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P3

  ..續本文上一頁詞既指「能識」(vijnapna),又指「所識」,及其間二者的一切關系與活動,有類似之處。

  3.勝義的抉擇正理

  譯文中有「勝義抉擇的正理」(reasoning of ultimate analysis)及「堪受正理抉擇」(withstand/bear analysis of reasoning)。此二詞皆是格魯派的西藏學者所自創,並非譯自梵文,故原文只有藏文,沒有梵文。「勝義抉擇的正理」原藏文是don dam dpyod byed kyi rigs pa),而「堪受正理抉擇」的原藏文是rigs pas dpyad bzod pa 。所謂「勝義抉擇的正理」,其實是指對「勝義有」(即「自性有」)的存在與否或確立與否作出推證。而「堪受正理抉擇」指是否能夠透過前述的推證,搜獲事物的勝義有(即自性有),從而確證其成立。能夠堪受推證就意味著肯定存在「自性有」,

  不能堪受推證就是否定自性有的存在。根據本文所述宗喀巴及格魯派的中觀學說,沒有任何一法,甚至包括空性在內能堪受勝義抉擇,換言之,沒有一法(包括空性)是自性有或勝義有。而兩組詞彙中所用的英譯analysis一字,原梵文是vicara ,藏文譯爲dpyodpa ,古代漢譯爲「伺」,屬五十一心所法中四不定的其中一項,常與另一項,即「尋」(investigation,藏:rtog pa,梵:vitarka)合用成「尋伺」。「伺」是指「專注地審察、分析、推敲識所緣境以求對其細部性質有一清楚及准確的理解」。在上述兩組詞彙中其實還帶有對概念或命題的意涵作「推演、推論、推證、推敲」等審查以辨妄實之意,故中譯循法尊改譯「抉擇」或「思擇」,而不依英譯analysis用「分析」或古漢譯用「伺」來翻譯之,以顯示此二詞所具的「推論審查以作分辨」之性質,而不是英譯analysis 一詞中的「析解」之意。

  4.依文解義

  注意格魯派中觀論師在區分「依文解義」(literal reading,藏:sgras zin)及「依義解義」(literal,藏:sgra ji bzbin pa)時所用的literal,與本文所述唯識宗在區分了義與否時所講的「言」(literal)、「言取」(literalness)或「可言取性」(literalacceptability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不能因英文原稿同用lit-eral一字而被混淆。

  5、識

  論文的原英文稿常用consciousness一字,有時並以這詞作爲梵文jnana的翻譯,如依一般英文脈絡譯爲「意識」,這不單易與唯識學的第六識:「意識」混淆,且亦無法表達原詞所涵的佛教哲學意義。依古代漢譯可用「識體」一詞,但同樣無法表達其特殊意義。因爲「識」作爲主體,是針對對象來說,故「識」的性質是在「能、所」的對揚中才清楚浮現。所以決定循「能、所」關系去考慮,沿用另一古漢譯「能識」,以凸顯其是在能、所的動態關系中,而沒有「識體」一詞的靜態,甚至是實體的意味。偶爾爲免行文過于累贅,亦簡用「識」一字。同時,用「能識」譯之亦可與其他層次的能所關系(能/所破、能/所緣、能/所量、能/所诠等)配套。

  6.人名翻譯

  在人名翻譯的體例上,一般西方學者人名保留原文不譯,但若本身改有中文名的西方學人或日、韓、華裔的歐美籍學者,則用其原漢字名稱。另外西方主要哲學家人名,會沿用約定俗成的中譯。至于印度、蒙古、西藏人名,一律依發音漢譯,另附上梵、藏文的拉丁化音標,蒙藏人名的漢譯,若已有現成者,皆依下列四書:

  a楊貴明、馬吉祥編譯,藏傳佛教高僧傳略(西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b唐景福,中國藏傳佛教名僧錄(甘肅民旅出版社1991)

  c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d恰巴.次旦平措、平措次仁、諾章吳堅著,陳慶英、格桑益西等譯,西藏通史:松石寶串(拉薩:西藏社科院、西藏雜志社及西藏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96)。

  若沒有現成漢譯,則僅量據下書譯出:

  e王貴,藏族人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7邏輯術語

  原文所用的英文西方邏輯學術語的中譯,是一律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編譯,何秀煌主編的中譯邏輯學詞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爲准。

  (筆者按1)有關所借用海德格(M.Heidegger)的概念,乃至關子尹教授的中譯及其特定意義,諸參考聞子尹教授著“海德格論”「別人的獨栽」與「存活的獨我」;從現象學觀點看世界,一文的第2節「存活理論與生命世界」,收于鵝湖學志第6期,1991年6月,臺北。P.116-124。

  (筆者按2)有關印度中觀學對「世俗」概念的說明,讀者可參考以下四項論著:

  萬金川著,中觀思想講錄(臺灣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第十章「中觀學派二谛義」,P.155-170。

  G.H.Nagao(長尾雅人),“Conventional world of being”CH.3。收于中觀哲學的根本立場(The Foundational Standpoint of Madhyamika Philosohy SUNY,1989)P.33-61。

  —,“Truth of worldly convention”,idi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samvrtti(convention)in Buddhism”CH.2,Madhyamika and Yogacara(SUNY 1991) P.12-22。由河村(L.Kawamura)譯自原日文版中觀與唯識(東京:岩波書店1978)。而有關西藏格魯派中觀哲學對「世俗」概念說明,可參考。

  G.Newland著,西藏佛教格魯派中觀哲學內的「二谛」

  (The Two Truths in the Madhyamika Philosophy of theGe-luk-ba Or-der of TibetanBuddhism,New York:Snow lion,1992)。第5,6,7,8及11章;P.76-157, P.183-190。

  (筆者按3)就這一點來說,譯者特別要感謝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及宗教研究組羅大維(Prof.David Lawrence)教授在1998-1999年度秋季的研究生討論課「南亞哲學」堂上,對梵文文法背後的宗教、文化特質之說明。

  (筆者按4)此論點的原典出處是陳那集量論「現量品」第一的第一節「現量論」。讀者可參考:

  1.M.Hattori(服部正明),陳那集量論「現量品」的藏英譯本。陳那論現量(Dignaga,on Percep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P.28-29,及P.74。

  另中譯可參考。

  2.法尊法師譯,集量論藏漢譯本(臺北:新文豐繁體字版1987年)P.61。

  闡釋方面,可參考:

  3.B.K.Matilal著,現量;古典印度知識論研究(Perception:An Essay on Classical Indian Theories of Knowledge,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P.43。

  4.R.Hayes著,陳那論記號诠釋(Dignaga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s,D.Reidel pulb,1988)p.141-142。

  5.Th.Stcherbatsky著,Buddhist Logic Vol. l,(Academy of Sci-ence of USSR,Leningrad,1930)p.68-69。正文中譯本:宋立道譯,佛教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p.79-80。

  第一章:導論

  「緣起」與「空性」是佛教內兩個關鍵概念。由于不易理解,在诠釋上形成很大的分歧。故若能把握它們,乃至二者間的相融性,則可據此爲鑰匙,提示佛陀教法的根本。簡單來說,如丹增嘉措稱,「緣起」可被視作佛陀的標志,那是指世界上一切物事的「因緣依待性」(relatedness)。物事依因待緣而形成,並在與其他物事的關系中定位它們本身。沒有什麼是單獨、自足及孤立的,反之一切都是在相互依待的網絡中才存在。如同所謂「遠」與「近」般,所有物事都是相對的,皆依待于它們的前因、組件或與其他物事的關系。物事時常在流動變化,它們皆非獨立自性有。

  「空性」是從另一個角度論說相同的觀點。「一切皆空」到底是指什麼呢?那是指實自性的物事、物事「自身」、不依待外因的物事「內在本質」,乃至于抺煞「能知」者主體烙印的「所知」事皆空。即使如人、桌椅或任何別的東西,盡管它們是固體、實物及可感知的,然而在搜索過它們的成份後,實在也找不到什麼可稱得上是「物事自身」的東西。即使對之作思擇搜索,還是找不到物事自身,則這種無所得的狀態就是物事的空生。假若物事是如我們所想象般,帶著明確可知的獨立性質存在著,則我們理應可掌握到它們,但實際上卻不然,事實上,即使在禅觀的思擇尋伺,也找不到這樣的東西。不論是在一張桌子的諸組件中找「法我」;或是在色、心蘊聚中找「人我」,但皆不可得時,這一刻,就其瀕臨緣起現象的逐漸淡隱,同時只浮現出無…

《緣起與空性(劉宇光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