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P8

  ..续本文上一页

  此外,「有」又可以分为:(1)「一」 304及(2)「异」305二种。 306其中,(1)「一」又分二:(1-1)「虚假的一」 307及(1-2)「真正的一」 308。其中,(1-1)例如:「所知」、「共相」;(1-2)例如:「事物」、「无常」。(2)「异」也分为:(2-1)「虚假的异」309及(2-2)「真正的异」310。其中,(2-1)例如:「『瓶的反体』311与『柱的反体』312二者」;(2-2)例如:「『瓶』与『柱』二者」。

  「过去」与「未来」二者,是「常」;313而「现在」与「事物」则是同义。

  2-5. 有境的主张方式

  对于经部宗而言,有境的主张方式有二:(1)主张「蕴的相续」314为补特伽罗的实例,以及(2)主张「意识」 315为补特伽罗的实例。其中,(1)例如:遵循〔世亲〕《阿毘达磨俱舍论》的经部宗;(2)例如:遵循〔法称〕『七部量论』的经部宗。「清楚而且明了」,就是「觉知」的定义。 316「觉知」317有二:(1)「量」318及(2)「非量知」319。

  (1)「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量」的定义。 320在「量」的定义当中,提及「新的」 321、「不受欺诳」322、「明了」323这三个部分,是有其必要的,因为是要以「新的」排除「再决识324是量」、以「不受欺诳」排除「伺察意325是量」、以「明了」排除「具色根 326是量」。

  「量」若予以区分,有二:(1-1)现量及(1-2)比量。「已离分别且无错乱的明了」,就是「现前」的定义; 327「已离分别且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现量」的定义。 328「现量」若加以区分的话,有四:(1-1-1)自证现量329、(1-1-2)根现量330、(1-1-3)意现量331、(1-1-4)瑜伽现量332。其中,「唯朝向内、而且已成为能取之一部分的已离分别、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1-1-1)「自证现量」的定义; 333「依于〔根现量〕自己不共的增上缘-色根(净色根)--之后所产生的已离分别、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1-1-2)「根现量」的定义; 334「依于〔意现量〕自己不共的增上缘--意根--之后所产生的已离分别、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1-1-3)「意现量」的定义; 335「依于〔瑜伽现量〕自己不共的增上缘--止观双运的三摩地--之后,现证『细品无常』及『粗品或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圣智」,就是(1-1-4)「瑜伽现量」的定义。 336「瑜伽现量」若予以区分的话,有三:(1-1-4-1)「现证『细品无常』之量」、(1-1-4-2)「现证『粗品补特伽罗无我』之量」、(1-1-4-3)「现证『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量」。

  「依于〔比量〕自己的所依--正因337--之后所产生之新的、不受欺诳的耽着知」,就是(1-2)「比量」的定义。 338若予以区分,有三:(1-2-1)事势比量339、(1-2-2)共称比量340、(1-2-3)信许比量341。其中,例如以「所作性」 342这个因相 343来了解「声是无常」344这个主张的比量,就是(1-2-1)「事势比量」的实例;例如由「存在于分别心之对境」345这个因相,了解「以『月亮』这个语词可以用来说明『有兔』 346」347这个主张的比量,就是(1-2-2)「共称比量」的实例;例如由「三察清净之圣教」 348这个因相,不受欺诳地了解「由施得受用,由戒得善趣」349等圣教本身所开示之意义的比量,就是(1-2-3)「信许比量」的实例。共称比量,必然是事势比量。

  若是现前,未必是现量;若是比度,未必是比量;因为「取色之根现前的第二剎那」及「了解『声是无常』之比度的第二剎那」是「再决知」;而且《具理》 350当中说过:「『现前的第一剎那』与『比度的第一剎那』这二者是量;然而〔因为随后那些剎那〕属于前述〔二者〕之相续,而且其成立及安住等〔与前述二者〕并没有不同, 351所以断除随后那些〔剎那〕是量」352。

  (2)「非量的觉知」

  「不是『新的、不受欺诳』的明了」,就是「非量的觉知」的定义。 353若予以区分,有五:(2-1)再决知354、(2-2)颠倒知 355、(2-3)犹豫 356、(2-4)伺察意357、(2-5)显而未定358。

  (2-1)再决知

  「了解『已经了解者』的明了」,就是(2-1)的定义。 359其中,又分为二:(2-1-1)分别的再决知及(2-1-2)无分别的再决知。(2-1-1)例如:「由取青色之根现前所引生之忆念青色的忆念知」及「了解『声是无常』的比度第二剎那」;(2-1-2)例如:「取色之根现前第二剎那」。

  (2-2)颠倒知

  「颠倒趋入的明了」,就是(2-2)的定义。 360其中,又分为二:(2-2-1)「分别的颠倒知」及(2-2-2)「无分别的颠倒知」。(2-2-1)例如:「执『声是常』的分别识」;(2-2-2)例如:「一个月亮现为二个月亮的根识」及「雪山现为蓝色的根识」。

  (2-3)犹豫

  「透过自力于二端起疑的心所」,就是(2-3)的定义。 361「与犹豫相应的意识」及「伴随犹豫而生的诸受」不是「透过自力于二端起疑」,因为它们是因为犹豫之力,而于二端起疑〔,并非透过自力〕。犹豫又分为三种:(2-3-1)「符合事实的犹豫」、(2-3-2)「不符合事实的犹豫」、(2-3-3)「等分犹豫」。其中,(2-3-1)如「心里想着『声是无常的吗?』的犹豫」、(2-3-2)如「心里想着『声是常的吗?』的犹豫」、(2-3-3)如「心里想着『声是常或无常?』的犹豫」、

  (2-4)伺察意

  「因为耽着自境362而受到欺363之符合事实364的耽着识 365」,就是「伺察意」的定义。366「伺察意」又分为五:(2-4-1)没有原因的伺察意367、(2-4-2)与原因相违的伺察意368、(2-4-3)不确定原因的伺察意369、(2-4-4)原因不成立的伺察意370、(2-4-5)虽有原因、然无法抉择的伺察意371。其中,仅依「声是无常」这句话,就认为「声是无常」的觉知,就是(2-4-1)的实例;因为虽然藉由「声是无常」这句话来说明「声是无常」这个主张(宗),然而却没有说明「声是无常」的正确原因。透过「能发挥功用空」 372这个因相,而认为「声是无常」的觉知,就是(2-4-2)的实例;因为「能发挥功用空」与「声」是相违的。透过「所量」373这个因相,而认为「声是无常」的觉知,就是(2-4-3)的实例;因为「所量」是成立「声是无常」的不定因374。透过「眼识的所取」375这个因相,认为「声是无常」的觉知,就是(2-4-4)的实例;因为「眼识的所取」是成立「声是无常」的不成因 376。无法以量确定「声是无常」的补特伽罗的心相续当中,透过「所作性」这个因相,认为「声是无常」的觉知,就是(2-4-5)的实例,因为「所作性」虽然是成立「声是无常」的正确原因,但是上述的补特伽罗尚无法抉择那个正因。

  (2-5)显而未定知

  「无法确定自境之清楚显现的不错乱的明了」,就是「显而未定知」的定义。377若予以区分,有三:属于显而未定知的(2-5-1)根现前、(2-5-2)意现前、及(2-5-3)自证现前。其中,(2-5-1)例如:眼睛沉溺于美色时之取声的耳识;(2-5-2)例如:凡夫心相续当中,取色等五境之意现前;(2-5-3)例如:凡夫心相续当中,领受「取色等五境之意现前」的自证识。

  一般而言,「有境」378若予以区分,有三:(1)士夫379、(2)言语380、(1)量。「有境量」381若区分的话,有三:(1)士夫量382、(2)言语量383、(1)认知量384。其中,(1)例如:导师佛陀;(2)例如:四谛*轮;(3)例如:现量及比量。

  2-6.无我的主张方式

  主张「『补特伽罗为常、一、自在空』是『粗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以及『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空』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不承认「法无我」这点,类似于毘婆沙宗。

  2-7.地道的建立

  三种种姓的行者在积聚资粮时,因为是在四个有学道位 385的阶段中积聚资粮的,因此主张「『佛的色蕴』 386是『佛』」。「障的建立」及「地道的行进方式」等,与毘婆沙宗类似。387

  3.解说唯识宗的系统

  科判如前,分七项来说明:3-1.定义、3-2.分类、3-3.语词解释、3-4.对境的主张方式、3-5.有境的主张方式、3-6.无我的主张方式、3-7.地道的建立。

  3-1.定义

  「不承认『外境』,并主张『自证识是谛实成立』之说大乘宗义的补特伽罗」,就是「唯识宗」的定义。 388「唯识宗」、「唯明宗」389、「瑜伽行派」 390三者同义。

  3-2.分类

  若予以区分,有二:(1)「唯识形象391真实派」 392及(2)「唯识形象虚假派」 393。其中,「主张『凡夫394心相续之取色现前当中,色显现为粗分395的部分,没有被无明习气所染污』的唯识宗」,就是(1)的定义。 396「主张『凡夫心相续之取色现前当中,色显现为粗分的部分,已被无明习气所染污』的唯识宗」,就是(2)的定义。 397

  (1)若加以区分的话,有三:(1…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