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P4

  ..續本文上一頁zhugs。

  107 rJe SHes rab bzang po。

  108 bsnyen rdzogs。即:比丘戒。

  109 gTSang。

  110 Byes mkhan snyan grva tshang。即:色拉寺伽僧院

  111 sTag rtse rin chen sgang。

  112 bDe chen gsang sngags mkhar gyi gdan sa

  113 dgongs pa chos dbyings su gshegs。即:圓寂

  114 mNGon rtogs rgyan gyi mtha” dpyod legs bshad gser gyi phreng ba

  115 rGyan gnyis kyi spyi don skal bzang rol mtsho。其內容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至尊.法幢),rGyan ”grel spyi don rol mtsho(stod cha dang smad cha),青海: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

  116 Drang nges rnam ”byed kyi spyi don rgol ngan tshar gcod rin po che”i phreng

  ba。

  117 rTen ”brel gyi spyi don klu dbang gi rol mtsho

  118 Grub mtha”i rnam bzhag。即本文要處理的內容

  119 Zab mo stong pa nyid kyi lta ba log rtog ”gog par byed pa”i bstan bcos lta ba

  ngan pa”i mun sel。

  120 Se ra theg chen gling。即:色拉寺。

  

  

  叁、文獻來源

  藏文本主要根據甘丹寺北頂僧院的教科書: 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 dpal bzang pos mdzad pa”i Grub mtha”i rnam bzhag(至尊.法幢吉祥賢造:宗義建立),收于 Grub don sa gsum(宗義、七十義、地道叁種合刊),(Mundgod, India: Gajang Computer Input Center,1999),頁15-44。

  另參考色拉寺伽僧院的木刻板:rJe btsun ”Jam dpal dbyangs CHos kyi rgyal mtshan gyis mdzad pa”i Grub mtha”i rnam gzhag(至尊.妙吉祥音.法幢造:宗義建立),收于ツルティム.ケサン(Tshulkrim Kelsang);小野田俊藏( Shunzo Onoda)編,《セラ僧院教科書集-基礎課程--》(Textbooks of Se-ra Monastery for the Primary Course of Studies),(京都:永田文昌堂,19 85),頁 90-97。

  四、譯注體例

  1.某些部分,筆者依文義重新分段。

  2. 藏文羅馬轉寫,根據 Wylie羅馬轉寫系統;梵文羅馬轉寫,主要依據荻原雲來編纂《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東京:講談社,1987)的規定。

  3.斜體羅馬轉寫,表示書名。

  4.《宗義建立》當中每一個術語的定義,均在腳注中附上對應的藏文羅馬轉寫,方便讀者參考。

  5.中文翻譯當中,圓括號()內的文字,表筆者補充說明的文字。

  6.中文翻譯當中,方括號〔〕內的文字,表筆者爲使前後文義連貫所加的文字。

  7.等號(=)表示其前後二個術語「同義」(don gcig, ekartha, synonym)。

  8.若無特別說明,論文當中出現的「認知」或「知」(shes pa, jbana, consciousness)、「覺知」(blo, buddhi, awareness)、「明了」(rig pa, samvedana, knower)、「識」(rnam par shes pa, vijbana, consciousness)等,均是同義詞。都包含「心」(sems, citta, mind)與「心所」(sems byung, caitta, mentalfactor)二部分。

  五、譯注研究

  1. 本論的架構

  不像蔣央協巴第二世貢確吉美汪波121的《宗義寶鬘》122一般,本論完全沒有提及外教的宗義。而在解釋佛教各宗的宗義理論時,均是將「基」 123、「道」 124、「果」125的內容置于「七項科判」126--(1)定義、(2)分類、(3)語詞解釋、(4)對境的主張方式、(5)有境的主張方式、(6)無我的主張方式、(7)所斷及地道的建立--當中來說明。

  2.明辨各個宗義學說當中的術語內涵

  同樣的術語在不同宗義學說體系當中,會有不同的內涵,這點在研究宗義時,必須非常注意。例如「勝義谛」127這個術語,在四部宗義當中,意義均不相同。毘婆沙宗是指「常法」,經部宗是指「無常法」, 128唯識宗是指「實有的圓成實性」,中觀宗則是指「空性」或「無實有」。此外,例如「世俗谛」129這個術語,在四部宗義當中,意義也不相同。毘婆沙宗是指「無常法」,經部宗是指「常法」,唯識宗是指「徧計所執性」及「依他起性」,中觀宗則是指「空性以外的一切法」。又如「再決識」 130在應成派以下的宗義中,均認爲不是量,但應成派卻認爲是量。而對于「量」的解釋,應成派也與其他各宗不同。另外,在不同的宗義中,「我執」的正對治「無我」--未必等于「空性」等等。厘清各個術語在不同宗義當中的內涵,有助于將來深入學習「五部大論」,因爲五部大論的每一部均有它主要依據的宗義學說;若不弄清楚各宗學說的差異,而自以爲圓融、隨意的引用各宗宗義來解說同一部論的中心思想,將只是治絲益棼,終究無法弄清該論論義。

  3.不同的法與法之間的界限

  在不同的宗義學說當中,不同的法與法之間均有「同義」、「相違」、「叁句」或「四句」等四種情況的任何一種,必須加以厘清,才能對每一個法的範疇界定清楚。131例如毘婆沙宗認爲:「實質成立」 132、「有」 133、「所知」134、「事物」135、「成事」136、「法」 137、「所量」138、「對境」139等,均爲「同義」或「同義詞」;「無爲法」(常法)與「有爲法」(無常法)二者是「相違」的情況;而「常法」與「所知」之間則存在「叁句」的情形;140「無漏法」與「無常法」之間則存在「四句」的情況。141而四宗均認爲「認知」、「覺知」與「明了」爲同義詞,而且均包含「心」與「心所」二部分等等。另外,各宗也均承認:「所知」142包含「常法」 143及「無常法」 144二部分。相對于「常法」及「無常法」而言,「所知」是「總」;反過來,「常法」及「無常法」相對于「所知」而言,是「別」。「無常法」又包含「色法」、「認知」145及「不相應行」叁部分。而「認知」又包含「心」與「心所」二部分等等。

  4. 學習心類學的目的

  「心類學」主要是從隨理行經部宗的宗義當中發展出來的,因此其術語、定義、分類等,均是基于隨理行經部宗的立場;而其他宗義的心類學則在經部宗這個基礎上再加以修正即可。 146通常有「分爲七項的心類學」、「分爲叁項的心類學」、「分爲二項的心類學」叁大類;其中,以「分爲七項的心類學」最常被拿來討論。將包含心與心所的「認知」分爲七項,其用意在于透過 “聽聞”、“思惟”、“修習 ”「無我義」或「空性義」,經由下述過程,現證無我或空性,依序斷除徧計我執與輪回的根本--俱生我執,最終證得解脫、成佛。亦即:由(1)顛倒知 →(2-1)不符合事實的猶豫 →(2-2)等分猶豫→(2-3)符合事實的猶豫→〔聽聞→〕(3)顯而未定知 →(4)伺察意→〔思惟→〕(5)比量→〔修習→〕(6)現量→(7)再決知。學習心類學當中不同類別的心理狀態,可以讓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隨時明確檢視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態而做調整,進而達到轉識成智的目的。

  5.「名言之我」與「所破之我」的差別

  要破「我」,則首先應了解所要破除的我長什麼樣子,否則無法破除。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第 9品當中所說的「未辨假立實,不認彼無實」(頌 139 ab)。意思是:如果無法辨識無明所虛構出來的實有法(所破之我),就不能確認該虛構的實有法被破除後的無我或空性。就像射箭,必須先要知道箭靶在哪裏;因此,在破除「我」之前,應該詳細分辨:哪些「我」是所破,而哪些「我」並非所破?我們在言語當中所用的第一人稱的「我」,它是「名言之我」 147或「唯假名安立之我」 148,並不是所破。而什麼是「所破之我」 149呢?就是有情的根識或意識中顛倒顯現的“我”。

  各宗安立的所破之我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這個「所破之我」的範圍、界限若沒有掌握的恰到好處,就會如《廣論》所說的:「又若不從究竟微細所破樞要而滅除者,有所余存,便墮有邊,耽著實事,終久不能解脫叁有;若有未了知所破量齊,破太過者,失壞因果、緣起、…

《至尊·法幢吉祥賢著《宗義建立》之譯注研究(廖本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