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rnam par bzhag pa rin po che”i phreng ba(宗義建立:寶鬘),(Mundgod, India: Drepung Gomang Library, 1998), p. 37.「中觀宗」(dbu ma pa)的定義內容。另參: S&H(1989, 279)。
469 「體性」(ngo bo nyid)或「自性」(rang bzhin)有叁種用法:(1)法(現象)于世俗中存在之性質,例如火的熱度;(2)法(現象)的真實或最究竟的本質,也就是它的空性或無實有;(3)實有--對境以它自己最究竟的存在方式而成立起來。所有的中觀派學者均承認(1)及(2)而破斥(3)。參: S&H(1989, 281)。
470「說無體性宗」(NGo bo nyid med par smra ba, nihsvabhavavadin)即「中觀宗」(dbumapa, madhyamika)。參S&H(1989, 279-280)。「中觀宗破斥一切法--甚至連一個微塵--爲實有,這意味此宗透過論理顯示諸事物並非如它們自己存在的方式成立,或者不是如它們自己的真實相貌般成立。例如:桌子最究竟的存在方式並不是桌子,而是它以它自己的真實相貌成立的空性。依據格魯派的诠釋,中觀自續派認爲,諸法在不透過『無缺陷的覺知』(blo gnod med,即:量或有效的認知)中顯現而安立的情況下,無法僅由它自己不共的存在方式成立起來。雖然對境由它們自己方面成立,但是關于它們的存在,也必須有賴于在無缺陷的覺知當中的顯現而安立。然而,在應成派的系統中,破斥實有也包含了破斥法由自己方面存在或自性存在,因此,對境僅以假名存在。因爲中觀宗的這二個支派均認爲諸法存在(只是自續派認爲諸法以有自性的方式存在,而應成派認爲諸法以無自性的方式存在),因此破斥實有並非意味諸事物完全不存在;更確切地說,它們(實有)看起好像是它們(諸法)真正存在的方式,但事實不然;因此它們是虛假成立。
471 bden dngos tha snyad du yang mi ”dod pa”i theg chen gyi grub mtha” smra ba”i gang zag de/ NGo bo nyid med par smra ba”i mtshan nyid。
472 Rang rgyud pa。
473 THal ”gyur ba。
474參: S&H(1989, 282-283)。「『正確的因相』或『正確的原因』必須具有叁個特質(即:因叁相):(1)第一因相(phyogs chos, paksadharma, property of the subject,或稱:宗法式):『因相』必須是『有法』(chos can, dharmin, subject,主題=欲知有法=诤事=宗之前陳)的一個屬性;(2)第二因相(rjes khyab, anvayavyapti, pervasion,隨遍式):『因相』必須爲『後陳』(所立法=述語)所周遍,亦即;『後陳』必須總是適用于『原因』的某種事物;(3)第叁因相(ldog khyab, vyatirekavyapti, counter pervasion,反遍式):『後陳的否定』必然爲『因相的否定』所周遍。例如在『補特伽羅,無實有,緣起故』這樣一個叁支比量當中,『補特伽羅』是『有法』,『無實有』是『後陳』,『緣起』則是『因相』或『原因』。原因是有法的屬性,因爲補特伽羅是緣起。後陳涵蓋原因,因爲凡是緣起皆無實有,亦即並非如它們自己存在的方式而有。反遍亦真,因爲從假設的觀點來說,實有的對境絕非緣起。自續派主張,正因在非勝義存在的範圍內,自性地具有這些叁個特質(因叁相)。而「它們非勝義存在」的意思是:在沒有透過『無缺陷的覺知』(blo gnod med)中顯現之力而安立〔它們〕的情況下,它們(因叁相)不以它們自己不共的存在方式成立起來。」亦即:自續派認爲「因叁相」是自性成立,但不是勝義成立(實有)
475 rang rgyud kyi rtags zhal gyis bzhes pa”i sgo nas bden dngos tha snyad du”ang mi ”dod pa”i dbu ma pa de/ Rang rgyud pa”i mtshan nyid
476 Rang bzhin gyis yod par smra ba”i dbu ma pa
477 mDo sde spyod pa”i dbu ma rang rgyud pa
478 rNal ”byor spyod pa”i dbu ma rang rgyud pa
479 tha snyad kyi rnam gzhag phal cher mdo sde pa dang sgo bstun nas smra ba”i dbu ma pa de/ dang po(mDo sde spyod pa”i dbu ma rang rgyud pa)”i mtshan nyid。
480 tha snyad kyi rnam gzhag phal cher sems tsam pa dang sgo bstun nas smra ba”i dbu ma pa de/ gnyis pa(rNal ”byor spyod pa”i dbu ma rang rgyud pa)”i mtshan nyid。
481 Legs ldan ”byed, BHavaviveka。
482 Ye shes snying po, Jbana-garbha。
483 ZHi ba ”tsho, Wantaraksita。
484 Seng ge bzang po, Hari-bhadra。
485 Kamalashi la, Kamala-wila。
486即:自性成立的因相。
487 rang gi mtshan nyid kyis grub pa。
488 rang ngos nas grub pa。
489 rang bzhin gyis grub pa。參S&H(1989, 286)。自續派主張一切法均是如此(自性成立、以自己的特性成立等);然而應成派則否定一切法的這些。
490參:法尊( 1949, 39-40)。在1)「谛有」=「谛實成立」=「實有」(bden par grub pa)、「真有」=「于真性中成立」(de kho na nyid du grub pa)、「勝義有」=「勝義成立」(don dam par grub pa)、「真實有」=「真實成立」(yang dag par grub pa)、「實物有」=「實質有」(rdzas yod);(2)「自相有」=「自性相成立」(rang gi mtshan nyid kyis grub pa)、「自性有」=「自性成立」(rang bzhin gyis grub pa)、「自體有」=「體性成立」(ngo bo nyid kyis grub pa)當中,自續派認爲( 1)不論在世俗或勝義當中,均無法成立;而(2)則于世俗中成立。應成派則認爲:(1)與(2)不論在世俗或勝義中,均無法成立。另參: Hopkins(1983, 36)。更列17種相關術語
491 ”dus ma byas kyi nam mkha”
492 ”gog bden。這點與應成派不同。見:「4-3-2-4.對境的主張方式」。應成派認爲「滅谛」是「勝義谛」而非「世俗谛」
493 ”das。
494 ma ”ongs。
495 gang zag gi bdag med phra mo
496 med dgag。
497 kun rdzob bden pa。
498 don dam bden pa。
499 chos nyid。
500 chos kyi bdag med phra mo。
501自續派認爲:「勝義谛」、「法性」及「細品法無我」這叁者是空性。
502 gzugs sogs don lnga。即「色等五境」:色、聲、香、味、觸。
503 shes pa。包含心、心所法。
504 rdul phran cha med las brtsams pa”i rags pa phyi don du ”dod。
505參: S&H(1989, 286)。當行者在根本定中現觀勝義谛--空性--之時,它是在完全無二元的方式中,沒有主、客之顯現、名言、分別的影像、相異或實有。唯有透過這種沒有主、客二元的方式才能了解勝義谛。「二元的狀態」在這裏是指「主體」與「客體」的顯現,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這個系統中,前述二者(主體與客體)在名言(世俗)當中,是相同體性。
506通常簡稱爲「量」。
507亦即僅主張叁種現前:根現前、意現前及瑜伽現前
508即:瑜伽行中觀自續派。
509即: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及瑜伽現前
510參:廖本聖(…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