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P14

  ..续本文上一页yen pa)不同,因为唯有大乘的宗义系统才这样理解后者。此处,「一切智」的意思是:假如佛陀思惟可见或不可见的对境时,佛陀是一个接着一个地了解这些事物。但是大乘的宗义系统则主张佛陀能毫不费力地同时并瞬间了解所有事物。毘婆沙宗不承认这样的「一切相智」,因此他们不承认「所知障」;他们只区分「染污的无明」(即此处「具烦恼之障」)及「非染污的无明」(即此处「非具烦恼之障」)。大乘宗义系统则区分「属于染污无明的烦恼障」及「属于非染污无明的所知障」。

  247 即:贪、嗔、痴。

  248 即:产生贪、嗔、痴三毒的能力。

  249 gnas ngan len的直译为「取恶处」,又译为「粗重」。有二种意思:(1)因为产生现在之苦的所依,所以是「处」;又能引生未来的苦,所以是「取恶」;亦即凡夫的五取蕴身。(2)留存心相续内,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此处当指(2)。参: TCD(1993, 1544)。

  250 即:智慧资粮。

  251 zung du ”brel ba(二者联系)。经常译为「双运」。

  252 即:「声闻菩提」或「声闻阿罗汉」。

  253参: S&H(1989, 210)。「独觉」是指那些前世已经遇见老师并听闻其教法者,但在他们的最后一世当中,他们就像犀牛(麟喻独觉)一般独自平静地住于欲界。在这一世中,他们不会再遇见前世那些老师或者研习经论。大乘宗义系统也主张另一种类型的独觉(部行独觉)在最后一世初期会遇见并跟随一位老师研习,但后期则独自达成其目标。依照毘婆沙宗的说法,已经累积了一百大劫资粮的独觉超越资粮道之后,在一个禅坐当中,穿越加行道的四个阶段--暖、顶、忍及世第一法,然后经过见道、修道,而到达无学道。

  254即:了解『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空』的见解

  255即:「独觉菩提」或「独觉阿罗汉」

  256即:了解『补特伽罗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空』的见解

  257即: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劫」的意思是「唯五蕴」(即:为五蕴所摄);而「无数」或「阿僧祇」并非「不可数」的意思,事实上它的时间长度为 10的 59次方(六十位数);因为「无数」如果是「不可数」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再乘3了,因为「不可数」的三倍,还是「不可数」。参:《俱舍论》(T29, 63b)。「〔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积成八十〔中劫〕,总此八十〔中劫〕成〔一〕大劫量。劫性是何?谓唯五蕴。《经》说:『三劫阿僧企耶,精进修行方得成佛。』于前所说四种劫中,积何劫成三劫无数?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既称无数何复言三?非无数言显不可数。《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企耶是其一数。』」。其中,「阿僧企耶」即「阿僧祇」之异译,意思为「无数」。

  258即: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bla na med pa yang dag par rdzogs pa”i

  byang chub, 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果位。

  259即:三乘的补特伽罗。

  260即:根本定当中。

  261即:声闻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

  262即:声闻的见道、修道。

  263 skye srid。「十四生有」即「十四世」。

  264 lus rten。即:身体。因为身体可以作为心识的所依,故称为「身依」

  265参: S&H(1989, 218)。在毘婆沙宗这个系统中,认为菩萨可以在同一个禅坐中,从加行道穿越〔见道、修道、〕至无学道(佛地);因此,当他们到达佛地时,他们的身体与从加行道开始的菩萨的身体是相同的。因为它仍然是一个凡夫的身体,因此不能够成为无垢的佛宝。许多学者也说佛身不是佛,因为它是苦谛。

  266「周遍关系成立」是指「因」(佛陀的色蕴是所断)的范围小于或等于「所立法」(佛陀的色蕴不是佛)

  267 longs spyod rdzogs sku。即:报身

  268参: S&H(1989, 219)。「涅槃」指的是「灭除所有烦恼的灭谛」;然而,「灭谛」则可以是指其中任何一个烦恼的灭,例如修道位当中八十一个所断的任何一个。亦即「涅槃」与「灭谛」二者是「三句」(mu gsum):若是「涅槃」,则必然是「灭谛」;反之,若是「灭谛」,则未必是「涅槃」

  269 rig pa rgyun chad pa。即:心、心所的相续断绝

  270此处在说明:佛圣者所断尽的是「以苦谛为所缘而产生的烦恼」,而不是「苦谛」本身,因为苦谛只是所缘而非所断;因此论中「断除苦谛」实际上是指「断除以苦谛为所缘而产生的烦恼」。另参: S&H(1989, 218)。当所有的烦恼被去除,即使一个人在其心相续中仍有苦谛,这些苦谛也不会再产生烦恼;因此,从这个观点来看,可以说一切的苦谛均已被断除。

  271 sku tshe”i ”du byed。依据妙吉祥佛学会已故的格西千惹塔杰仁波切(dGe bshes mKHyen rab dar rgyas rin po che)2004.03.07的说法,「身命之行」的「行」(”du byed)是指「身、心二蕴」,而不是如名称所示只有「行蕴」而已。

  272 dngos smra ba rnams。即:毘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

  273 don smra gnyis。即:毘婆沙宗及经部宗,因为这二宗均主张外境为实有。

  解说经部宗的系统

  274 rang rig dang phyi don gnyis ka khas len pa”i theg dman gyi grub mtha” smra

  ba”i gang zag de/ mDo sde pa”i mtshan nyid

  275 dPe ston pa。参: TCD(1993, 1636)。又称「喻化师」

  276 Lung gi rjes ”brang gi mdo sde pa

  277 Rigs pa”i rjes ”brang gi mdo sde pa

  278 mNGon pa mdzod。

  279 tshad ma sde bdun。即:犹如身体的三部根本论《释量论》(TSHad ma rnam ”grel)、《量决定论》(TSHad ma rnam nges)、《理滴论》(TSHad ma rigs thigs),以及犹如肢分的四部傍论《因滴论》(gTan tshigs thigs pa)、《诤理论》(rTSod pa”i rigs pa)、《成他相续论》(rGyud gzhan

  sgrub pa)、《观相属论》(”Brel ba brtag pa)。

  280 tshad mas dmigs pa/ yod pa”i mtshan nyid。

  281 don dam par don byed nus pa”i chos/ don dam bden pa”i mtshan nyid。

  282 bden par grub pa。

  283 dngos po。

  284 byas pa。

  285 mi rtag pa。

  286 ”dus byas。

  287 rdzas。

  288 rang mtshan, svalaksana。参S&H(1989, 230)Klein(1998, 168)

  289 don dam par don byed mi nus pa”i chos/ kun rdzob bden pa”i mtshan nyid

  290 rdzun par grub pa。

  291 rtag pa。此宗认为「无为的虚空」在胜义中,不能发挥功用。这点与毘婆沙宗不同。

  292 spyi mtshan, samanyalaksana。S&H(1989, 230)

  293 dgag pa, pratisedha, negative phenomenon。它与「排他」(gzhan sel, anyapoha, other-exclusion)、「排除」(sel ba, apoha, exclusion)、「反体」(ldog pa, vivartana, isolate)等,是同义词。参THub bstan dGe legs rgya mtsho(土登格勒嘉措),bsDus grva”i spyi don rnam par nges pa chos thams cad kyi mtshan nyid rab tu gsal bar byed pa rin po che”i sgron me(摄类学总义决定:阐明一切法之定义的宝灯),(青海:中国藏学,1990)p. 508。

  294 参: S&H(1989, 193, 230)。「成立法」,例如「桌子」,不需要直接否定「无桌」以便桌子能在分别识中显现;但是「遮遣法」,例如「无桌」,则需要直接否定桌子,以便它(无桌)能显现在分别识中。毘婆沙宗认为凡是遮遣法必然是「非遮」,因为他们的系统中总是涉及实质成立的物质(substantially established entities)〔,…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