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 rig pa de/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但 L&N(1980, 173~)Tibetan Text, f. 2a, l. 3-f. 2b, l.1则为:「已离分别且不错乱之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现量」的定义(rtog pa dang bral zhing ma ”khrul ba”i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
232关于「比量」(有效的推论觉知)的定义。「2-5.有境的主张方式」当中作:「依于〔比量〕自己的所依--正因--之后所产生之新的、不受欺诳的耽着知」,就是「比量」的定义rang gi rten rtags yang dag la brten nas skyes pa”i gsar du mi slu ba”i zhen rig de/ rjes su dpag pa”i tshad ma”i mtshan nyid);但 L&N(1980, 173~)Tibetan Text, f. 4b, ll. 2-3则为:「依于〔比量〕自己的所依--正因--之后,新的、不受〔比量〕自己的所量-蔽法--所欺诳的明了」,就是「比量」的定义(rang gi rten rtags yang dag la brten nas rang gi gzhal bya lkog gyur la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rjes su dpag pa”i tshad ma”i mtshan nyid)
233关于「根现量」(有效的五根直接觉知)的定义。「2-5.有境的主张方式」当中作:「依于〔根现量〕自己不共的增上缘--具色根(净色根)-后所产生之已离分别、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根现量」的定义( rang gi thun mong ma yin pa”i bdag rkyen dbang po gzugs can pa la brten nas byung ba”i rtog pa dang bral zhing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dbang po”i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L&N(1980, 173~)Tibetan Text, f. 2b, ll. 1-2仅定义「根现前」,而没有特别为「根现量」下定义。S&H(1989, 198)。「根现前」(sense direct perceptions)就是「五根识」
234关于「意现量」(有效的意根直接觉知)的定义。「2-5.有境的主张方式」当中作:「依于〔意现量〕自己不共的增上缘--意根--之后所产生之已离分别、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意现量」的定义( rang gi thun mong ma yin pa”i bdag rkyen yid dbang la brten nas byung ba”i rtog pa dang bral zhing gsar du mi slu ba”i rig pa/ yid kyi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L&N(1980, 173~)的 Tibetan Text, f. 3a, ll. 1-2仅定义「意现前」,而没有特别为「意现量」下定义。
235关于「瑜伽现量」(有效的瑜伽直接觉知)的定义。「2-5.有境的主张方式」当中作:「依于〔瑜伽现量〕自己不共的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摩地--之后,现证『微细无常』及『粗品或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圣智」,就是「瑜伽现量」的定义( rang gi thun mong ma yin pa”i bdag rkyen zhi lhag zung ”brel gyi ting nge ”dzin la brten nas phra ba”i mi rtag pa dang/ gang zag gi bdag med phra rags gang rung mngon sum du rtogs pa”i ye shes/ rnal ”byor mngon sum gyi tshad ma”i mtshan nyid);L&N(1980, 173~)的 Tibetan Text, f. 4a, ll. 1-2仅定义「瑜伽现前」,而没有特别为「瑜伽现量」下定义。
236毘婆沙宗不承认「自证识」,因此也就没有「自证现前」及「自证现量」的安立。
237 参: S&H(1989, 198)。他们不认为「根」(感官能力)能够独立认知一个对境,他们也不认为光是「根识」可以如此。他们主张唯有这二者(根与根识)结合,才能认知对境。因此,不同于其他学派,他们认为根与根识均是认知者。因为识不具有色,因此不会被色法所阻碍;然而由于眼识的所依是「根」(亦即眼识是有赖于眼根才能产生,而眼根是色法),因此「观看者」(眼根及眼识二者)亦含有色在内,所以会被色法所阻碍。
238参: S&H(1989, 193, 195)。所有佛教学派均同意「粗品的无常」就是:事物的形成(生)--例如桌子、持续一段时间(住)、以及他的瓦解(灭)--例如桌子被火烧毁。佛教各学派也都承认:除了有证量的瑜伽行者外,「细品的无常」并非现量的经验。例如死亡--它是粗品无常的实例--可被清楚经验到;但一个人的剎那剎那的衰老--它是细品无常的实例--则否。毘婆沙宗不同于其他佛教学派之处在于他们主张:生、住、异、灭这些因素是存在于进行这些〔生、住、异、灭〕的事物之外。而所有其他系统则主张「生」本身是「灭」的因或充分条件,「灭」的开始,“与”「生」的第一剎那“同时”而非之后。毘婆沙宗以外的所有系统中,「生」的同时就是「住」,就是「灭」。这是因为「生」被理解为:由于某些因,一个新的物质产生;「住」则是指这类事物持续存在;「灭」是指它的性质不再持续到第二剎那;而「异」则是令事物不同于前一剎那事物的因素。如此一来,这四者能同时发生。但是毘婆沙宗主张生、住、异、灭这四个因素作用在对境上,而且是以序列--一个接着一个--的方式发生。
239 gang zag rtag gcig rang dbang can gyis stong pa, nityaika-svatantra-wunya-pudgala。根据南印甘丹寺东顶僧院的卸任堪布衮确策仁格西的解释,「常、一、自主的补特伽罗」即是「离蕴我」,意思是「非剎那、无部分、与蕴异质且不依赖诸蕴的补特伽罗」。而「补特伽罗为常、一、自在空」意思就是「无常、一、自在的补特伽罗」,亦即「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240 gang zag rang skya thub pa”i rdzas yod kyis stong pa。根据衮确策仁格西的解释,「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的补特伽罗」即是「即蕴我」,意思是「与蕴同质且不依赖诸蕴的补特伽罗」。而「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空」意思就是「无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的补特伽罗」,亦即「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241 gzhi grub。「成事」的定义为「量所成者」(tshad mas grub pa/ gzhi grub kyi mtshan nyid)。参: Yongs ”dzin PHur cog Byams pa rgya mtsho, TSHad ma”i gzhung don ”byed pa”i bsdus grva”i rnam bzhag rigs lam ”phrul gyi lde mig,(Mundgod, India: Gajang Computer Input Center, 1996), p. 11, l.8。毘婆沙宗认为:「成事」与「法」、「所知」、「对境」、「所量」、「有」、「事物」等,是同义词。
242参: S&H(1989, 204)。「无我」可以是「补特伽罗无我」或「法无我」,而因为毘婆沙宗不承认法无我,因此对他们而言,「细品无我」必然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
243 即:「不可说我」。
244不仅是「犊子部」(gNas ma bu, Vatsi-putriya)如此主张,还有「正量部」(Kun gyis bkur ba, Sammatiya)、「贤冑部」(bZang po bu, BHadra-yaniya)、「密林山住」(Grong khyer drug pa, Sannagarika)及「法上部」(CHos mchog pa, DHarmottara)亦如此主张
245参: C&R(1996, 261-274)。「地道的建立」是西藏文献类型(genre)的一种。
246参: S&H(1989, 205-206)。此处提及的「一切智」(thams cad mkhyen pa)的性质与佛陀的「一切相智」(rnam pa thams cad mkh…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