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P48

  ..續本文上一頁,尤其格魯派,更因其極盡嚴密之能事的經院哲學,在近年飲譽國際佛教哲學界,但這不表示迦舉及甯瑪派就排斥顯教,畢竟盡管其以密教爲主,卻仍有個別學者擅長于顯教,勘與格魯等派相互輝映。而比之于漢傳佛教在公元九世紀後,學院製度及學術傳統逐漸萎縮,至清末除極少數殘存的學統外,漢地佛教幾乎盡入禅、淨二系,然而時至今日,藏語佛學的學製及學統仍然充滿活動力,甚至部份已系統地把西方哲學整合進僧院課程內,漢藏二者相去之遠,可謂不能同日而語。

  c.當代西方藏傳佛教哲學研究近況

  盡管早在十八世紀上旬,天主教耶稣會士已在拉薩城格魯派叁大寺隨西藏學僧習因明及佛學,但藏傳顯教佛學真正進入西方學院,這完全是本世紀中葉以後的事,尤其是五O年代後期,因爲客觀上的原因,不少傳統藏族學者移居西方國家,並進入學院從事教研工作,才有機會深入而系統地教授藏傳佛學。由于藏傳顯教佛學在哲學上的優秀表現,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大批西方年青學者的注意,在最近二十年,已爬升爲西方佛學研究中最具潛力及重要性的尖端領域之一,在可見的將來,藏傳顯教在學院佛學研究內的比重,將有進一步的全面增長。二十世紀西方佛學研究所形成的多個著名學圈或學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藏傳佛學影響,這包括:(一)叁十年代後期成立,以藏文文獻爲基礎,去從事量論研究的前蘇聯列甯格勒學派;(二)叁十年代成立的奧地利維也納學派(它還包括戰後在日本東京大學所形成的學術支脈,即國際法稱學會);(叁)自八零年代早期始,快速成長壯大,由多所美國大學共同形成的北美學圈(或稱爲維吉尼亞學派),所展開的全面藏傳顯教研究(包括中觀、量論、唯識);(四)八十年代後期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的藏傳佛學專家山口瑞鳳、209谷209昭及松本史朗所推動的學術運動「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五)最後,這其實還應包括現代中國漢語佛學界中觀研究的複興者印順法師。不論在當代漢語的中國哲學界或佛學界,他都是公認的代表人物。然而印順法師對中觀的理解,卻是在四O年代參與留學西藏習格魯派早期中觀的法尊法師譯事時形成的,清楚地留有早期格魯派中觀師宗喀巴多項重要的理論痕迹,這一點不單時下的華人中觀學者有注意到,卻使印順法師亦有直接承認(見《中觀今論》,臺北:下聞出版社,1971年,p.1;及《遊心法海六十年》,同上1985年,p.11。又見萬金川先生著,《中觀思想講錄》,臺灣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年,p.176)。上述五個傳統當中,尤以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宗教學系“哥倫比亞大學宗喀巴藏學中心(Jey Tsong Khapa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Columbia)及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佛學系叁校所組成的北美學圈,即維吉尼亞學派最具領導作用,有關維吉尼亞學派的階段性總結,可參考以下一書第十二章p.312-320:G.Newland編,《Changing Minds: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Tibet in Honor of Jeffrey Hopkins》(Snow Lion 2001)。

  有學術代表性的學者,美國如A.Wayman, J.Willis, R.Thurman, J.Hopkins, E.Napper, A.Klein, J.Powers, D.Cozort, M.Eckel, J.Cabezon, D.Perdue, G.Newland, M.Tatz, G.Dreyfus, D.Lopez, M.Goldberg, J.J.Makransky, C.W.Huntington, D.Jackon, R.Jackson, M.Sweet及J.Wilson;英國的P.Williams, M.Broido, S.K.Hookham及R.Sonam;加拿大的H.Guenther, L.Kawamura及G.Sparhams;澳洲和新西蘭的P.Fenner及J.Garfield;德奧的T.Vetter, H.Tauscher, L.Schmithausen, E.Steinkellner, L.W.J.vander Kuijp, T.Tillemans及V.A.van Bijlert;日本學者如小野田俊藏、松本史朗、山口瑞鳳等都各寫有專書。他們不單長期追隨傳統西藏學僧修習,甚至有出家,且取得格西學位者。另外也有以西方語言(英、德語)在歐美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的正規傳統西藏學僧(即持格西學位),著名的有任教于威斯康辛的格西·索巴(Geshe Sopa)、任教于漢堡大學的格西·根敦洛倫(Geshe Gedun Lodro)及格西·繞丹(Geshe Rabten)、格西·望傑(Geshe Wangyal)等。不能不提的是,盡管用英、德語書寫的日本學者在現階段尚屬少數,但日本卻有一支隊伍龐大的藏傳佛學研究者,限于各種因素,本文無法涉及日文資料,但透過翻譯或直接用英、德語寫作,而參與國際規模藏傳佛學討論的日本學人及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群,除前述著名的山口瑞鳳、松本史朗及211谷211昭外,長尾雅人、禦牧克已、211本克已、立川武藏、佐藤道郎、池田練太郎、小谷信千代、上山大峻、小野田俊藏、福田洋一、木村誠司、小川一乘、吉水千鶴子、四津谷考道等都各有專精。

  時下在西方專門從事藏傳佛學學術出版的有Shambhala(柏克萊1969),Snow Lion(紐約1980),Wisdom(波士頓1975),Tharpa(倫敦1990),Dharma(柏克萊1971),Arbeitskreis fu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rdien,Universitat Wien(維也納大學西藏及佛教研究組)及Verlag der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奧地利科學院出版社)等機構,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Franz Steiner出版社的「西藏及印藏研究」(Tibetan and Indo-Tibetan Studies)系列,紐約州立大學(SUNY)出版社的藏傳佛學系列及Curzon(倫敦1969)出版社的「佛教研究」系列(Critical Strdies in Buddhism)等亦出版了合共近廿冊藏傳佛學研究的專書。

  而本文的作用,就是以顯教內部的哲學議題爲框架,去組織現有的英、德文研究文獻,爲循英、德譯本及研究入手研習的大學本科生提供文獻上的入門指引,故在下文每一主題後都附有一詳盡書目,其中的專書並盡可能列出頁數表明其篇幅長短,所選列總數約叁百多項論著皆是以學術研究爲考慮,因而不可能盡行羅列現已汗牛充棟的西語西藏佛學書籍,尤其通俗或傳教性質者皆不在考慮之列。即使學術著作,亦只能挑選部份最具代表性者。當然,無可否認的是本文所選列的學術項目,其執筆者絕大部份是受藏傳訓練的西方學者或受西方學術訓練的亞裔學者,而不一定是純受傳統學問寺所培養的學僧,其問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西方學者會更多運用西方哲學、宗教學、宗教心理學、心理治療及宗教社會學等現代學科爲工具,與西藏佛學進行哲學對話。但這不表示兩種研究的方式是對立不相容的,事實上由傳統學問寺正規學僧(例如取得「拉燃巴·格西」學位的西藏學者)執筆的英語出版論著在量上恐怕比學院體製內的成果更多。筆者絕對肯定當中會有不少優秀作品,但限于篇幅不得不作取舍。再者,從事藏傳佛學研究的西方學人與傳統學問寺藏僧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正與日俱增,不少西方研究者在取得博士學位前後都進入學問寺再深造(例如R.Thurman,G.Dretfus,G.Sparham及J.I.Cabezon等都曾出家爲學僧),部份更成功考取「格西」學位,同樣的是212筆者所知,也有已取得「拉燃巴·格西」學位的年青西藏學僧在1997年取得劍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而部份學問寺也已把西方哲學列爲僧院課程之一(見Lobsang Gyatso著,Gareth Sparham譯,《Memoirs of a Tibetan Lama》,Snow Lion 1998,p.313)。

  下文在題材的設定上,主要仍依原印度宗義的劃分,定爲中觀、量論及唯識叁節,另再在中觀前加上「桑耶論诤」,而不取以西藏自己的宗派作爲節項劃分的原則。這是因爲考慮到西藏各派之間的哲學分岐仍然是圍繞著對同一宗義的不同诠釋而發生,故以印度宗義爲劃分更能突顯諸派間的特色。另外沒有選列阿毗達磨及如來藏爲獨立節項,那是因爲除《俱舍論》外,藏傳佛教不特別擅長阿毗達磨,而《俱舍論》的內容則被西藏學人完全吸進量論及唯識內,不必獨立成章。至于如來藏,鑒于其更多屬功能性的宗教修道概念,而不是核心的宗義課題,所以亦不必獨立成節,不過中觀一節仍間接會涉及如來藏問題。有關「桑耶論诤」一節,考慮到它不但決定整個西藏佛學的方向,影響極重大,且該诤論所涉內容對現代佛教仍然深具意義,故需標題化地分節介紹。

  Ⅱ.拉薩桑耶寺論诤

  a.事件

  早…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