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词既指「能识」(vijnapna),又指「所识」,及其间二者的一切关系与活动,有类似之处。
3.胜义的抉择正理
译文中有「胜义抉择的正理」(reasoning of ultimate analysis)及「堪受正理抉择」(withstand/bear analysis of reasoning)。此二词皆是格鲁派的西藏学者所自创,并非译自梵文,故原文只有藏文,没有梵文。「胜义抉择的正理」原藏文是don dam dpyod byed kyi rigs pa),而「堪受正理抉择」的原藏文是rigs pas dpyad bzod pa 。所谓「胜义抉择的正理」,其实是指对「胜义有」(即「自性有」)的存在与否或确立与否作出推证。而「堪受正理抉择」指是否能够透过前述的推证,搜获事物的胜义有(即自性有),从而确证其成立。能够堪受推证就意味着肯定存在「自性有」,
不能堪受推证就是否定自性有的存在。根据本文所述宗喀巴及格鲁派的中观学说,没有任何一法,甚至包括空性在内能堪受胜义抉择,换言之,没有一法(包括空性)是自性有或胜义有。而两组词汇中所用的英译analysis一字,原梵文是vicara ,藏文译为dpyodpa ,古代汉译为「伺」,属五十一心所法中四不定的其中一项,常与另一项,即「寻」(investigation,藏:rtog pa,梵:vitarka)合用成「寻伺」。「伺」是指「专注地审察、分析、推敲识所缘境以求对其细部性质有一清楚及准确的理解」。在上述两组词汇中其实还带有对概念或命题的意涵作「推演、推论、推证、推敲」等审查以辨妄实之意,故中译循法尊改译「抉择」或「思择」,而不依英译analysis用「分析」或古汉译用「伺」来翻译之,以显示此二词所具的「推论审查以作分辨」之性质,而不是英译analysis 一词中的「析解」之意。
4.依文解义
注意格鲁派中观论师在区分「依文解义」(literal reading,藏:sgras zin)及「依义解义」(literal,藏:sgra ji bzbin pa)时所用的literal,与本文所述唯识宗在区分了义与否时所讲的「言」(literal)、「言取」(literalness)或「可言取性」(literalacceptability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不能因英文原稿同用lit-eral一字而被混淆。
5、识
论文的原英文稿常用consciousness一字,有时并以这词作为梵文jnana的翻译,如依一般英文脉络译为「意识」,这不单易与唯识学的第六识:「意识」混淆,且亦无法表达原词所涵的佛教哲学意义。依古代汉译可用「识体」一词,但同样无法表达其特殊意义。因为「识」作为主体,是针对对象来说,故「识」的性质是在「能、所」的对扬中才清楚浮现。所以决定循「能、所」关系去考虑,沿用另一古汉译「能识」,以凸显其是在能、所的动态关系中,而没有「识体」一词的静态,甚至是实体的意味。偶尔为免行文过于累赘,亦简用「识」一字。同时,用「能识」译之亦可与其他层次的能所关系(能/所破、能/所缘、能/所量、能/所诠等)配套。
6.人名翻译
在人名翻译的体例上,一般西方学者人名保留原文不译,但若本身改有中文名的西方学人或日、韩、华裔的欧美籍学者,则用其原汉字名称。另外西方主要哲学家人名,会沿用约定俗成的中译。至于印度、蒙古、西藏人名,一律依发音汉译,另附上梵、藏文的拉丁化音标,蒙藏人名的汉译,若已有现成者,皆依下列四书:
a杨贵明、马吉祥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b唐景福,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甘肃民旅出版社1991)
c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d恰巴.次旦平措、平措次仁、诺章吴坚着,陈庆英、格桑益西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拉萨:西藏社科院、西藏杂志社及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
若没有现成汉译,则仅量据下书译出:
e王贵,藏族人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7逻辑术语
原文所用的英文西方逻辑学术语的中译,是一律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编译,何秀煌主编的中译逻辑学词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为准。
(笔者按1)有关所借用海德格(M.Heidegger)的概念,乃至关子尹教授的中译及其特定意义,诸参考闻子尹教授着“海德格论”「别人的独栽」与「存活的独我」;从现象学观点看世界,一文的第2节「存活理论与生命世界」,收于鹅湖学志第6期,1991年6月,台北。P.116-124。
(笔者按2)有关印度中观学对「世俗」概念的说明,读者可参考以下四项论著:
万金川着,中观思想讲录(台湾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8)。第十章「中观学派二谛义」,P.155-170。
G.H.Nagao(长尾雅人),“Conventional world of being”CH.3。收于中观哲学的根本立场(The Foundational Standpoint of Madhyamika Philosohy SUNY,1989)P.33-61。
—,“Truth of worldly convention”,idi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samvrtti(convention)in Buddhism”CH.2,Madhyamika and Yogacara(SUNY 1991) P.12-22。由河村(L.Kawamura)译自原日文版中观与唯识(东京:岩波书店1978)。而有关西藏格鲁派中观哲学对「世俗」概念说明,可参考。
G.Newland着,西藏佛教格鲁派中观哲学内的「二谛」
(The Two Truths in the Madhyamika Philosophy of theGe-luk-ba Or-der of TibetanBuddhism,New York:Snow lion,1992)。第5,6,7,8及11章;P.76-157, P.183-190。
(笔者按3)就这一点来说,译者特别要感谢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及宗教研究组罗大维(Prof.David Lawrence)教授在1998-1999年度秋季的研究生讨论课「南亚哲学」堂上,对梵文文法背后的宗教、文化特质之说明。
(笔者按4)此论点的原典出处是陈那集量论「现量品」第一的第一节「现量论」。读者可参考:
1.M.Hattori(服部正明),陈那集量论「现量品」的藏英译本。陈那论现量(Dignaga,on Percep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P.28-29,及P.74。
另中译可参考。
2.法尊法师译,集量论藏汉译本(台北:新文丰繁体字版1987年)P.61。
阐释方面,可参考:
3.B.K.Matilal着,现量;古典印度知识论研究(Perception:An Essay on Classical Indian Theories of Knowledge,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P.43。
4.R.Hayes着,陈那论记号诠释(Dignaga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s,D.Reidel pulb,1988)p.141-142。
5.Th.Stcherbatsky着,Buddhist Logic Vol. l,(Academy of Sci-ence of USSR,Leningrad,1930)p.68-69。正文中译本:宋立道译,佛教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79-80。
第一章:导论
「缘起」与「空性」是佛教内两个关键概念。由于不易理解,在诠释上形成很大的分歧。故若能把握它们,乃至二者间的相融性,则可据此为钥匙,提示佛陀教法的根本。简单来说,如丹增嘉措称,「缘起」可被视作佛陀的标志,那是指世界上一切物事的「因缘依待性」(relatedness)。物事依因待缘而形成,并在与其他物事的关系中定位它们本身。没有什么是单独、自足及孤立的,反之一切都是在相互依待的网络中才存在。如同所谓「远」与「近」般,所有物事都是相对的,皆依待于它们的前因、组件或与其他物事的关系。物事时常在流动变化,它们皆非独立自性有。
「空性」是从另一个角度论说相同的观点。「一切皆空」到底是指什么呢?那是指实自性的物事、物事「自身」、不依待外因的物事「内在本质」,乃至于抺煞「能知」者主体烙印的「所知」事皆空。即使如人、桌椅或任何别的东西,尽管它们是固体、实物及可感知的,然而在搜索过它们的成份后,实在也找不到什么可称得上是「物事自身」的东西。即使对之作思择搜索,还是找不到物事自身,则这种无所得的状态就是物事的空生。假若物事是如我们所想象般,带着明确可知的独立性质存在着,则我们理应可掌握到它们,但实际上却不然,事实上,即使在禅观的思择寻伺,也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不论是在一张桌子的诸组件中找「法我」;或是在色、心蕴聚中找「人我」,但皆不可得时,这一刻,就其濒临缘起现象的逐渐淡隐,同时只浮现出无…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