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P16

  ..續本文上一頁on sum gyi mtshan nyid。

  328 rtog pa dang bral zhing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

  329 rang rig mngon sum gyi tshad ma。參: S&H(1989, 198)。「自證識」(self-cognition)是指透過無〔主、客〕二元的方式了解識的識。粗略來說,它(自證識)是識的一部分;所有承認這種形式的識的系統均主張它(自證識)與它所了解的識是相同性質,因此它(自證識)是透過無二元的方式了解識。基于這個理由,毘婆沙宗、隨教行經部宗、經部行自續派及應成派均否定自證識,因爲他們認爲,假如自證識存在的話,主體及客體將會混淆。而其他學派則堅持自證識的存在主要是基于共通的經驗,亦即我們可以回憶起「觀看對境之識」及「所見之對境」,因此這顯示了主體部分(觀看對境之識)被記錄在認知當中。因爲,假如主體部分沒有被〔自證識〕經驗到的話,那麼對于認知對境的主體部分將不會有任何記憶。

  330 dbang po”i mngon sum gyi tshad ma。

  331 yid kyi mngon sum gyi tshad ma。

  332 rnal ”byor mngon sum gyi tshad ma。參: S&H(1989, 246)。屬于見道或修道的無間道所了解的對境必定是被直接了解。凡是被直接了解者,必然是自相法,而且總是有爲法。然而,空性是一個無爲法,因此不是一個自相法。因爲空性無法被直接認知,此派主張:瑜伽現前無法“直接”了解無我,更確切地說,它了解的是不再受這種我所限定的心與身;因此,是有爲法--亦即「身、心」二蘊--被直接認知;因此,「補特伽羅我的空性」是被“間接”認知。由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將經部宗與大乘學派明確地區分開來,因爲後者主張:空性本身可以直接被認知。

  333 kha nang kho nar phyogs shing ”dzin pa yan gar bar gyur pa”i rtog pa dang bral zhing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dang po(rang rig mngon sum gyi tshad ma) ”i mtshan nyid。

  334 rang gi thun mong ma yin pa”i bdag rkyen dbang po gzugs can pa la brten nas byung ba”i rtog pa dang bral zhing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gnyis pa(dbang po”i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

  335 rang gi thun mong ma yin pa”i bdag rkyen yid dbang la brten nas byung ba”i rtog pa dang bral zhing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gsum pa(yid kyi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

  336 rang gi bdag rkyen zhi lhag zung ”brel gyi ting nge ”dzin la brten nas phra ba”i mi rtag pa dang/ gang zag gi bdag med phra rags gang rung mngon sum du rtogs pa”i ye shes/ bzhi pa(rnal ”byor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

  337 rtags yang dag。即「正確的因相」或「正確的理由」。

  338 rang gi rten rtags yang dag la brten nas skyes pa”i gsar du mi slu ba”i zhen rig

  de/ rjes su dpag pa”i tshad ma”i mtshan nyid。

  339 dngos stobs rjes dpag。

  340 grags pa”i rjes dpag。舊譯:極成比量。

  341 yid ches rjes dpag。或稱:聖教比量。

  342 byas〔pa〕。即「已經被製造出來者」或簡稱「産品」(product)、「作品」。

  343 rtags。「因相」即「原因」或「理由」。

  344 sgra mi rtag。

  345 rtog yul na yod pa。

  346 ri bong can。即「月球」本身。因爲月球當中有兔子的影像,所以古印度人將月球本身稱爲「有兔」

  347 ri bong can zla sgras brjod rung

  348 dpyad gsum gyis dag pa”i lung。「叁察清淨」的意思是:可以禁得起「現量」、「事勢比量」及「信許比量」叁者檢視者

  349 sbyin pas longs spyod khrims kyis bde。出自龍樹菩薩的《中觀寶鬘論》(dBu ma rin chen phreng ba)。 350 ”thad ldan。即:法上( CHos mchog)的《量觀察》,TC, no. 4249,PE, no. 5727。

  351 grub bde。即:「成立」及「安住」。在「現前的第一剎那」與「比度的第一剎那」二者之後生起的心識,因爲屬于前二者之相續,因此在「成立」及「安住」方面,與前二者並沒有不同,所以隨後那些剎那並不是量。參: L&N(1980, 86)。

  352 mngon sum dang rjes su dpag pa”i skad cig dang po gnyis ni tshad ma yin la/ de dag gi rgyun du gyur pa grub bde tha mi dad pa”i phyir phyi ma rnams ni tshad ma yin spangs pa”o。

  353 gsar du mi slu ba ma yin pa”i rig pa/ tshad min gyi blo”i mtshan nyid。

  354 dpyad shes/ bcad shes。參: S&H(1989, 240)。「再決知」是跟隨在新了解對境的現前或比度的那一剎那之後了解對境的現前或分別知的那些剎那;它們雖然有效,但不是新的,因此不是量( tshad ma, pramana)。

  355 log shes。參: S&H(1989, 240-241)。「顛倒識」(a wrong consciousness)是指「對于『趨入境』(”jug yul, the object of engagement)感到錯亂的任何識」;例如,由于眼睛的缺陷,而産生了將月亮看成二個的顛倒識。我們不應將「顛倒識」與「錯亂識」(”khrul shes, a mistaken consciousness)二者混淆,後者之所以這樣稱呼,是由于它是一個「對于『顯現境』(snang yul, the appearing object)感到錯亂的識」。「了解『聲音是無常』的比度知」的顯現境是「『無常的聲音』的總的影像」;它的耽著境是「無常的聲音」。所有的比度知均對于它們的顯現境感到錯亂,因爲它們的對境的總的影像顯現爲好像是真正的對境。但是,「比度知」並不會認爲「總的影像」與「真正的對境」是相同的;亦即它不會認爲:「無常之聲的總的影像是真正的無常之聲」。總的影像對于一個比度知來說,僅是“顯現”爲真正的無常之聲。因此,「比度知是錯亂」的意思是「一個〔總的〕影像對它而言顯現爲真正的對境」,但是它對于其趨入境或耽著境則不會錯亂,就像「了解『聲音是無常』」的情況。另一方面,「顛倒識」對于其趨入境産生錯亂的意思是,例如,它將一個月亮看成二個或者執聲音爲常

  356 the tshom。參: S&H(1989, 241-242)。「猶豫」是五個非量知當中的第叁個,它有叁種形式。第一種是「不符合事實的猶豫」,例如無法決定聲音爲常或無常,但傾向于聲音是常的顛倒見解的識。第二種是「正確與顛倒各半的猶豫」(等分猶豫),例如傾向于聲音是常的顛倒見解及聲音是無常的正確見解的識。第叁種是「符合事實的猶豫」,例如無法確定聲音爲常或無常,但傾向于聲音是無常的正確見解的識。猶豫的這叁種階段常常可以在從顛倒見或無明經曆至正見或智慧的過程中,被連續地經驗到

  357 yid dpyod。參: S&H(1989, 242)。「伺察意」是一個分別識而非一個無分別識。例如,它雖然可以“決定”聲音是無常,但它沒有不可動搖的信念。通…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