眼識本身是「他證識」,而經驗這個眼識的識,則是「自證識」。此外,「能取」(”dzin pa, grahaka, the apprehender)是相對于「所取」(bzung ba, grahya, the apprehended)來說的。以「取青色之眼識」與其所執取的「青色」爲例,前者爲「能取」,後者爲「所取」。而「取青色之眼識」因爲看見「青色的形象」,所以稱爲「具有『所取的形象』者」,也就是「他證識」;而能夠感受「取青色的眼識」的自證識,則稱爲「具有『能取的形象』者」。而安立「自證識」的目的在于讓我們能夠“記憶”先前的識。承認自證識的宗派有:經部宗、唯識宗、瑜伽行中觀自續派。
187 bden grub。也就是「實有」。
188 rang rig mi ”dod cing phyi don bden grub tu ”dod pa”i theg dman gyi grub mtha” smra ba”i gang zag de/ Bye brag smra ba”i mtshan nyid。根據 S&H(1989, 179)的說法,這個定義必須加以限定,因爲它不能排除「隨教行經部宗」--不承認自證識而且主張外境實有--的主張。但在 L&N(1980, 64&65)關于「隨教行經部宗」承、不承認自證識,有許多種說法。蔣央協巴(1648-1721)認爲此宗不承認自證識,但貢確吉美汪波(蔣央協巴第二世, 1728-91)則認爲承認。自證識,粗略來說,就是心在認知一個對境的同時,也了解心本身。
189 KHa che, Kashmiri。即:克什米爾。
190 NYi ”og, Aparantaka。
191 Yul dbus, Magadha。即:摩竭陀。
192參 S&H(1989, 180)及 Hopkins(1996, 339-341&713-719)。依據各種記載,一般衆所皆知的十八部派有從一、二、叁、或四個根本部派分出來的情況。毘婆沙宗僅是十八個部派的總名,而非某一部派的名稱。
193 bye brag的音譯爲「毘婆沙」,意譯爲「別」。此處的「毘婆沙」是指《大毘婆沙論》(Bye brag bshad mdzod chen mo)bye brag
194 Bye brag bshad mdzod chen mo, Mahavibhasa
195 dus gsum。此處的「叁時」是指「過去時的對境」、「現在時的對境」、「未來時的對境」這叁者;而非指時間本身。參S&H(1989, 192)。昨天的瓶以「過去之瓶」(a past pot)的方式存在于今天。事物的過去發生在它的現存之後,亦即經過它的現存之後。明天的瓶以「未來之瓶」(a future pot)的方式存在于今天。事物的未來發生在它的現存之前,亦即在它的現存還未來之前。今天的瓶以「現在之瓶」(a present pot)的方式存在于今天
196參:經部宗「 2-4.境的主張方式」。「實質」(rdzas, dravya)與「事物」(dngos po)是同義詞。但毘婆沙宗的主張似乎不是如此,例如在 S&H(1989, 183):假如某物是「實質有」(rdzas yod),則它未必是「實質」,因爲無常法雖是「實質有」,但不是實質;更確切地說,「實質有」(與勝義谛同義)的意思是「當一個對境透過物理的方式破壞或心理…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