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

  中华佛学研究所专任讲师廖本圣

  提要

  印度佛教主要分为四大宗派:属于小乘的毘婆沙宗、经部宗,以及属于大乘的唯识宗、中观宗。其中,每一宗均有它独特、不共的修行理论,这些修行理论被称为「宗义」或「学说纲要」;而阐明这些修行理论的著作,就名为「宗义书」或「学说纲要书」。

  依据佛教的宗义,若不了解「无我」的道理,是不可能彻底断除烦恼及痛苦的根本-我执-及其习气而解脱、成佛;因此,佛教各宗的宗义书,就是从自宗的角度去说明无我的见解。一般均认为:中观宗的无我(=无自性=空性=无实有)见解最究竟;而了解下部宗义,则是通往上部宗义的阶梯。

  在西藏格鲁派当中,题名为「宗义建立」的著作不只一部,本文所要处理的是至尊.法幢吉祥贤所著的《宗义建立》,而这部论也是格鲁派三大寺当中的色拉寺伽僧院及甘丹寺北顶僧院这二个僧院所共同使用的教科书,因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关键词:1.宗义2.宗义书3.无我4.我执5.至尊.法幢吉祥贤6.宗义建立

  【目次】

  一、前言

  二、至尊.法幢吉祥贤的简要传记

  三、文献来源

  四、译注体例

  五、译注研究

  六、《宗义建立》的译注

  (一)总说

  1.定义

  2.分类

  3.分类的个别意义

  (二)别说

  1 . 解说毘婆沙宗的系统

  

    • 定义
    • 分类
    • 语词解释
    • 对境的主张方式
    • 有境的主张方式
    • 无我的主张方式
    • 地道的建立

  2. 解说经部宗的系统

  2-1.定义

  2-2.分类

  2-3.语词解释

  2-4.对境的主张方式

  2-5.有境的主张方式

  2-6.无我的主张方式

  2-7.地道的建立

  3.解说唯识宗的系统

  3-1.定义

  3-2.分类

  3-3.语词解释

  3-4.对境的主张方式

  3-5.有境的主张方式

  3-6.无我的主张方式

  3-7.地道的建立

  4.解说说无体性宗的系统

  4-1.定义

  4-2.分类

  4-3.分类的个别意义

  4-3-1.自续派

  4-3-1-1.定义

  4-3-1-2.分类

  4-3-1-3.语词解释

  4-3-1-4.对境的主张方式

  4-3-1-5.有境的主张方式

  4-3-1-6.无我的主张方式

  4-3-1-7.地道的建立

  4-3-2.应成派

  4-3-2-1.定义

  4-3-2-2.分类

  4-3-2-3.语词解释

  4-3-2-4.对境的主张方式

  4-3-2-5.有境的主张方式

  4-3-2-6.无我的主张方式

  4-3-2-7.地道的建立

  七、结语

  八、参考书目

  一、前言

  每一位有情都想要究竟离苦得乐,这一点大家都是一样、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寂天 1菩萨在其《学处要集》 2的根本颂第一颂「如自与他等,不欲怖及苦;与我何差别,护自不护他?」及《入菩萨行论》 3第八品当中提到的「自他平等」(颂 90-110)的观念;因此,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为别人也想要快乐。有「自他平等」的观念作为基础,进一步我们要将「重视自己甚于重视他人」的想法彻底转变成「重视他人甚于重视自己」,也就是寂天菩萨于《入行论》第八品所说的「自他相换」(颂111-165)。唯有如此,利他、成佛才有可能,否则均将仅是空谈,如《入行论》第八品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为利他,且观此二别!」(颂 130)。

  虽然每一位有情都想究竟离苦得乐,但因为无始无明的缘故,所想、所作均与究竟离苦得乐这个目标背道而驰,总以为自私自利、爱自瞋他、不管他人才是让自己得到快乐的原因,而这个情况就像《入行论》第一品所说的:「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颂 2 8)4亦即愚昧之人虽想得到安乐之果,但却不懂乐果之因来自于善业或无漏业,也就是不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与行为;因此,在心里想着乐果的同时,却不断造做损人利己的恶业,因而与内心希求的乐果距离愈来愈远。因此,若想要离苦得乐,我们就必须彻底改变原先自私自利的想法,真正去行利他。

  要离苦得乐,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的确是苦的,如此才会产生自己想要断除苦、出离苦的想法,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希望解脱一切有情的痛苦;正如《入菩萨行论》第六品所说的:「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定!」(颂 12 cd)。而断除苦,不只是断除「苦受」(苦苦)而已,甚至更微细「有漏乐受」(坏苦)及「舍受」(周遍行苦)也要断除。连动物都知道要免于苦受,更不用说人类了;但光知道免于苦受,而不知道免于有漏乐受及舍受,那人类比起动物并没有高明到哪里;人类之所以胜过动物就在于人类有智慧去了解到有漏乐受及舍受在本质上也是苦的,也是应该要断除的。但因为人类拥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小聪明及好逸恶劳的劣根性,因此习惯于不断追逐有漏乐受以便取代苦受,而不去思惟彻底灭苦之法,生命有限的宝贵人身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虚度了。因此,如何体悟到有漏乐受及舍受也是我们应该断除的对象,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而光知道要断除三苦(苦谛),却不知要断除三苦的因(集谛),仍无法彻底从苦脱离,因为只要三苦之因仍在,三苦的产生只是迟早的事;因此,唯有将三苦及其因彻底断除,解脱轮回、甚至成佛才有可能。三苦的因是什么?也就是「烦恼」及「业」,其中,烦恼又是业的因。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执一切法为实有的颠倒分别)。若能从烦恼的根本-我执-断除,一切的烦恼、业及轮回的苦果才有毕竟止息(灭谛)的一天。而要正对治我执,则有赖于「无我的见解」(了解一切法为无实有的见解)或「空性见」,而宗义书主要探讨的就是无我的智慧及其所断的我执等内容。

  所修之法,若没有结合「人身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思惟三恶趣苦」、「归依三宝」、「信解业果」等「来世为主、今生为辅」5的动机或想法,则该法不会成为人天善法(共下士道),因为这些内容是确保我们下一世继续得生人天二善趣的主因。所修之法,若没有结合「出离心」(出离轮回之心)或「希求解脱苦及苦因之心」,则无法进入二乘(声闻与独觉)的资粮道6(共中士道), 因为它是带领我们解脱轮回的主因。光生起自己想要出离轮回之心,而没有产生想要让一切从无始以来曾经当过自己父母的有情均出离轮回之苦的「大悲心」(上士道), 7以及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无造作的「大乘世俗菩提心」来摄持,则无法进入大乘资粮道, 8不配称为「佛子」9或「菩萨」 10。11若仅有出离心、菩提心,而没有「无我的见解」或「空性正见」, 12则不可能斩断轮回当中惑(烦恼)、业、苦的根本--「我执」或「实执」--而证得二乘的解脱及大乘的佛果,因为「无我的见解」或「空性正见」才是「我执」或「实执」的正对治。而探讨「无我见解」的宗派在印度佛教当中主要分为四大宗:属于小乘的毘婆沙、经部二宗,以及属于大乘的唯识、中观二宗。其中,每一宗均有它独特、不共的学说,这些学说就称为「宗义」或「悉檀」13或「学说纲要」,而阐明这些学说的论著,就名为「宗义书」或「学说纲要书」。

  佛教的宗义,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而已,它的目的主要在引导学习者透过「基」(带有我执、烦恼及其种子与习气的心识)、「道」(净化内心的我执、烦恼及其种子与习气的方法)、「果」(已完全去除我执、烦恼及其种子与习气的心识)的步骤,逐渐净化自己内心的我执与烦恼。依据佛教的宗义,若不了解「无我」(或「无自性」、「空性」、「无实有」)的道理,是不可能彻底去除烦恼的根本--二我执(执着「补特伽罗」或「法」为实有的错误认知)-及其种子与习气;因此,佛教各宗的宗义书,其重点就是从自宗的角度去说明无我的见解。

  虽然每一宗均认为自己所主张的无我见解最为究竟,但从大乘的二宗(唯识宗、中观宗)来看小乘的二宗(毘婆沙宗、经部宗),则后二者的宗义见解不是落入「常边」就是掉入「断边」;甚至在大乘的二宗当中,唯识宗的见解亦被中观宗评为不够究竟。然而一般均认为:下部宗义与上部宗义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亦即了解下部宗义,是通往上部宗义的阶梯。 14

  大约第 10世纪以前,印度佛教的典籍当中就已经有四部宗义的专书出现。例如杰大里15的《善逝宗义分别论》 16及其自释17,内容是依序解说毘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等四个学派的中心教义,而将中观宗的哲学教义视为最究竟;圣提婆 18《智心集论》 19及菩提跋陀罗 20《智心集论会注》21的内容则是叙述外教及佛教四大学派之主要教义并加以评论;密续学者无二金刚 22的《真性宝鬘》 23则以「声闻乘」、「独觉乘」、「大乘」(波罗蜜多乘)及「真言理趣」(密乘)四个方面来说明佛教教义,其中有谈到四部宗义,并认为经部宗属于大乘,这点很值得注意;另外,无二金刚还有一部名为《十真性论》 24的小论,而有俱生金刚 25为其作注,名为《十真性论广注》26。27从以上的内容可以得知,四部宗义的分类及叙述方式,并不是西藏人所独创,在印度佛教传统当中原本就已存在。

  至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并无讲述印度佛教四部宗义的专书,因此若要了解毘婆沙宗的宗义,必须透过五百大阿罗汉等造的《大毘婆沙论…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