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 西藏中觀
a.何謂「西藏中觀」?
中觀學是西藏佛學中最強盛和豐富的一環。西方(以英語爲主)出版的西藏中觀研究,其“西藏中觀”一概念主要是指西藏佛教各學、宗派對中觀的诠釋,即所謂「藏外文獻」內的中觀論述。但鑒于西藏中觀源自中晚期的印度中觀,而這一階段印度中觀的原梵藉大半已散佚,反之在西藏大藏經內卻完整地保存著整個系列的中觀論藏,不但譯筆可靠程度高,且不少論著還保存有多個不同譯本,增強參考價值。因此西藏中觀研究有時也是指據印度中觀論藏的藏譯本去研究晚期印度中觀思想。西方的西藏中觀研究其實是最近廿年才開始的學術事業。現有的絕大部分研究論著都是八零年代後出版,然而盡管起步未久,但卻呈現急劇成長。
b.對西藏中觀的中文論著的簡略回顧
在討論英語的西方研究前,也許應稍微回顧一下中文的西藏中觀研究之現況與成果。事實上漢語的西藏中觀研究工作也沒有比西方早太多。例如宗喀巴的主要中觀論著都是在本世紀叁、四零年代才翻譯出來的。現有的西藏中觀原典的漢譯本有: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品(有法尊法師及華銳.羅桑嘉措兩個譯本)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毗缽舍那」品
宗喀巴《辯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觀」分
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攝頌》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極略論》
宗喀巴講,賈曹傑.達瑪仁欽錄《聽宗喀巴大師講中觀八難備忘錄》
宗喀巴《中觀根本慧論廣釋之正理海》第一品
根敦珠巴《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
阿旺洛追紮巴《覺囊派教法史》(包括多羅那他著「中觀他空思想要論」)
郭和卿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下卷)
薩迦派阿旺卻吉劄巴著,莊國彬譯,「《中觀密意莊嚴》」譯著(臺北:中華佛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賈曹傑著,任傑譯《六十正理論釋》(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9)
賈曹傑著,任傑譯《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9)
賈曹傑著,任傑譯《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9)
賈曹傑著,隆蓮比丘尼譯《入菩薩行論廣解》(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9)
貢色.陀美桑波(無著賢)著,貢噶丹瑾(明性)譯,《入菩薩行論:善解義海》(臺南:湛然寺1996)
另外在二世嘉木樣的《宗義寶鬘》(有陳玉蛟、班班躲傑及劉銳之叁個漢譯本)、叁世土觀的《宗派晶鏡史》、廓諾的《青史》、叁世松巴的《如意寶樹史》、措如.次朗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法王周加巷的《宗喀巴大師傳》及叁世土觀的《叁世章嘉.若白多傑傳》等傳統藏文史、傳、宗義書冊的中譯本內鬥有詳略不一地討論西藏中觀。
其實,就格魯派第一代中觀師,即宗喀巴本人的中觀論著來說,除《中論廣釋》外,都已全具漢譯,其量上的完整程度甚至稍超過現有的英譯,中文本總頁數略共1000頁,盡管現有的英譯在品質上更爲完備。這不是指譯文精確與否,實際上法尊法師的譯筆准確可靠,行文精簡,但西方研究對輔助理解原典的配套環節則顯較中文論著完備。
除原典的漢譯外,近年也有研究西藏哲學史或宗喀巴中觀學的專著出版,例如:
王堯教授,《宗喀巴評傳》(南京大學,1995)
班班多傑,《藏産佛教思想史綱》(上海叁聯出版社1992)
班班多傑,《宗喀巴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
班班多傑,《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史上的自空見與他空見”,《哲學研究》5,6期,1995.
李冀誠、許德存,《西藏佛教諸派宗義》(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
紮洛,《菩提樹下:藏傳佛教文化圈》(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曹志成,《清辯二谛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1996)第七章p.184-221(論格魯派宗喀巴、章嘉及土官叁位學僧對「名言中自相有」的看法)
上述各書都從義學角度,用了不少篇幅去探討西藏各派中觀诠釋之間的分歧。另日本的西藏中觀學專家松本史朗的「西藏中觀思想」、「宗喀巴中觀思想」及原田覺的「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等文章都有中譯,故嚴格言之,對現代漢語佛學界來說,西藏中觀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不過譯著幾乎完全限于宗喀巴本人,格魯派其他論師及非格魯派的中觀論著皆未被譯,這一點則遠落後于西方。
c .中後期印度中觀藏譯本的西方研究
回顧過西藏中觀的漢語翻譯及研究後,首先要談的是在第二個意義(即據藏譯本研究印度中觀)下的「西藏中觀」西方專著。
龍樹《中論》繼續梵-英、漢-英後,年前完成藏-英全譯本(26,另見對它的書評138),這是《中論》第八個英譯本,亦是唯一一個據藏文本轉譯者。譯者隨譯文做的闡釋是綜合有西藏格魯派宗喀巴、根敦紮巴(一世達賴生平見沈衛榮著,《一世達賴喇嘛傳》,蒙藏學術叢書1996)、克主傑(一世班禅)及哲蚌寺羅色林學院的多位現任學僧之論點。龍樹《七十性空頌》的藏-英譯附帶有從格魯派角度所作的闡釋(55),及書評(74)。叁位來自阿根廷、秘魯及北歐的學者分別完成了叁冊包括《廣破論》、《回诤論》、《七十性空頌》、《六十如理頌》、《四贊歌》等藏-英譯的專書(96,97)。另有一篇針對《回诤論》的論文(46)。提婆《四百論》的藏-英譯被嵌進賈曹傑.達瑪仁欽的《釋論》(83)英譯本內出版。
因爲藏文大藏經內完整地收錄有中晚期印度中觀的系列論著,所以英語研譯項目也因應之而稍爲豐富。首先是自立量中觀師清辯,有其《般若燈論》「觀因緣品第一」的藏-英譯(3),清辯對語言(16)、真實(18)、唯識宗(17、58、59、60)、中觀(15,20,43)的看法。再來是應成中觀的佛護(2)及月稱。月稱由于是西藏佛學,尤其是格魯派的典範人物,也連帶受西方學者們所重視。其《入中論》已有叁個藏-英全譯,分別是P.Fenner(24)、C.W.Huntington Jr.(41)及西藏學僧格西格桑.嘉措(52),前二譯也有格魯派學僧參與翻譯工作。Fenner的譯文較嚴謹,格西格桑.嘉措的譯本寫有篇幅很長的通俗闡釋,問題最多的是C.W.Huntington Jr.的譯本,叁篇書評(9,29,113)都頗有質疑,譯者的回應(42)未見得爲評論者所同意(10)。除全譯本外還有西藏學僧格西.繞丹的「第六品」選譯(75)。亦另有論文探討月稱的「自性」概念(1)、對「唯識宗」的評破(22)、「語言」問題(95)等。P.Fenner並運用其作爲佛教哲學學者及心理治療師的雙重身份,嘗試把月稱應成中觀式發展成一套治療的分析操作系統(23,25)。智藏是印度晚期的自立量中觀師,所著《二谛分別論》有一據藏文譯本而成的英譯本(19),另有對英譯本的評論(61)。
中觀學既是西藏佛學內最具支配性的宗義(141a),則它在藏的早期論述及研究狀況自是探討後來成熟期西藏中觀時,所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這一點對于理解後來宗喀巴的格魯派中觀尤爲重要。阿底峽尊者的中觀學(57)對西藏佛學影響深遠,包括佛護(48)在內的應成中觀被傳入西藏(87),從而成爲早期西藏中觀吸納階段的主流(77)。在公元十一到十二世紀之間,學術重點從巴曹尼瑪劄所從事的譯介(56)逐漸轉爲瑪嘉绛秋僧格所作的義學模索(10)。這二師徒工作性質的轉變標志著譯事的完成于義學摸索階段的開始。
d.宗喀巴所引起的爭論
十二到十叁世紀的中觀學是以噶當派及薩迦派爲主的義學摸索期。十四世紀中下旬,宗喀巴建立格魯派的雛形,西藏中觀學開始進入一新的階段。盡管宗喀巴在求學時曾博取當時諸家之長,但對中觀始終仍感困惑不滿。終于他自己另辟路徑,不單提出他對中觀的自宗義以斷當時各種不如人意的中觀言說,且據之以爲綱則判攝一切大小乘、空有宗及顯密教。
宗喀巴诠釋的中觀,其所面對的是這樣一種局面:當年大多的佛教學者在解空時皆循北系禅宗摩诃衍的诠釋,把空性理解爲斷空,認爲要盡破一切緣起法才見空性,在這種理解下,一切只是全部失效,任何智性活動都從基礎上就被癱瘓,任何知識判斷唯是虛妄。這種理解所造成的遠不只是單純的理論疑難,更嚴重的是全盤否定操守戒行有任何意義,造成整個宗教精英團隊的操守及素質不斷敗壞的實況,及整個社群秩序要如何有效維持的問題。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宗喀巴中觀在不落二邊的可能範圍內大力扭轉論述中觀的中心,把傳統更更著墨與破常邊的取向轉移爲專針對斷邊。然而,若只單純透過破斷邊以示不壞緣起,恐怕仍屬被動消極,停滯于以所謂“消解”的角度來掌握「空性」的老生常談之窩臼,流于膚淺而偏面。故此宗喀巴在此進一步把闡釋重點聚在「空性」一概念更深的層次上,以彰顯「空性」的主動面或積極面。此即「空性」對「緣起有」的建構性,故空性不單不破緣起有,更是要立緣起有。意即以「無自性」爲不可逾越的大前提下,容許確立緣起意義的世俗谛有效性。這裏的緣起世俗谛是專特別就兩個領域來說:(一)知識,及(二)戒行操守。就「知識」一項來說,宗喀巴把量論完全整合進中觀內,從而規定了所謂「知識建構」,並不是可憑毫無限製及依據的形上玄思而能合法展開。任何具俗谛意義的知識建構必定是在緣起脈絡內束蘆互持地依待于現、比二量才能成立。就「戒行操守」一項來說,宗喀巴把中觀作爲建立菩薩戒時的基礎,即緣起意義下的倫理學基礎(12…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