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
Elizabeth Napper
缘起与空性
刘宇光译
志莲净苑文化部出版
作、译者简介
Elizabeth Napper 博士,美国俄亥俄州(Ohio)奥博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及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毕业。后在新泽西州华盛顿的藏传佛教研究中心(Tibeban Buddhist Learning Centre in Washington,New Jersey),随原籍西伯利亚卡尔梅克(Kalmyk)的蒙古族格鲁派学僧格西。望杰(Geshe Wangyal 1901-1983)学习,并在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佛学课程取得博士学位。作者能操流利藏语及阅读古典藏文。除本书外,作者还译有格鲁派《集类学》当中的《心类学》教程Mind in Tibetan Buddhism(Snow Lion,1986)。曾任教于维吉尼亚大学宗教系,现于印度参加建立以尼师为对象的高等藏传辩经院(Tibetan Nuns Project)。
中译者简历
刘宇光,香港理工学院毕业,台大哲学学士,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文科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并于甘肃省西北民族学院藏文系进修基本藏文,现从事格鲁派中观学及量论西方论著的翻译。分别在台、港学术期刊发表过有关佛学及藏文的论文、译文及书评多篇。
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
A Tibetan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Madhyamika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Emptiness and Conventional Phenomena
缘起与空性
强调空性与世俗法之间兼容性的藏传佛教中观哲学
作者Elizabeth Napper
译者刘宇光
志莲净苑文化部出版
原作者中文版序
笔者为宗喀巴对“缘起”及“空性”等关键概念之阐释所写的概论,现在有了一个中译本,我对此深感高兴。源于印度大学者龙树的中观学派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而中观学派在西藏的探索与发展,又把这学派的精密性与细致度提到新的水平上。
由于其深细难握,中观哲学常被置于诸多不同的诠释内,甚至有些还落入断灭边的恶见。十四、十五世纪之交,伟大的西藏学者宗喀巴在谨慎地以印度佛教疏释为据的情况下,发展处对中观哲学的优秀阐述。宗喀巴所论构的诠释,一方面当然明确地紧守反本质主义的一切法度,在此之余更展示出一既保住世俗法,而又前后一贯的表述,并因此为佛法行者维护业论,提供确切的伦理基础。
对于中译本,可遇见它将起两种作用。一者,向读者们引介既优秀出色而又细密精确的宗喀巴诠释,展现藏传佛学所具极高学术水平的特色;其次,中译本也会但当导论的功能,把西方学界对这些重要课题的著作推介给读者。一直以来,我的论述架构之目的在于显示:“如何可精确地理解龙树中观学说?”这问题不但是一个让历代诸佛教学派深受困扰之疑难,且对那些力图理解此等深奥而难于掌握的教法之北美及欧洲当代学者们来说,也同样是艰难的使命。
我感激译者肩负把我的文字译为中文的任务,愿此译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Elizabeth Napper
中译者导言
宗喀巴·罗桑札巴(1357-1419,生于藏历第六饶炯火鸡年,即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卒于藏历第八饶炯土猪年,即明成祖永乐十七年),西藏安多宗喀(今青海省湟水县)地区人,明代著名藏族佛教哲学家,同事亦是藏传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家之一,格鲁派的创立者。宗喀巴大师是佛教哲学史上最优秀的中观师之一,因见解特殊而广受争议。而菩提道次第广论则是他首部阐释中观哲学之论著,有关的讨论主要见之于该论的《毗钵舍那》品。
本议集由两个部分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宗喀巴广论《毗钵舍那》品中观思想的导读,是E.Napper博士所著缘起与空性(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London:Wisdom Publ.1989)[第一部分:分析篇](Part One:Analysis,p.1-150)及相应注释。([注1]到[注289],p.643-725)的中译本。该书是据E.Napper博士的学位论文扩充而成的。
该书英文原版的副标题是:[强调空性与世俗法之间相融性的藏传佛教中观哲学],全书厚达860页,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中译于此的[分析篇](p.1-150,注p.643-725);第二部分广论《毗钵舍那》品的藏.英节译(p.153-215,及注p.725-779。对应于法尊法师的广论中译本p.399-427);第三部分是广论《毗钵舍那》品的格鲁派四家夹注的藏英选译(p.219-400,及注p.779-813);第四[附录](Appendics)
部分(p.403-523,及注p.813-823),包括两篇长论文及两个课判表。全书有注624条,合184页,另英、梵、藏三语对照表(Glossary)书目及索引合共130页。中译部分占英文原书总篇幅的28%。
除E.Napper博士的论文外,本译集的“附录”是由译者执笔的评论文章,回顾最近二十年,一直到2001年止的西方藏传佛学研究近况。以《桑耶论争》、《西藏中观》、《西藏量论》及《西藏唯识》四个议题为节项去组织八十年代依赖最具学术意义的数百项英、德文专书及论文,作为哲学、佛学、藏学及宗教学专业的本科生,据英文论著入手研习藏传佛教哲学时的文献指导。
全书在内容上作这样的选择及安排,背后的考虑是:因为现有的中文藏传佛教研究大多只把焦点放在宗教史而不是哲学史上,即使涉及宗教观念,也都很少从哲学问题出发,大多只循思想史进路铺陈之。本书《附录》则以哲学史作为哲学问题史的方式扼要地论述藏传佛学发展(并据此组织文献),以补充从宗教史角度他欧诺藏传佛学时的不足。故《附录》的正文部分多少可视为全书的哲学史北京的总说明。而E.Napper博士的论文则是从上述广泛的哲学史北京聚焦到宗喀巴这位藏传中观的灵魂人物身上,以他最早期的中观著述,即广论《毗钵舍那》品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质上说明宗喀巴中观特有的不共见,同时也以宗喀巴为准,分别在正文及注释内严密地回应古代藏人及当代西方人解中观时所作的论断。译者期望本书能先透过哲学史背景的交代,再深入阐释宗喀巴中观学在这脉络下的立场,让读者们能体会宗喀巴的哲学精神。
目录
原作者中文版序
中译者导言
目录
译词说明
第一章导论
研究的缘起
第二章广论总览
第一节广论撮要
第二节止住(奢摩他)与观慧(毗钵舍那)
第三节宗喀巴讨论的脉络
第四节宗喀巴如何研究传统
第五节一致性的原则
第三章经籍诠释
第四章宗喀巴的论证
第一节历史进程
第二节四宗义的[所破事]
第三节谁在挨批
第四节宗喀巴的论证
第五节胜义抉择
第六节四句破
第七节破四门生
第八节结论
第五章宗喀巴与现代诠释者(I):不及派
第一节龙树作为一个宗教家
第二节辨别[所破事]
第三节中观不外是破斥其他系统
第四节中观是反正理的
第五节中观是[语言批判]
第六节宗喀巴的立场
1中论的目的
2指认无明
3宗喀巴的泉源
4[自有性]与[有]的差别
5其他宗义不一定都是[所破事]
6不破正理
7单纯语言不被破斥
第七节共同的理解
第八节语言分析
第六章宗喀巴与现代诠释者(II):过尤派
第一节 [分别]是[所破事]
第二节 [中观抉择]所破斥的世俗有
第三节中观无[见]
第四节中观不立宗
第七章宗喀巴与现代诠释者(III):其他议题
第一节 [正理]的角色
第二节空性的状态
第三节 [道]的结构
第四节结论
第八章总结:空性与戒行
注释
附录:当代西方的藏传佛教哲学研究1980-2001(刘光宇撰、编)
跋
译词说明
原则上文中的经论藏引文及专门名相如已有古汉译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将沿用旧译,如旧译不止一个版本,则尽量选用法尊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采用通行的民初直排繁体字版)的译词及译文,尤其若引文的中译是转引自法尊译本者,将列明中译本页码,以便对照阅读。至于专门名相,将在中译词首次出现时附上英译及蔵、梵文音标,以尽量维护其准确性。
在关键名相的译词上,简述如下:
1世俗
佛教中观学“二谛说”当中“世俗谛”的“世俗”(Conventional)一词原分别译自两个梵文字:(梵文以后再找)及()。藏文分别用kun rdzob及 tha snyad二词译之。据狄原云来及()直四郎主编的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昭和49年,1974年),()的汉译是“世、俗、世俗、世谛、世俗谛”等,()的…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