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P52

  ..续本文上一页I. 西藏中观

  a.何谓「西藏中观」?

  中观学是西藏佛学中最强盛和丰富的一环。西方(以英语为主)出版的西藏中观研究,其“西藏中观”一概念主要是指西藏佛教各学、宗派对中观的诠释,即所谓「藏外文献」内的中观论述。但鉴于西藏中观源自中晚期的印度中观,而这一阶段印度中观的原梵藉大半已散佚,反之在西藏大藏经内却完整地保存着整个系列的中观论藏,不但译笔可靠程度高,且不少论著还保存有多个不同译本,增强参考价值。因此西藏中观研究有时也是指据印度中观论藏的藏译本去研究晚期印度中观思想。西方的西藏中观研究其实是最近廿年才开始的学术事业。现有的绝大部分研究论著都是八零年代后出版,然而尽管起步未久,但却呈现急剧成长。

  b.对西藏中观的中文论著的简略回顾

  在讨论英语的西方研究前,也许应稍微回顾一下中文的西藏中观研究之现况与成果。事实上汉语的西藏中观研究工作也没有比西方早太多。例如宗喀巴的主要中观论著都是在本世纪三、四零年代才翻译出来的。现有的西藏中观原典的汉译本有: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品(有法尊法师及华锐.罗桑嘉措两个译本)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毗钵舍那」品

  宗喀巴《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中观」分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摄颂》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极略论》

  宗喀巴讲,贾曹杰.达玛仁钦录《听宗喀巴大师讲中观八难备忘录》

  宗喀巴《中观根本慧论广释之正理海》第一品

  根敦珠巴《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

  阿旺洛追扎巴《觉囊派教法史》(包括多罗那他著「中观他空思想要论」)

  郭和卿录《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卷)

  萨迦派阿旺却吉札巴著,庄国彬译,「《中观密意庄严》」译著(台北:中华佛教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贾曹杰著,任杰译《六十正理论释》(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1999)

  贾曹杰著,任杰译《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1999)

  贾曹杰著,任杰译《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1999)

  贾曹杰著,隆莲比丘尼译《入菩萨行论广解》(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1999)

  贡色.陀美桑波(无著贤)著,贡噶丹瑾(明性)译,《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台南:湛然寺1996)

  另外在二世嘉木样的《宗义宝鬘》(有陈玉蛟、班班躲杰及刘锐之三个汉译本)、三世土观的《宗派晶镜史》、廓诺的《青史》、三世松巴的《如意宝树史》、措如.次朗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法王周加巷的《宗喀巴大师传》及三世土观的《三世章嘉.若白多杰传》等传统藏文史、传、宗义书册的中译本内斗有详略不一地讨论西藏中观。

  其实,就格鲁派第一代中观师,即宗喀巴本人的中观论著来说,除《中论广释》外,都已全具汉译,其量上的完整程度甚至稍超过现有的英译,中文本总页数略共1000页,尽管现有的英译在品质上更为完备。这不是指译文精确与否,实际上法尊法师的译笔准确可靠,行文精简,但西方研究对辅助理解原典的配套环节则显较中文论著完备。

  除原典的汉译外,近年也有研究西藏哲学史或宗喀巴中观学的专著出版,例如:

  王尧教授,《宗喀巴评传》(南京大学,1995)

  班班多杰,《藏产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班班多杰,《宗喀巴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

  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史上的自空见与他空见”,《哲学研究》5,6期,1995.

  李冀诚、许德存,《西藏佛教诸派宗义》(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

  扎洛,《菩提树下:藏传佛教文化圈》(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曹志成,《清辩二谛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研所博士论文1996)第七章p.184-221(论格鲁派宗喀巴、章嘉及土官三位学僧对「名言中自相有」的看法)

  上述各书都从义学角度,用了不少篇幅去探讨西藏各派中观诠释之间的分歧。另日本的西藏中观学专家松本史朗的「西藏中观思想」、「宗喀巴中观思想」及原田觉的「西藏佛教的中观思想」等文章都有中译,故严格言之,对现代汉语佛学界来说,西藏中观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不过译著几乎完全限于宗喀巴本人,格鲁派其他论师及非格鲁派的中观论著皆未被译,这一点则远落后于西方。

  c .中后期印度中观藏译本的西方研究

  回顾过西藏中观的汉语翻译及研究后,首先要谈的是在第二个意义(即据藏译本研究印度中观)下的「西藏中观」西方专著。

  龙树《中论》继续梵-英、汉-英后,年前完成藏-英全译本(26,另见对它的书评138),这是《中论》第八个英译本,亦是唯一一个据藏文本转译者。译者随译文做的阐释是综合有西藏格鲁派宗喀巴、根敦扎巴(一世达赖生平见沈卫荣著,《一世达赖喇嘛传》,蒙藏学术丛书1996)、克主杰(一世班禅)及哲蚌寺罗色林学院的多位现任学僧之论点。龙树《七十性空颂》的藏-英译附带有从格鲁派角度所作的阐释(55),及书评(74)。三位来自阿根廷、秘鲁及北欧的学者分别完成了三册包括《广破论》、《回诤论》、《七十性空颂》、《六十如理颂》、《四赞歌》等藏-英译的专书(96,97)。另有一篇针对《回诤论》的论文(46)。提婆《四百论》的藏-英译被嵌进贾曹杰.达玛仁钦的《释论》(83)英译本内出版。

  因为藏文大藏经内完整地收录有中晚期印度中观的系列论著,所以英语研译项目也因应之而稍为丰富。首先是自立量中观师清辩,有其《般若灯论》「观因缘品第一」的藏-英译(3),清辩对语言(16)、真实(18)、唯识宗(17、58、59、60)、中观(15,20,43)的看法。再来是应成中观的佛护(2)及月称。月称由于是西藏佛学,尤其是格鲁派的典范人物,也连带受西方学者们所重视。其《入中论》已有三个藏-英全译,分别是P.Fenner(24)、C.W.Huntington Jr.(41)及西藏学僧格西格桑.嘉措(52),前二译也有格鲁派学僧参与翻译工作。Fenner的译文较严谨,格西格桑.嘉措的译本写有篇幅很长的通俗阐释,问题最多的是C.W.Huntington Jr.的译本,三篇书评(9,29,113)都颇有质疑,译者的回应(42)未见得为评论者所同意(10)。除全译本外还有西藏学僧格西.绕丹的「第六品」选译(75)。亦另有论文探讨月称的「自性」概念(1)、对「唯识宗」的评破(22)、「语言」问题(95)等。P.Fenner并运用其作为佛教哲学学者及心理治疗师的双重身份,尝试把月称应成中观式发展成一套治疗的分析操作系统(23,25)。智藏是印度晚期的自立量中观师,所著《二谛分别论》有一据藏文译本而成的英译本(19),另有对英译本的评论(61)。

  中观学既是西藏佛学内最具支配性的宗义(141a),则它在藏的早期论述及研究状况自是探讨后来成熟期西藏中观时,所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这一点对于理解后来宗喀巴的格鲁派中观尤为重要。阿底峡尊者的中观学(57)对西藏佛学影响深远,包括佛护(48)在内的应成中观被传入西藏(87),从而成为早期西藏中观吸纳阶段的主流(77)。在公元十一到十二世纪之间,学术重点从巴曹尼玛札所从事的译介(56)逐渐转为玛嘉绛秋僧格所作的义学模索(10)。这二师徒工作性质的转变标志着译事的完成于义学摸索阶段的开始。

  d.宗喀巴所引起的争论

  十二到十三世纪的中观学是以噶当派及萨迦派为主的义学摸索期。十四世纪中下旬,宗喀巴建立格鲁派的雏形,西藏中观学开始进入一新的阶段。尽管宗喀巴在求学时曾博取当时诸家之长,但对中观始终仍感困惑不满。终于他自己另辟路径,不单提出他对中观的自宗义以断当时各种不如人意的中观言说,且据之以为纲则判摄一切大小乘、空有宗及显密教。

  宗喀巴诠释的中观,其所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局面:当年大多的佛教学者在解空时皆循北系禅宗摩诃衍的诠释,把空性理解为断空,认为要尽破一切缘起法才见空性,在这种理解下,一切只是全部失效,任何智性活动都从基础上就被瘫痪,任何知识判断唯是虚妄。这种理解所造成的远不只是单纯的理论疑难,更严重的是全盘否定操守戒行有任何意义,造成整个宗教精英团队的操守及素质不断败坏的实况,及整个社群秩序要如何有效维持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宗喀巴中观在不落二边的可能范围内大力扭转论述中观的中心,把传统更更着墨与破常边的取向转移为专针对断边。然而,若只单纯透过破断边以示不坏缘起,恐怕仍属被动消极,停滞于以所谓“消解”的角度来掌握「空性」的老生常谈之窝臼,流于肤浅而偏面。故此宗喀巴在此进一步把阐释重点聚在「空性」一概念更深的层次上,以彰显「空性」的主动面或积极面。此即「空性」对「缘起有」的建构性,故空性不单不破缘起有,更是要立缘起有。意即以「无自性」为不可逾越的大前提下,容许确立缘起意义的世俗谛有效性。这里的缘起世俗谛是专特别就两个领域来说:(一)知识,及(二)戒行操守。就「知识」一项来说,宗喀巴把量论完全整合进中观内,从而规定了所谓「知识建构」,并不是可凭毫无限制及依据的形上玄思而能合法展开。任何具俗谛意义的知识建构必定是在缘起脉络内束蘆互持地依待于现、比二量才能成立。就「戒行操守」一项来说,宗喀巴把中观作为建立菩萨戒时的基础,即缘起意义下的伦理学基础(12…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