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P22

  ..续本文上一页辨别法的究竟本质的量」。但事实上,佛陀的辨别世俗法之量,也可以辨别世俗法的究竟本质;而佛陀的辨别世俗法的究竟本质之量,也可以辨别世俗法。因此,对于佛陀而言,其辨别世俗法之量所见的对境,未必是世俗法;同样地,对于佛陀而言,其辨别究竟本质之量所见的对境,也未必是世俗法的究竟本质。因此,加入定义当中的第二个部分,是为了将佛陀认知的对境也包含在这个定义的架构之中。

  554即:色是实有。参: S&H(1989, 307)。虽然「色法」存在,但「实有的色法」并不存在。

  555即:「实有的色法」观待于世间人的认知,虽然是「正」,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556 mthar thug dpyod byed kyi tshad ma。亦即:抉择空性(如所有性)的有效认知。

  557 mthar thug dpyod byed kyi tshad ma”i rnyed don gang zhig/ mthar thug dpyod byed kyi tshad ma rang nyid la mthar thug dpyod byed kyi tshad mar song ba/ rang nyid don dam bden pa yin pa”i mtshan nyid

  558参:「3-4.对境的主张方式」。亦即:「胜义谛」若加以区分的话,有二:「细品法无我」及「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若从「空性的所依处」来区分「细品法无我」,有二十种空性;若再简化的话,有十八种〔空性〕;若再简化,有十六种〔空性〕;若再简化,有四种空性等

  559参: S&H(1989, 317)。「灭谛」是「一个已经完全并且毕竟断除“部分”障碍的人的心续当中心的空性」,因此灭谛是胜义谛,而这个主张与中观自续派不同。参:「4-3-1-4.对境的主张方式」。自续派认为「灭谛」属于「世俗谛」。

  560 btags pa”i nga tsam。即「名言之我」(tha snyad kyi bdag)

  561参: S&H(1989, 307)。应成派的系统中,补特伽罗是指互相观待而安立之我,既非意识,也非诸蕴之聚合;也不是其他系统所说的阿赖耶识(藏识)。补特伽罗(属于安立法)不是其「施设处」(即五蕴)的任何一个,但是它享有身、心诸蕴的所有特性。因此,补特伽罗被归类于第四蕴(行蕴)的「不相应行」当中;从术语的角度来说,虽然补特伽罗是第四蕴的实例,但事实上补特伽罗仍然不是补特伽罗的施设处--五蕴--当中的任何一个。

  562简称为「量」(valid cognition,有效的认知)。

  563参: S&H(1989, 310)。在应成派的系统中,「量」这个术语--在这里被译为「有效的认知」(valid cognition),而在其他典籍中则译为「主要的认知」(prime cognition)--并非指:认知在不受欺诳的情况下“新”了解其对境。更确切地说,依据这个术语的世俗用法, pramana仅仅是指「有效」、「正确」、「不受欺诳」的认知,亦即此认知不会对于其首要(prime)或主要(main)对境产生错乱;而不必第一次(新)认知其对境。因此,对应成派而言,「量」的定义是「不受其主要对境欺诳的认知」,而不像其他系统,必须还要加上「新的」在定义中。为了了解其他系统中所指的「新的」的意思,我们可以思考如下:我们经常会因为非常专注于一个对境,而不会去注意其他出现的对境。例如,当一个人注视一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景象时,他可能不会去注意听力所及的范围内别人说了什么。耳识听到声音,但那时候所听到的内容,并没有被意识注意,在未来也无法想起。这样的一个识并不是「量」,因为虽然对境(声音)清楚地呈现在识(意识)中,但它并没有去注意〔耳识〕听到什么。因此,即使一个人可能会接触一个对境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关心,因此可能不会去留意这个对境。此外,凡夫的心识无法了解单一剎那的对境。无论注意力的强烈与否, 在凡夫能注意一个对境之前,都要花许多剎那的时间。假如一个心识的对境没有被注意,则该识并不是「量」。一个识要成为量,必定要注意其对境。因此,依照非应成派的说法,「根现量」(sense direct prime/ valid cognition)是指:当它的对境在最初被注意到的那段时间当中的正确根现量。而在注意那个对境的同一心续之随后诸剎那的心识--期间没有其他注意的觉知介入--则被称为「再决识」。这是因为在这些剎那当中,先前已经被注意的对境,透过先前〔被根现量〕认识之力,又再一次被认识。在所有系统中,除了应成派的系统,皆认为「再决识」不是量,因为它无法“新”了解其对境;然而,因为应成派并非pramanapra解读成「第一次」或「新的」,而是将它(pra)读做「有效的」、「正确的」或「主要的」;因此,对他们(应成派系统)而言,再决识是一个 pramana、是一个「有效的认识」、或者是一个「主要的认识」,意思是说「它是一个关“首要”或“主要”对境的有效认识」

  564亦即:应成派只承认三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

  565参: S&H(1989, 308)。有情的根识(感官认知)必然是错乱,因为即使它们(有情的根识)没有执着那些对境为实有,但它们(对境)仍以实有的形态“显现”其中。此种形式的错乱必须限定在那些心中障碍尚未去除的有情。因为「有情」这个术语包含除了佛之外的一切有意识的生物。此外,根据甘丹寺东顶僧院卸任堪布衮确策仁格西20041130日(二)下午 14:00-17:00为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生所做的开示--「《菩提道次第广论》毘婆舍那总结」(见骧法师整理),「显现为实有」(bden par snang ba)与「执着为实有」(bden par ”dzin pa)这二者是不同的,因为前者只是「错乱识」(”khrul shes),而后者却是「颠倒识」(log shes)。「错乱识」又分为「了解对境的错乱识」(例如:了解声音是无常的比量)与「不了解对境的错乱识」(例如:认为声音是无常的伺察意)二类;而「颠倒识」必然不了解对境。对于有现观空性经验的圣者,当他出了缘空性的根本定而到达后得位的阶段,这时,对境在根识与意识当中,虽然仍“显现为实有”,但圣者的意识却不会“执着为实有”;而一般凡夫则不同,对境在根识与意识当中,不仅会“显现为实有”,而且凡夫的意识也会将对境“执着为实有”。对佛而言,意识不仅不会将对境“执着为实有”,而且对境在根识与意识中,也不会“显现为实有”。

  566参: S&H(1989, 308)。只有有情的感官认知才可以说是错乱,因为菩萨在缘空性的根本定中,以意识现观空性是不错乱的。他们(菩萨)是有情的原因是他们仍有障碍尚未去除,但他们(菩萨)的意识在现观空性之时,是完全不错乱的。因此,除了根识之外,并非所有的认知均是错乱的。此外,除了那些现观空性的认知外,有情所有其他认知--根识及意识--均是错乱的。因为在这些识中,「事物显现的情况」(snang tshul)与「事物实际存在的情况」(gnas tshul)二者之间是有冲突的(亦即例如:对境虽显现为实有,但实际上却非实有)。即使菩萨(或声闻、独觉)从缘空性的根本定出来,他们的根识及意识会再一次受到先前串习的习气所影响,而使对境彷佛实有般显现出来。「现观微细无常的瑜伽现量」是错乱的,原因是「无常」以实有的形态错乱地“显现”在「现观微细无常的瑜伽现量」当中,即使它(现观微细无常的瑜伽现量)并没有执无常为实有。「微细的无常」是指有为法剎那剎那坏灭的情况,因此是难以理解的。而「粗显的无常」的实例则是死亡、对境的毁坏等那些能够非常容易了解的情况。凡夫所有的根识及意识均是错乱的;但是,对「有情」(包含除了佛之外的圣者在内的术语)而言,唯有根识必然是错乱的,因为圣者心续当中现观空性的意识是不错乱的。相反地,佛陀的一切识(不论是根识或意识)均是不错乱。意思是说:不论在入定或出定的状态下,佛陀的心识--根识或意识--既不会认知、也不会执着对境为自性存在。相反地,佛陀的一切识(不论是根识或意识)均是不错乱。意思是说:不论在入定或出定的状态下,佛陀的心识--根识或意识--既不会认知、也不会执着对境为自性存在。另参Kun mkhyen dKon mchog ”jigs med dbang po(衮千.贡确吉美汪波), Grub pa”i mtha”i rnam par bzhag pa rin po che”i phreng ba(宗义建立:宝鬘),(Mundgod, India: Drepung Gomang Library, 1998.), p. 46

  567 rtog bcas mngon sum tshad ma

  568 rtog med mngon sum tshad ma

  569参: S&H(1989, 311)这点同样适用于「比量」。一旦产生一个比量,它的随后剎那均是再决识,而唯有应成派主张它是一个 pratyaksa-pramana「直接有效的认识」(现量)。因为一个比量的随后剎那不再需要依赖一个因去了解这个对境…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