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P53

  ..续本文上一页8,129,134)。宗喀巴显然要在不违背流变的大前提下建立相对有效的知识及操守秩序,而这才是中观学派「空性」的真正意义,即世俗谛秩序的缘起有效性。

  总的来说,宗喀巴在印藏佛教的中观学传统内提出一最强调智性取向的诠释模式,一扫动辄主张“不可思议、不可说、吊诡、诡谲”及所谓“超越语言思想”的反面理解,使中观思想侧重在正面肯定上。这反映出学问寺承担整个传统蒙古、西藏世界内文化知识的宏大开展与传递背后的理念根据。在这种对中观及空性的特殊理解下,对万法所进行的认知与理解,其意义已不止是作为大乘佛教理想宗教人格实践慈悲时的工具,而且只是活动被转化为具有深一层的存在论意义,即揭示性空事物具体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从而宗喀巴才一再强调「菩萨不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以作为他「宁有常见如须弥山,莫落断见若芥子许」此一名句的注脚。

  但宗喀巴对中观的理解,并不全为西藏各派学者所认同,因为在绝对的流变中建立知识及操守秩序,尽管只是缘起地相对有效,但似乎仍是自相矛盾的(78,79)。这亦是宗喀巴作为西藏中观焦点,招惹出数百年辩论的问题所在。事实上,西藏中观远远不只是印度中观的重复,这在宗喀巴身上尤为明显,甚至在很多特点上都与印度明显不同,如低调处理原先月称与法称的分歧,并将二者铸为一体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e.西藏各学派、宗派中观诠释的西方研究

  如前所述,宗喀巴(生平见周加巷曲杰著,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无容置疑是西藏中观学的灵魂人物(49),他的主要中观学著作有五部。公元1402年,他(45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232钵舍那」品首都提出他自己的中观诠释。《广论》曾有过两个拉丁文译本及一个俄文译本【注】。《广论》的现代西方英译近年才由A.Wayman完成(101),但当代的藏族学者颇有批评(84,86),后来译者做了自辩和澄清(102)。在九零年代早期,《广论》「止观」章先有一个选段重译,格鲁派学僧对「止观」章的四家注亦被选译成英文,译者也表达了对先前译本的批评(71)。并以宗喀巴中观的角度对时下西方的中观诠释作了一次篇幅很长的分类批判,有助撇清中观学界内分歧的观点。及至九零年代末期世纪之交,一个由多位亚洲及西方学者组成的翻译队,再次重新全译《广论》,分三大册出版,目前已出了第一册(148)。

  在公元1407年,宗喀巴(50岁)推出另一部著作,《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其中有一半的篇幅讨论中观学。R.Thurman的英译还附有一篇很充分的宗喀巴中观导论论文(94),对英译,有三篇回应此译本的书评(98,30,82),另当代的西藏学僧也有一解释此书的入门论著(63)。次年,即1408年,宗喀巴(51岁)完成《中观根本慧论广释之正理海》,可惜目前并无全译,只有第二、十五及十六品的选译(33,132,143)。另外有据藏本而成的《中论》英译(26)。1415年,宗喀巴(58岁)完成《菩提道次第略论》。现有两个英译(93,100)及一篇专题研究(103)。1418年,宗喀巴(61岁)完成他最后一部中观著作,是《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现有的英译都仅是小部分的选译(37,54),不过导论、传统口注及疏释上都很详尽。由于这是宗喀巴对月称《入中论》的疏,故可与先前所述《入中论》诸英译本相呼应,亦可与稍后出现的格鲁派学僧对宗喀巴此作的讨论相发明。(72)

  《缘起赞》(此著已有法尊、郭和卿及多识活佛三个中译本)是宗喀巴自述其初次体会如份地理解中观的经验(英译本31,附藏、梵文)。宗喀巴中观的特质在于防断边及维系在缘起意义下世俗谛的有效性,这除了是在认知及存在的层面上讲,更重要的是其伦理涵义,因此戒律或菩萨行问题是理解宗喀巴中观所必不可缺的侧面(128,129)。格鲁派中观学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成功整合因明量论进中观系统内,有所谓「中观量论是两头背靠背的猛狮,共同对付常、断二边见」之说,所以量论与中观的理论关系极具研究价值(7,11,53,80,115,123,127)。

  探讨宗喀巴中观学各种专题的论文还包括「人我见」(130)、「胜义抉择与世俗有」(150)、(149)、「自证份」(145)、「一乘」(146)、「基本特质」(69)、「遮破」(141b)、「不破」(141c)、「二谛」()6,139、「名言」(40)、「俗谛」(105)、「堪任力用」(124)、「空/缘起有关系」(47,62,67)、「一与多」(89,90,92)、「胜义谛与圣默然」(106)、「清辨v.s月称之辩」(126,144)及对不同类型「空」义的分疏(38,131)等。另外就有关宗喀巴中观的「二谛」及「知识论」问题,刚出版有两册德文专书(136,137)。宗喀巴中观所首要针对的是如来藏形上学,今年有两部专书,一者以《宝性论》为中心讨论早期格鲁派从「自空/他空」入手处理如来藏(122)。另一者则以《现观庄严论》为中心,讨论宗喀巴与萨迦派在如来藏课题上的分歧(117)。

  宗喀巴的其中一个大弟子,一世班禅.克主杰.格列贝桑(1385-1438)的《显示甚深空真实义论之善缘开眼》是其乃师的《广论》、《入中论疏》及《辨了不了义论》三书的再整合,强化宗喀巴对断边见的批判,以觉囊派笃礼巴.喜饶坚赞(1292-1361)《山法了义海论》的「他空见」为首的三大类型断见作为批判对象。在其英译本(8)全文364页中,超过80%的篇幅深入中观各类课题,用典型辩论格式展开其他立场中观诠释的对辩,是深入中观,尤其格鲁派中观所不可多得的著作。该英译并附有萨迦派学僧达仓巴.喜饶仁钦(b.1405)《宗义总识》内对宗喀巴中观十八项矛盾的批判。宗喀巴另一个大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与克主杰擅长义论不同的,是他长于文本疏释,他的《提婆四百论释》有一英译本(83)。

  色拉.杰尊巴.却吉坚赞(1469-1546)是格鲁派学问寺第一批经院教程的重要作者。他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难解处释之福善颈严》是色拉寺、甘丹寺及塔尔寺部分经院的中观学教程,讨论慈悲如何作为空性的一个侧面。此书有一英译(72)及对英译的书评(111)。先前提及的三篇连续的论文(89,90,92)也有论及色拉.杰尊巴的理解。

  一世嘉木样·俄旺宗哲(1684-1721,生平见扎扎著,《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兰州人民出版社,1998。一世见第一章p.1-65)的《宗义广释》(正式的全称是《宗义建立论·自他一切宗义奥义殊明·普贤世界之太阳教理海·众生诸愿皆满》,合共藏式排版550页)是哲蚌寺、塔尔寺及拉卜楞寺的显宗教程。一世嘉木样的中观作品以富战斗性著称,他以格鲁派卫教者的姿态与他派学者进行辩论。《宗义广释》的「应成中观」章现已有英译本(35),及对英译的书评(14)。另外英译者为译本预备了一个长达560页的详尽导读,至今为止,这部起码被译成十六种语文的名著特别点名以五零年代T.R.V.Murti的中观诠释作为挑战对象。除了精细地阐释中观很多微妙处外,更把他的论述放在与萨迦、迦举、宁玛及觉囊各派的中观诤论脉络中以彰显中期格鲁派中观的特点。二世嘉木样.贡噶极美旺波(1728-1791。二世的生平请见同上书第二章p.66-149)的《宗义宝鬘》有两个英译(32,34),当中包括应成中观及自立量中观章。也有一本以西藏格鲁派二谛为主题的著作(73),据一世嘉木样《中观广释》及色拉.杰尊巴.却吉坚赞《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难解处之福善颈严》,辅以班钦.索南札巴(1478-1554)及三十章嘉.若白多杰等著名格鲁派学者的著作写成。

  三世章嘉.若白多杰(1717-1786.生平见三世土观著,陈庆英及马连龙译,《三世章嘉.若白多杰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的《宗义建立论》当中的「应成中观」章及「自立量中观」章都各英译成册(36,65),另对「自立量中观」章英译亦已有书评(99)评述之。十九世纪上旬蒙古学僧登达.拉燃巴(1758-1839)及拉卜楞寺著名学僧贡唐仓三世.贡却丹白仲美(1762-1823)对般若心经的诠释也有英译(66)。另也有一据藏译本转译为英文的印度《心经》多家注疏(119)。西藏应成中观基本特性亦多有讨论(12,50,88,112)。

  不单格鲁派,其实所有西藏佛教学派、宗派都同称共宗应成中观,尽管实质上其诠释与格鲁派分歧甚大。各教派的中观诠释都以不同方式与格鲁派扯上关系,不是被格鲁派批评,就是批评格鲁派(119)。故西藏中观,在早期都以宗喀巴的批判为总结,之后的中观学又以宗喀巴为焦点展开正反辩论。觉囊派中观的他空见与格鲁派完全对立,除论文外(5,76),近年还有两册专书,分别处理《宝性论》说自空/他空的诤论(122),及译、研笃礼巴的中观论著(140)。宁玛派中观从莲花生(4)以降(21),到十九世纪局弥旁.绛央南杰嘉措(1846-1714)(32,142)都与格鲁派不合。萨迦派的中观学,目前的英语研究(44,45,81,118)仍还只集中于早期萨迦.班智达的阶段。与宗喀巴及早期格鲁派直接对阵的萨迦派中期重要中观论著如达仓巴·喜饶仁钦(1405-?)的《遍知一切宗义离边见善说海》、果让巴·索南僧格(1429-1489)的《见解辨别》、释迦乔丹(14…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