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zhugs。
107 rJe SHes rab bzang po。
108 bsnyen rdzogs。即:比丘戒。
109 gTSang。
110 Byes mkhan snyan grva tshang。即:色拉寺伽僧院
111 sTag rtse rin chen sgang。
112 bDe chen gsang sngags mkhar gyi gdan sa
113 dgongs pa chos dbyings su gshegs。即:圆寂
114 mNGon rtogs rgyan gyi mtha” dpyod legs bshad gser gyi phreng ba
115 rGyan gnyis kyi spyi don skal bzang rol mtsho。其内容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至尊.法幢),rGyan ”grel spyi don rol mtsho(stod cha dang smad cha),青海: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116 Drang nges rnam ”byed kyi spyi don rgol ngan tshar gcod rin po che”i phreng
ba。
117 rTen ”brel gyi spyi don klu dbang gi rol mtsho
118 Grub mtha”i rnam bzhag。即本文要处理的内容
119 Zab mo stong pa nyid kyi lta ba log rtog ”gog par byed pa”i bstan bcos lta ba
ngan pa”i mun sel。
120 Se ra theg chen gling。即:色拉寺。
三、文献来源
藏文本主要根据甘丹寺北顶僧院的教科书: 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 dpal bzang pos mdzad pa”i Grub mtha”i rnam bzhag(至尊.法幢吉祥贤造:宗义建立),收于 Grub don sa gsum(宗义、七十义、地道三种合刊),(Mundgod, India: Gajang Computer Input Center,1999),页15-44。
另参考色拉寺伽僧院的木刻板:rJe btsun ”Jam dpal dbyangs CHos kyi rgyal mtshan gyis mdzad pa”i Grub mtha”i rnam gzhag(至尊.妙吉祥音.法幢造:宗义建立),收于ツルティム.ケサン(Tshulkrim Kelsang);小野田俊藏( Shunzo Onoda)编,《セラ僧院教科书集-基础课程--》(Textbooks of Se-ra Monastery for the Primary Course of Studies),(京都:永田文昌堂,19 85),页 90-97。
四、译注体例
1.某些部分,笔者依文义重新分段。
2. 藏文罗马转写,根据 Wylie罗马转写系统;梵文罗马转写,主要依据荻原云来编纂《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东京:讲谈社,1987)的规定。
3.斜体罗马转写,表示书名。
4.《宗义建立》当中每一个术语的定义,均在脚注中附上对应的藏文罗马转写,方便读者参考。
5.中文翻译当中,圆括号()内的文字,表笔者补充说明的文字。
6.中文翻译当中,方括号〔〕内的文字,表笔者为使前后文义连贯所加的文字。
7.等号(=)表示其前后二个术语「同义」(don gcig, ekartha, synonym)。
8.若无特别说明,论文当中出现的「认知」或「知」(shes pa, jbana, consciousness)、「觉知」(blo, buddhi, awareness)、「明了」(rig pa, samvedana, knower)、「识」(rnam par shes pa, vijbana, consciousness)等,均是同义词。都包含「心」(sems, citta, mind)与「心所」(sems byung, caitta, mentalfactor)二部分。
五、译注研究
1. 本论的架构
不像蒋央协巴第二世贡确吉美汪波121的《宗义宝鬘》122一般,本论完全没有提及外教的宗义。而在解释佛教各宗的宗义理论时,均是将「基」 123、「道」 124、「果」125的内容置于「七项科判」126--(1)定义、(2)分类、(3)语词解释、(4)对境的主张方式、(5)有境的主张方式、(6)无我的主张方式、(7)所断及地道的建立--当中来说明。
2.明辨各个宗义学说当中的术语内涵
同样的术语在不同宗义学说体系当中,会有不同的内涵,这点在研究宗义时,必须非常注意。例如「胜义谛」127这个术语,在四部宗义当中,意义均不相同。毘婆沙宗是指「常法」,经部宗是指「无常法」, 128唯识宗是指「实有的圆成实性」,中观宗则是指「空性」或「无实有」。此外,例如「世俗谛」129这个术语,在四部宗义当中,意义也不相同。毘婆沙宗是指「无常法」,经部宗是指「常法」,唯识宗是指「徧计所执性」及「依他起性」,中观宗则是指「空性以外的一切法」。又如「再决识」 130在应成派以下的宗义中,均认为不是量,但应成派却认为是量。而对于「量」的解释,应成派也与其他各宗不同。另外,在不同的宗义中,「我执」的正对治「无我」--未必等于「空性」等等。厘清各个术语在不同宗义当中的内涵,有助于将来深入学习「五部大论」,因为五部大论的每一部均有它主要依据的宗义学说;若不弄清楚各宗学说的差异,而自以为圆融、随意的引用各宗宗义来解说同一部论的中心思想,将只是治丝益棼,终究无法弄清该论论义。
3.不同的法与法之间的界限
在不同的宗义学说当中,不同的法与法之间均有「同义」、「相违」、「三句」或「四句」等四种情况的任何一种,必须加以厘清,才能对每一个法的范畴界定清楚。131例如毘婆沙宗认为:「实质成立」 132、「有」 133、「所知」134、「事物」135、「成事」136、「法」 137、「所量」138、「对境」139等,均为「同义」或「同义词」;「无为法」(常法)与「有为法」(无常法)二者是「相违」的情况;而「常法」与「所知」之间则存在「三句」的情形;140「无漏法」与「无常法」之间则存在「四句」的情况。141而四宗均认为「认知」、「觉知」与「明了」为同义词,而且均包含「心」与「心所」二部分等等。另外,各宗也均承认:「所知」142包含「常法」 143及「无常法」 144二部分。相对于「常法」及「无常法」而言,「所知」是「总」;反过来,「常法」及「无常法」相对于「所知」而言,是「别」。「无常法」又包含「色法」、「认知」145及「不相应行」三部分。而「认知」又包含「心」与「心所」二部分等等。
4. 学习心类学的目的
「心类学」主要是从随理行经部宗的宗义当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其术语、定义、分类等,均是基于随理行经部宗的立场;而其他宗义的心类学则在经部宗这个基础上再加以修正即可。 146通常有「分为七项的心类学」、「分为三项的心类学」、「分为二项的心类学」三大类;其中,以「分为七项的心类学」最常被拿来讨论。将包含心与心所的「认知」分为七项,其用意在于透过 “听闻”、“思惟”、“修习 ”「无我义」或「空性义」,经由下述过程,现证无我或空性,依序断除徧计我执与轮回的根本--俱生我执,最终证得解脱、成佛。亦即:由(1)颠倒知 →(2-1)不符合事实的犹豫 →(2-2)等分犹豫→(2-3)符合事实的犹豫→〔听闻→〕(3)显而未定知 →(4)伺察意→〔思惟→〕(5)比量→〔修习→〕(6)现量→(7)再决知。学习心类学当中不同类别的心理状态,可以让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随时明确检视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而做调整,进而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
5.「名言之我」与「所破之我」的差别
要破「我」,则首先应了解所要破除的我长什么样子,否则无法破除。如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第 9品当中所说的「未辨假立实,不认彼无实」(颂 139 ab)。意思是:如果无法辨识无明所虚构出来的实有法(所破之我),就不能确认该虚构的实有法被破除后的无我或空性。就像射箭,必须先要知道箭靶在哪里;因此,在破除「我」之前,应该详细分辨:哪些「我」是所破,而哪些「我」并非所破?我们在言语当中所用的第一人称的「我」,它是「名言之我」 147或「唯假名安立之我」 148,并不是所破。而什么是「所破之我」 149呢?就是有情的根识或意识中颠倒显现的“我”。
各宗安立的所破之我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这个「所破之我」的范围、界限若没有掌握的恰到好处,就会如《广论》所说的:「又若不从究竟微细所破枢要而灭除者,有所余存,便堕有边,耽着实事,终久不能解脱三有;若有未了知所破量齐,破太过者,失坏因果、缘起、…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