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8,129,134)。宗喀巴顯然要在不違背流變的大前提下建立相對有效的知識及操守秩序,而這才是中觀學派「空性」的真正意義,即世俗谛秩序的緣起有效性。
總的來說,宗喀巴在印藏佛教的中觀學傳統內提出一最強調智性取向的诠釋模式,一掃動辄主張“不可思議、不可說、吊詭、詭谲”及所謂“超越語言思想”的反面理解,使中觀思想側重在正面肯定上。這反映出學問寺承擔整個傳統蒙古、西藏世界內文化知識的宏大開展與傳遞背後的理念根據。在這種對中觀及空性的特殊理解下,對萬法所進行的認知與理解,其意義已不止是作爲大乘佛教理想宗教人格實踐慈悲時的工具,而且只是活動被轉化爲具有深一層的存在論意義,即揭示性空事物具體內容的豐富多樣性,從而宗喀巴才一再強調「菩薩不學五明處,聖亦難證一切智」,以作爲他「甯有常見如須彌山,莫落斷見若芥子許」此一名句的注腳。
但宗喀巴對中觀的理解,並不全爲西藏各派學者所認同,因爲在絕對的流變中建立知識及操守秩序,盡管只是緣起地相對有效,但似乎仍是自相矛盾的(78,79)。這亦是宗喀巴作爲西藏中觀焦點,招惹出數百年辯論的問題所在。事實上,西藏中觀遠遠不只是印度中觀的重複,這在宗喀巴身上尤爲明顯,甚至在很多特點上都與印度明顯不同,如低調處理原先月稱與法稱的分歧,並將二者鑄爲一體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e.西藏各學派、宗派中觀诠釋的西方研究
如前所述,宗喀巴(生平見周加巷曲傑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無容置疑是西藏中觀學的靈魂人物(49),他的主要中觀學著作有五部。公元1402年,他(45歲)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232缽舍那」品首都提出他自己的中觀诠釋。《廣論》曾有過兩個拉丁文譯本及一個俄文譯本【注】。《廣論》的現代西方英譯近年才由A.Wayman完成(101),但當代的藏族學者頗有批評(84,86),後來譯者做了自辯和澄清(102)。在九零年代早期,《廣論》「止觀」章先有一個選段重譯,格魯派學僧對「止觀」章的四家注亦被選譯成英文,譯者也表達了對先前譯本的批評(71)。並以宗喀巴中觀的角度對時下西方的中觀诠釋作了一次篇幅很長的分類批判,有助撇清中觀學界內分歧的觀點。及至九零年代末期世紀之交,一個由多位亞洲及西方學者組成的翻譯隊,再次重新全譯《廣論》,分叁大冊出版,目前已出了第一冊(148)。
在公元1407年,宗喀巴(50歲)推出另一部著作,《辯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其中有一半的篇幅討論中觀學。R.Thurman的英譯還附有一篇很充分的宗喀巴中觀導論論文(94),對英譯,有叁篇回應此譯本的書評(98,30,82),另當代的西藏學僧也有一解釋此書的入門論著(63)。次年,即1408年,宗喀巴(51歲)完成《中觀根本慧論廣釋之正理海》,可惜目前並無全譯,只有第二、十五及十六品的選譯(33,132,143)。另外有據藏本而成的《中論》英譯(26)。1415年,宗喀巴(58歲)完成《菩提道次第略論》。現有兩個英譯(93,100)及一篇專題研究(103)。1418年,宗喀巴(61歲)完成他最後一部中觀著作,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現有的英譯都僅是小部分的選譯(37,54),不過導論、傳統口注及疏釋上都很詳盡。由于這是宗喀巴對月稱《入中論》的疏,故可與先前所述《入中論》諸英譯本相呼應,亦可與稍後出現的格魯派學僧對宗喀巴此作的討論相發明。(72)
《緣起贊》(此著已有法尊、郭和卿及多識活佛叁個中譯本)是宗喀巴自述其初次體會如份地理解中觀的經驗(英譯本31,附藏、梵文)。宗喀巴中觀的特質在于防斷邊及維系在緣起意義下世俗谛的有效性,這除了是在認知及存在的層面上講,更重要的是其倫理涵義,因此戒律或菩薩行問題是理解宗喀巴中觀所必不可缺的側面(128,129)。格魯派中觀學的特質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們成功整合因明量論進中觀系統內,有所謂「中觀量論是兩頭背靠背的猛獅,共同對付常、斷二邊見」之說,所以量論與中觀的理論關系極具研究價值(7,11,53,80,115,123,127)。
探討宗喀巴中觀學各種專題的論文還包括「人我見」(130)、「勝義抉擇與世俗有」(150)、(149)、「自證份」(145)、「一乘」(146)、「基本特質」(69)、「遮破」(141b)、「不破」(141c)、「二谛」()6,139、「名言」(40)、「俗谛」(105)、「堪任力用」(124)、「空/緣起有關系」(47,62,67)、「一與多」(89,90,92)、「勝義谛與聖默然」(106)、「清辨v.s月稱之辯」(126,144)及對不同類型「空」義的分疏(38,131)等。另外就有關宗喀巴中觀的「二谛」及「知識論」問題,剛出版有兩冊德文專書(136,137)。宗喀巴中觀所首要針對的是如來藏形上學,今年有兩部專書,一者以《寶性論》爲中心討論早期格魯派從「自空/他空」入手處理如來藏(122)。另一者則以《現觀莊嚴論》爲中心,討論宗喀巴與薩迦派在如來藏課題上的分歧(117)。
宗喀巴的其中一個大弟子,一世班禅.克主傑.格列貝桑(1385-1438)的《顯示甚深空真實義論之善緣開眼》是其乃師的《廣論》、《入中論疏》及《辨了不了義論》叁書的再整合,強化宗喀巴對斷邊見的批判,以覺囊派笃禮巴.喜饒堅贊(1292-1361)《山法了義海論》的「他空見」爲首的叁大類型斷見作爲批判對象。在其英譯本(8)全文364頁中,超過80%的篇幅深入中觀各類課題,用典型辯論格式展開其他立場中觀诠釋的對辯,是深入中觀,尤其格魯派中觀所不可多得的著作。該英譯並附有薩迦派學僧達倉巴.喜饒仁欽(b.1405)《宗義總識》內對宗喀巴中觀十八項矛盾的批判。宗喀巴另一個大弟子賈曹傑.達瑪仁欽,與克主傑擅長義論不同的,是他長于文本疏釋,他的《提婆四百論釋》有一英譯本(83)。
色拉.傑尊巴.卻吉堅贊(1469-1546)是格魯派學問寺第一批經院教程的重要作者。他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難解處釋之福善頸嚴》是色拉寺、甘丹寺及塔爾寺部分經院的中觀學教程,討論慈悲如何作爲空性的一個側面。此書有一英譯(72)及對英譯的書評(111)。先前提及的叁篇連續的論文(89,90,92)也有論及色拉.傑尊巴的理解。
一世嘉木樣·俄旺宗哲(1684-1721,生平見紮紮著,《嘉木樣呼圖克圖世系》,蘭州人民出版社,1998。一世見第一章p.1-65)的《宗義廣釋》(正式的全稱是《宗義建立論·自他一切宗義奧義殊明·普賢世界之太陽教理海·衆生諸願皆滿》,合共藏式排版550頁)是哲蚌寺、塔爾寺及拉蔔楞寺的顯宗教程。一世嘉木樣的中觀作品以富戰鬥性著稱,他以格魯派衛教者的姿態與他派學者進行辯論。《宗義廣釋》的「應成中觀」章現已有英譯本(35),及對英譯的書評(14)。另外英譯者爲譯本預備了一個長達560頁的詳盡導讀,至今爲止,這部起碼被譯成十六種語文的名著特別點名以五零年代T.R.V.Murti的中觀诠釋作爲挑戰對象。除了精細地闡釋中觀很多微妙處外,更把他的論述放在與薩迦、迦舉、甯瑪及覺囊各派的中觀诤論脈絡中以彰顯中期格魯派中觀的特點。二世嘉木樣.貢噶極美旺波(1728-1791。二世的生平請見同上書第二章p.66-149)的《宗義寶鬘》有兩個英譯(32,34),當中包括應成中觀及自立量中觀章。也有一本以西藏格魯派二谛爲主題的著作(73),據一世嘉木樣《中觀廣釋》及色拉.傑尊巴.卻吉堅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難解處之福善頸嚴》,輔以班欽.索南劄巴(1478-1554)及叁十章嘉.若白多傑等著名格魯派學者的著作寫成。
叁世章嘉.若白多傑(1717-1786.生平見叁世土觀著,陳慶英及馬連龍譯,《叁世章嘉.若白多傑傳》,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的《宗義建立論》當中的「應成中觀」章及「自立量中觀」章都各英譯成冊(36,65),另對「自立量中觀」章英譯亦已有書評(99)評述之。十九世紀上旬蒙古學僧登達.拉燃巴(1758-1839)及拉蔔楞寺著名學僧貢唐倉叁世.貢卻丹白仲美(1762-1823)對般若心經的诠釋也有英譯(66)。另也有一據藏譯本轉譯爲英文的印度《心經》多家注疏(119)。西藏應成中觀基本特性亦多有討論(12,50,88,112)。
不單格魯派,其實所有西藏佛教學派、宗派都同稱共宗應成中觀,盡管實質上其诠釋與格魯派分歧甚大。各教派的中觀诠釋都以不同方式與格魯派扯上關系,不是被格魯派批評,就是批評格魯派(119)。故西藏中觀,在早期都以宗喀巴的批判爲總結,之後的中觀學又以宗喀巴爲焦點展開正反辯論。覺囊派中觀的他空見與格魯派完全對立,除論文外(5,76),近年還有兩冊專書,分別處理《寶性論》說自空/他空的诤論(122),及譯、研笃禮巴的中觀論著(140)。甯瑪派中觀從蓮花生(4)以降(21),到十九世紀局彌旁.绛央南傑嘉措(1846-1714)(32,142)都與格魯派不合。薩迦派的中觀學,目前的英語研究(44,45,81,118)仍還只集中于早期薩迦.班智達的階段。與宗喀巴及早期格魯派直接對陣的薩迦派中期重要中觀論著如達倉巴·喜饒仁欽(1405-?)的《遍知一切宗義離邊見善說海》、果讓巴·索南僧格(1429-1489)的《見解辨別》、釋迦喬丹(14…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