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P2

  ..续本文上一页》或有部学者世友论师所造的《异部宗轮论》;要了 解随教行经部宗的宗义,必须透过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及诃梨跋摩的《成实论》;要了解随理行经部宗的宗义,必须透过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及法称菩萨以《释量论》为首的「七部量论」 28;要了解唯识宗的宗义,必须透过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及玄奘法师杂揉的《成唯识论》等;要了解中观宗的宗义,则必须透过龙树菩萨的《中论》、《大智度论》、青目的《中论释》及清辨的《般若灯论》;亦即四部宗义的见解并没有系统的整理,对于宗与宗之间见解的差异、优劣,很难有整体的了解。到了当代,才有日慧法师以噶举派29贡噶仁波切的《四部宗义略说》及格鲁派 30贡确吉美汪波31的《宗义宝鬘》为架构,并取材自《大毘婆沙论》、《俱舍论》、安慧《三十唯识释》、月称《入中论》、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土官宗义》及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而编成的《四部宗义略论讲释》。察其作为架构的《四部宗义略说》、《宗义宝鬘》及《土官宗义》,均是西藏所传的宗义书,而这三部宗义书严格来说,只能算是西藏宗义书当中的纲要性著作而已,亦即其内容大多只是简要的结论而 已,至于「安立自宗」 32、「破斥他宗」 33及「断除诤论」 34的详细论证过程,以及经论的依据,则多半没有提及;事实上,《四部宗义略说》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噶举派第八世DB法王米倔多杰 35的相关著作,而《宗义宝鬘》及《土官宗义》则主要根据格鲁派蒋央协巴36的《大宗义》 37及章嘉.若悲多杰 38的《章嘉宗义》 39。此外,还有宁玛派40龙千饶蒋 41的《胜乘宝藏》 42、萨迦派43大沧译师 44的《宗义遍知》45及觉囊派46铎波巴.谢惹简参 47的《了义海》48、多罗那 他49的《他空心要》 50等;西藏各大教派对于宗义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目前只有陈玉蛟 51译的格鲁派哲蚌寺果茫僧院所使用的教科书:贡确吉美汪波的《宗义宝鬘》,至于其他寺院的教科书仍付之阙如;希望将来这类的翻译、研究能够有更多人投入,才能真正揭开印度四部宗义的面纱,为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扎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皆知,西藏格鲁派三大寺 52──色拉 53、哲蚌54、甘丹 55─僧众的修学内容为「五部大论」 56: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57、 至尊慈氏的《现观庄严论》 58、月称论师的《入中论》 59、世亲阿阇黎的《阿毘达磨俱舍论》 60、及功德光律师编纂的《律经》 61。而在尚未进入「五部大论」的修学之前,必须先学一些基本课程:与《释量论》及《阿毘达磨俱舍论》的主题相关的「摄类学」 62,其中,「狭义的摄类学」仅包含:小理路63、中理路64、大理路65三者,而「广义的摄类学」除了前述三者之外,还包括心类学66、因类学67这二门学科;与《释量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阿毘达磨俱舍论》均有直接关联的「宗义」 68;与《现观庄严论》直接相关的「八事七十义」 69及「地道」 70。

  目前座落于南印度卡纳塔克71的格鲁派三大寺当中的每一寺又分为二个僧院 72:位于毕拉固73的色拉寺伽僧院 74、色拉寺昧僧院 75,以及位于艋构 76的哲蚌寺洛色凌僧院 77、哲蚌寺果茫僧院 78、甘丹寺北顶僧院 79、甘丹寺东顶僧院 80。其中,色拉伽及甘丹北顶这二个僧院主要研读至尊.法幢的著作;哲蚌洛色凌及甘丹东顶这二个僧院主要研读奔千.福称81的著作;哲蚌果茫僧院主要研读衮千.蒋央协巴 82的著作;色拉昧僧院主要研读克主.根敦登巴塔杰83的著作。而本文所要处理的至尊.法幢吉祥贤的《宗义建立》 84正是色拉伽及甘丹北顶这二个僧院所共同使用的教科书 85。

  根据出身于甘丹北顶僧院的颡凌格西 86的说法,研读《宗义建立》对于学习「五部大论」非常重要。例如:若要了解慈氏(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当中的内容,则需分辨「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及「中观应成派」这二宗的宗义,才能掌握这部论的精华,因为这部论及其相关注释主要是依此二派的宗义主张来说明的。要了解月称论师《入中论》的内容,则需先对外教及四部宗义有概要的认识,才能掌握这部论的精华。若要了解法称论师《释量论》的内容,则必须对「随理行经部宗」及「唯识宗」的宗义有一定的理解。而要了解世亲论师《俱舍论》的内容,则需先对「毘婆沙宗」及「随教行经部宗」的宗义有整体的认识。 87因此,「宗义书」可以说是进入五部大论的前行基础。

  1 Wanti-deva, ZHi ba lha。

  2 Wiksa-samuccaya, bSlab pa kun las btus pa。《东北目录》,no. 3940。

  3 Bodhi-caryavatara, Byang chub sems dpa”i spyod pa la ”jug pa。《东北目录》,no. 3871。以下简称《入行论》。

  4引自:释如石( 1995, 9)。

  5宗喀巴大师( rJe TSong kha pa)的《菩提道次第广论》(Byang chub lam rim chen mo)当中很明确的提到「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亦即:若所造的业只以自己现世的安乐为主的话,这是属于不善业。参:法尊( 1935, 175)。

  6二乘的资粮道下品与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是同时的。参: 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 Grub don sa gsum,(Mundgod, India: dGa” ldan byang

  rtse thos bsam nor gling grva tshang, 1999), p. 127

  7进入「上士道」与无造作地生起大悲心二者同时。根据甘丹寺东顶僧院卸任堪布衮确策仁格西于 20041123日为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生所做的开示--「《菩提道次第广论》道次第概说」(见骧法师整理)

  8大乘的资粮道下品与生起无造作的大乘世俗菩提心是同时的。参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 Grub don sa gsum,(Mundgod, India: dGa” ldan byang rtse thos bsam nor gling grva tshang, 1999), p. 128

  9 jina-putra, rgyal sras。

  10 bodhi-sattva, byang chub sems dpa”

  11「共下士道」(skyes bu chung ngu dang thun mong ba”i lam)、「共中士道」(skyes bu ”bring dang thun mong ba”i lam)及「上士道」(skyes bu chen po”i lam)三者,即所谓的「三士道次第」(skyes bu gsum gyi lam rim)。因为三士道次第的每一个的目标均在于「为利众生愿成佛」,因此「共下士道」并不像「唯下士道」只求下一世得生人天二善趣而已,而除了动机与目标不同之外,修习之内容与「唯下士道」共通,故称为「共下士道」;而「共中士道」也不像「唯中士道」只求独自解脱轮回而已;而除了目标不同及不急求自证二乘的涅槃(灭谛)之外,修习生起出离心的内容与「唯中士道」共通,故称为「共中士道」。

  12「出离心」(nges byung)、「菩提心」(byang chub kyi sems)及「空性见」(stong nyid kyi lta ba)三者,即宗喀巴大师在其著作《三主要道》(Lam gyi gtso bo rnam pa gsum)中强调的、成就佛道所不可或缺的三个重点。

  13 siddhanta, grub mtha”,意为:成就的极限。

  14 参: Klein(1998, 20)。

  15 Jetari, dGra las rnam par rgyal ba,意为:胜敌。据说是阿底峡Atiwa, Jobo rje, 980-1052)尊者的师长之一,同时也是超戒寺Vikrama-wila)的班智达。参:李世杰( 1985, 30)

  16 Sugata-mata-vibhavga-karika, bDe bar gshegs pa gzhung rnam par ”byed pa”i tshig le”ur byas pa。TC,no. 3899

  17 Sugata-mata-vibhavga-bhasya, bDe bar gshegs pa”i gzhung rnam par ”byed pa”i bshad pa。TC,no. 3900

  18 Arya-deva, ”PHags pa lha,意为:圣天。若这位圣提婆2-3世纪那位圣提婆的话,那印度佛教宗义书的成立也许就更早了。参:李世杰1985, 30)。

  19 Jbana-sara-samuccaya, Ye shes snying po kun las btus pa。《东北目录》,no. 3851。

  20 Bodhi-bhadra, Byang chub bzang po,意为:觉贤。

  21 Jbana-…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